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到底我是怎麼看待小程式這個平臺以及這個生態的。

其實不只是企業家需要考慮這個問題,設計師同樣也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前一陣子我一個朋友就來找我訴苦,說他不想在現在這個公司做下去了。原因就是,公司佈局了五六個小程式,就是沒有一款App的專案提上日程,他以後不想走小程式設計這條路,所以不得已跳槽到一家有App產品的公司。其實這個問題轉化出來也很簡單,就是小程式到底有發展前景嗎?小程式是否會成為一個和蘋果搭建起來的AppStore一樣的平臺?

事先宣告一點,我不針對個人、企業或者某家資本,對這些將要提及的名字也沒有惡意,還是老規矩,對於商業,我們不談道德,只看決策。

01. 工具無界限,產品有派系

北京市面上存在的單車總共有7種:美團單車,摩拜單車,ofo,青桔單車,小藍單車,哈囉單車,永安行。但是目前只有舊版的摩拜單車,青桔單車能用微信小程式掃碼解鎖。(小藍單車小程式已經停止運營,ofo雖然沒有停止運營,但是在小程式中已經無法搜尋到單車服務了)而同樣,摩拜單車和美團單車可以通過美團App解鎖,小藍單車和青桔單車可以通過滴滴App解鎖。

雖然技術水平上小程式完全可以承載市面上大部分的工具,但是產品之間的派系分別,導致我們可能永遠不可能在微信一款軟體上一勞永逸的體驗到所有服務。就像我們永遠無法在微信小程式中發現“淘寶”小程式一樣。其實小程式在這一步上,已經不可能像App Store一樣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了。阿里一家的存在,就已經讓微信失去了電商行業的半壁江山。

甚至更有趣的是,在小程式熱度排行榜中,位居前十的小程式中有5個是騰訊投資的企業下屬產品,還有1個是騰訊自身的產品。

但這本身無可厚非,因為這就是正常的商業競爭策略,只是選擇了這種策略生長的小程式,優勢就是可以將流量最大化的向自己的生態中轉化,缺點就是會有很多產品因此無法融入其中,小程式的生態,終究不會是一個全面而完整的生態。

02. 很多小程式都是完整產品的試用版

很多人曾在小程式風靡時預言,將來很多的產品都會入駐小程式,閹割掉次要功能,只保留核心功能在小程式中,這樣才可以既遵循小程式的輕量化原則,又可以讓使用者體驗到產品的優勢,形成轉化。但有趣的是,市場卻形成了另一套完全相反的機制。

Bilibili小程式可以便捷的讓使用者隨時隨地觀看視訊,但是卻機智的閹割掉了畫質選項。這個小程式確實解決了一部分使用者對於觀看視訊的便捷性、分享視訊的傳播性的需求,但在這個手機流量多到可以鋪張浪費的年代,“高糊畫質”無異於加重了使用者被“望梅止渴”欺騙的想法,而更多的轉向了下載App只為了更高清的畫質與更多的操作自由。

微博小程式與bilibili小程式的做法如出一轍,雖然微博小程式的功能也很全面,看起來幾乎和微博App所具有的功能幾乎一致,但是一旦我們妄圖用微博小程式代替App來使用時就會發現,微博小程式竟然不能髮帶圖片和視訊的微博。

知乎小程式亦是如此,他幾乎閹割掉了所有使用者和社群互動的渠道,使用者在小程式中只能接受知乎的資訊,而無法釋出回答與評論(只能點贊或者反對)。

甚至從名稱我們就可以看出微博和知乎想要突出的重點(熱門微博與知乎精選),在於讓使用者瀏覽微博和知乎中已經存在的資訊,而當用戶想真正參與進整個社群時,發現幾乎所有的入口都被封死。在知乎中甚至連互動中的評論功能都被閹割掉了,完全給使用者一種隔著玻璃罩看珍藏品般的感覺。

所以各個網際網路產品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同一種方法來運營小程式,即小程式永遠是正規App的試玩版。

