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在國內,尤其是中大型城市,外賣叫美團、百度、餓了麼都很普及。

那香港又怎樣呢?沒有美團、餓了麼,哪用什麼外賣平臺叫外賣呢?

香港的飲食外賣平臺大約在2015年中開始活躍。基本分為外送和到店自取兩大陣營,雖然某些角度來說,到店自取的業務只是外送的簡化版本而已。

外賣送遞平臺市場主要由幾家歐美資本的企業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另外也有一些資本遠不及國內外企業的本地小微企業經營,前者有“專屬”的送餐員,後者則沒有送遞團隊,僅作為中介方聯絡餐廳,再由餐廳的人員(繁忙時間要洗碗工等兼任)送餐。

與內地大城市午飯時間,穿上鮮明制服的美團、百度、餓了麼送餐大軍穿梭在中心地區大街小巷,在商業大樓下面恭候的場景比較,香港的外賣送遞更多是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和孟加拉等地的南亞裔香港居民,只有在週末等假期或者晚上部份地區才有兼職的本地送餐員出沒,所以大家在香港用平臺叫外賣的話,很有機會會收到英語電話的來電查問送遞地點的。

使用場景上,國內外的外賣平臺都大同小異。差異比較明顯的是國際平臺的支付方式都是以國際信用卡為主,或者加上Apple Pay、Google Pay手機支付,本地平臺則有更多的本地支付方式。

視乎外賣平臺的商業策略,部份餐廳可能會設定最少的訂單金額,或者單純在選單上選項控制,如只提供價格較高的商品。一般在沒有平臺或餐廳的補貼或推廣的情況下,消費者平均要支付每單港幣20元的送餐費。

三大外賣平臺的手機App,雖然都有中英介面,但很多細部都未必完善。左起foodpanda、戶戶送、Uber Eats。

辦公室的白領是較大的消費群體,所以各平臺都備有完善的桌面版本。

Foodpanda

foodpanda是第一家進入香港市場的外賣平臺,原來由一群德國的科網創業者創立,及後被歐洲綜合網際網路創投企業Rocket Internet旗下的外賣平臺Delivery Hero收購。拜其母企在外賣平臺的拼購所賜,foodpanda的相關企業在歐非亞、中南美的不少較富裕國家和地區都有經營外賣平臺的業務。

在登陸香港初期,foodpanda的網站和App都沒有提供中文介面,僅有英文介面,主要針對消費能力較高的白領族群,主要在商業區一帶經營,及後再擴充套件到其他人口比較密集的市區,把外賣費用從支付總金額分離,及引更多單價較低的餐廳入駐。同時,foodpanda推出中文介面、到付、到店自取等比較親民的功能,並在2019年推出的“PandaMart”(熊貓市場)非熟食的食品酒水外賣送遞業務。

foodpanda是目前香港市場上市佔率、覆蓋率和曝光度都比較高的外賣平臺。

戶戶送 Deliveroo

由美籍華裔前投資銀行家 許子祥(William Shu)與其軟體工程師友人Greg Orlowski於2013年在英國共同創立的戶戶送(Deliveroo),是第二家登陸香港市場的外賣平臺。以袋鼠為吉祥物,戶戶送在2015年末在香港開業,同時在西歐、個別中東國家和澳洲等運營。

許子祥在外媒訪問時稱,建立外賣送遞平臺的靈感是在倫敦的投資銀行工作時,因工作到夜,餓了卻又沒有外賣送遞時啟發的。於是就辭退投資銀行的工作與友人創業,初期更會親自出馬去送外賣。

戶戶送登陸香港之初僅以英文名字Deliveroo作品牌經營,初期主要攻打香港島商業區和高階住宅區一帶,較高階西式餐廳的市場,對不少消費金額較低的餐廳來說比較欠缺吸引力。在期後才得到數個大型的餐飲集團陸續入駐,向其他市區伸延,並引進更多消費金額較低的本地和連鎖餐廳、中文介面等。公司在2018年在臺灣地區登陸後才推出中文名字“戶戶送”。

戶戶送在香港部份市區周邊的餐廳選擇與另外兩個外賣送遞平臺的未必完全相同,有時選擇更多,甚至是少部份地區僅有戶戶送一家外賣送遞平臺可供選擇,所以至今仍在市場上有一定佔有率。

Uber Eats

Uber這個海外打車App大家可能也略知一二,在Uber把內地業務賣了給滴滴出行後就在國內消失了。不過,不知大家又知不知道原來Uber也有外賣業務?

