1999年,世紀之交。當所有人沉浸在跨世紀的興奮中時,誰也不曾想到,在這一年,有兩家在此後20年佔領甚至改變了所有人生活軌跡的超級公司,悄然誕生。
它們就是阿里巴巴和騰訊。20年時間孕育出來的兩個超級公司,攜手跨入科技公司全球市值排行前十名。
2017年,阿里和騰訊雙雙跨過3000億美元市值門檻,2018年再一次均超過4000億美元市值。
現在,阿里巴巴集團市值約4680億美元,而騰訊市值約為3.24萬億港元。
阿里騰訊都是1999年、世紀之交之際成立的,是巧合,也是時代合理性。
1999年本身就是第一輪網際網路浪潮的時期,世紀之交的時段內,國內湧現了一大批網際網路公司,包括許多現在依然在網際網路上活躍的公司。
而且,當時真正的明星公司是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
只是大浪淘沙後,尤其是新世紀初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昔日的弄潮兒不再耀眼,而彼時同一批誕生的公司,卻在之後逐步出現的遊戲、電商和O2O風口中,逐步成長為旗手。
總歸還是時勢造英雄,世紀之交在國內的第一次網際網路啟蒙,創造了阿里和騰訊,也倒下了更多的啟蒙者。
和阿里騰訊同時期的網際網路公司,是一群大膽的拿來主義者,但在本土化的改造上,卻進行了無數的應用性創新。
阿里和騰訊都應對了一定的風口。
在最初階段,騰旭的oicq是高仿icq,但它創新了好友名單雲端儲存,適應了國內使用者普遍在網咖上網,不可能在儲存好友在固定電腦上。這是一眾類icq產品所無的。
阿里則是免費開店,形成和收“門面費”的eBay的差異性。
至於之後,其實都在不斷的做創新來實現本土化的適應,比如騰訊由社交而遊戲,阿里由C2C而B2C等等。
國內網際網路所謂的拿來主義,能夠最終活下來並滋潤的,大多進行了深層次的本土化改造,比如京東、噹噹在圖書領域,就完成了對亞馬遜的逆襲,各種促銷和衍生鏈條,以及服務體驗的不斷提速,尤其是配送上的深入,都形成了更深刻的使用者體驗。
應該說,更加融入本土、更了解使用者需求,且跳出“店大欺客”,而不斷完善使用者體驗細節,並帶動使用者體驗升維,形成在體驗上的護城河,是國內網際網路公司的勝經之一。
馬雲在“退休”演講中重複提起“制度”,而馬化騰亦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組織架構改革。
在內部管理上,兩個網際網路公司儘管有20年,但高速膨脹和擴張大多是近十年,甚至是近五年的事,這使得其內部管理的優劣,直接成為了其發展能否繼續突破的關鍵。
兩大巨頭在任何網際網路風口上都不會缺席,但內部管理的梳理,或多或少還有點粗糙,尤其是在膨脹過快的狀態下,因此,這也是網際網路巨頭們當下真正要突破的局。
網際網路公司江湖風起雲湧,在未來,孵化超級公司的必要條件已經湧現。
這個最必要的條件就是形成鏈條,而不是單領域制霸。超級公司都是圍繞自己的核心領域,不斷的劃出同心圓,一步步延伸在網際網路上的版圖。
同時核心領域則不斷的升維,形成核心不斷崛起,帶動同心圓擴大並緊隨上升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