因為微信的重點在於社交,而使用者在社交過程中能使用“嗶哩嗶哩”“微博”與“知乎”的場景只有分享社群中的內容這一種場景了。所以所有的網際網路產品都將社群中的主要內容呈現在了小程式中,而所有與分享無關的功能,即使滿足“即用即走”的特性,也並沒有在小程式中保留下來。(比如髮帶圖片的微博,這應該非常符合即用即走的特性了,但並沒有被小程式保留下來)

03. 流量與格局

我覺得很難。

2017年5月18日開始刷屏,第二天即5月19日便被微信叫停服務,微信方面給出的理由是,小程式匿名聊聊“涉嫌誘導分享”。這是第一款被騰訊官方明確封殺掉的微信小程式。之後匿名聊聊換殼上線,改名“走心聊聊”。但可惜的是,走心聊聊依然沒有逃過被封殺的悲慘結局,上線沒過多久,走心聊聊便因違反《即時通訊工具公眾資訊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再次被暫停服務。

在第一次封殺H5時,微信方給出了明確的迴應。該H5在最後一頁存在誘導分享行為,違反《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因此平臺對其進行了處理,分享到朋友圈僅自己可見。但是在微信全面封殺抖音外部連結以及切斷使用微信賬號登陸抖音的功能時,微信方卻完全沒有給出任何官方解釋。

微信封殺你不需要理由,畢竟微信的違規內容中有一條明確地寫道:通過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誘導點選。但是回過頭一想,廣告的文案不就兩種,明示或者暗示都被微信說了,你放個廣告就不能有文字,既然有了文字,你不是明示就是暗示。

在微信規則範圍內,其對於誘導分享的懲戒存在很大的自由裁量權。所以懲罰你與否,歸根結底就是看你是否觸動了微信的利益,一旦觸動,你就會變成微信重點關照的物件。

事實上,微信這樣的做法也不是一兩天了。在三英(聊天寶、多閃、馬桶MT)戰微信時,三款產品都被微信封殺了分享渠道。我們其實深知他們很難動搖微信的地位,但是還是很快遭到了封殺,甚至不惜動用其他渠道的力量,阻斷馬桶MT的傳播。這種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行為,使得微信再也無法樹立起與蘋果/微軟等平臺公司齊平的公正性。

事實上不僅僅是騰訊系如此,中國目前的網際網路環境都清晰的告訴我們,企業之間很難構建真正的信任。我一個美團的高管朋友告訴我,美團在進行設計與開發協作時,並不會使用藍湖,因為他們不信任國內企業。然而在國內使用invision又會受限於網速的影響,所以美團乾脆開發了一款自己內部的切圖與協作的軟體:印跡,只為協調實用性與保密性。

有朋友可能對這款軟體比較感興趣,我也同樣如此,就問他美團之後會不會讓這款軟體開發註冊,走商業化道路。他說一開始在研發時他們也有這樣的想法,但是由於要提高效率,所以這款軟體越來越針對美團業務邏輯的方向製作優化,所以即使公開,也會很難為他人所用了。

入駐小程式,有時候也意味著需要將自己的資料交給他人管理,在小程式中,所有基於地理位置為使用者提供服務的小程式,幾乎全部都接入了騰訊地圖。

我雖然不了解其中的運作機制,但是不難看出,很多企業應該跟我抱有類似的想法。當所有資料集於騰訊一家時,自己是否還有立足於市場的根基呢?