Uber的外賣業務在2014年於美國加州洛杉磯縣的聖莫尼卡 (Santa Monica)開業,當時名字為UberFRESH,收入在Uber的打車App裡面。翌年,外賣業務自立門戶,更名Uber Eats並推出同名App,賬號登陸、支付部份還是跟Uber打車App共通的。

Uber Eats於2016年登陸香港,在香港島中環、金鐘、灣仔和九龍的尖沙咀等核心商業區首先推出了外賣送遞服務。

和先前剛開業時的Foodpanda、戶戶送不同,Uber Eats在拉新推廣時期實施了大灑金錢的補貼宣傳,在香港商業區掀起一次媷羊毛的熱潮。適逢香港當時仍有代購倒賣iPhone的熱潮,不少人都有多個手機號,於是媷羊毛的使用者就和Uber Eats香港的運營團隊鬥智鬥力去搶外賣補貼。

媷羊毛的熱潮大約維持了一個多月,很多媷過羊毛的Uber賬號都被封禁,加上當時到Uber Eats入駐的餐廳消費一般都不便宜,風潮過後Uber Eats存在感就比較低了。Uber Eats及後也跟另外兩個競爭對手一樣加入了消費較低的餐廳和中文介面,但相對前兩者,在宣傳推廣和業務擴充套件上都略有不如。

順帶一提,在鄰國日本,基本禁用Uber打車,但Uber Eats在當地的發展卻不錯,而且介面語言上對遊客來講也比較友善。

除了三大國際級的外賣送遞平臺以外,香港市場也有規模較小,以到店自取為主的外賣平臺。到店自取的優勢是運營和作業流程設計遠比外賣送遞簡單,技術含量門檻也比外賣送遞平臺的系統低,加上不用管理送餐員團隊,理論上可以節省開發的人員和時間成本,把省下來的資金回饋使用者、拉新留存。

開飯喇 Openrice

Openrice外賣自取、點餐功能起步較晚,但優勢在其飲食相關流量和業務較接近飲食業界和使用者的真實需求。

“開飯喇”是粵語中,通常是媽媽叫大家吃飯的一句口語。

“開飯喇 Openrice”網站早於1990年代末期創立,本地人通常以英文名字Openrice稱之,是香港市場上少數的土生土長的網際網路企業,主要以使用者提供內容UCG的餐廳食評產生流量,和幾年後在內地出現的福斯點評相似。

“開飯喇”在2000年代都更經推出過幾次針對餐廳經營者的B端收費產品,像餐廳對點評的迴應、團購、招聘等一類的產品服務,不過當時智慧手機尚未面世,需依賴電腦使用的這類產品未有取得重大成功。

當阿里系企業在2010年代中後期登陸香港時,就選擇了高流量和App安裝率極高的Openrice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落地夥伴。螞蟻金服在2018年初收購了Openrice的股權,籍Openrice的流量和本地餐飲業的資訊打通支付寶在香港餐飲實體門店的覆蓋。

Openrice雖然已經在香港運營了十多年,但至2018年末才正式推出自取外賣功能,並借入駐餐廳中的手提POS為契機擴充套件餐廳的產品和功能,如點餐、訂座等,配合既有的廣告業務經營。

e肚仔

e肚仔香港上市公司南海控股旗下的外賣平臺,南海控股是香港媒體“香港01”母企。在2018年5月開業的e肚仔一直都寄居在“香港01”的App裡面,至2019第二季才釋出其獨立App,同年參考一家已結業的外賣集點自取平臺Plum的運營模式,推出外賣集點服務。e肚仔至今是上述各平臺中唯一單純只經營外賣到店自取的外賣平臺。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搜狗搜尋上線“患者同程查詢”等工具 網際網路新戰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