04. 那些已經成為平臺的企業是如何看到小程式的

在2018年11月7日中國烏鎮的網際網路大會上馬化騰說,微信現在有超過100萬個小程式,而在同年4月份,Appstore才收錄了210萬個應用。也就是說從2008年到2018年,蘋果用10年的時間打造的一個龐大的應用公園,被小程式不到2年的時間就從數量上追上了一半。這無疑會讓蘋果與Google重新審視小程式這款產品。

事實上,平臺與平臺之間的博弈從來沒有停息過。頭號玩家需要藉助平臺來壯大自己,平臺需要頭號玩家來壯大自己的生態系統,但是也會忌憚這些頭號玩家有一天會強大到自己無法掌控,甚至反噬自己。

我們在國內一直看到的微信在自己的平臺上打壓其他的產品,但是反過來在國際市場上,微信何嘗不是架構在別人的平臺上?所以其實我們遍歷微信對待其他產品的策略,反過來,都會成為蘋果制約微信的策略。

還記得在2017年4月時,蘋果就根據自己的《開發者協議條款》第3.1.1項,對蘋果端微信內所有的讚賞內容強行徵收30%的費用,雖然最終微信和蘋果雙方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妥協,但是微信還是做出了“斷臂”一般的抉擇,裁掉了微信公眾號的打賞功能。

雖然表面上看是蘋果對於開發者協議條款的嚴格把控,將公眾號打賞行為歸結為APP內購功能,因此要求微信改用蘋果的IAP(in-AppPurchase 應用內付費),但實際上從時間節點上看,我們很容易發現,蘋果這次的發難明顯是針對小程式以及微信的“連結一切”的戰略的,一旦微信將“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微信支付、小程式”這幾個核心功能打通,勢必會對蘋果的生態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蘋果不可能坐視不管。

雖然這件事結束後,蘋果和微信再沒有大的爭端,但是外媒卻風評不斷,他們雖然不認為小程式會最終成為制衡AppStore的力量,但是卻會搶佔中國市場大部分的App開發人員的資源,使其向小程式設計與開發傾斜,一旦這種現象嚴重起來,蘋果勢必不能坐視不管。

興許下一次大戰就是微信與小程式進軍國際的那一步。我無法預測這場戰爭的結果,畢竟騰訊做了那麼多年的生態,深諳自己是如何通過平臺一步一步贏到現在,現在他也站在了劣勢方的一邊,勢必也會做好充足準備,但是這對於騰訊也一定是一個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役,而對於我們更重要的是,小程式到時還能不能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平臺,恐怕誰都不敢保證。

02為什麼小程式值得入局

雖然小程式的限制與剋制如此之多,但是我並不認為這代表著小程式不適合我們入局,相反我覺得微信的剋制是一種純粹的理想,只能存在市場的初期,隨著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變數已經不在微信的掌控範圍內。小程式已經不再是微信能夠全權把控發展節奏的產品了,而需要主動去迎合時代做出改變。就像現在的微信一樣,我們無數次在公開場合聽到張小龍說,他不希望使用者在微信上浪費過多的時間,但是微信已不可避免的成為一款超級App,集合了越來越多的使用場景,甚至有時,手機裡只有一個微信就夠了。

01. 頭部複合小程式出現,使小程式無法保持初心

小程式發展到這一步幾乎是小程式團隊和張小龍沒想到的,本來小程式的屬性是“用完即走“,但是由於微信本身的流量龐大,所以在微信內部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超級個體(即流量巨頭),這種複合型小程式(也可以稱之為“超級小程式”)幾乎可以不用遵守小程式的規範一樣可以獲得流量,那麼越來越臃腫,幾乎是這類小程式不可避免的現象。

比如說在小程式領域耳熟能詳的“美篇”,美篇從微信朋友圈只能釋出9張圖片的痛點出發,以圖文創作工具切入,成為了當時首屈一指的小而美的工具類產品。但隨著流量逐步增大,美篇開始尋求商業化變現的道路,從工具類產品向社交類產品轉型,最後形成了 編輯,分享,閱讀,社交 四大功能的複合型小程式。

而基於圖文內容,以興趣聚合的交流社群,圍繞老師的家長社群,圍繞公務員的同事社群,圍繞攝影旅行的興趣社群,這些都是普通工具類小程式不具備的,但是卻是小程式發展的一個必經之路,同時也是轉型的一個典範。

所以同樣的道理,這就是為什麼我不推薦大家在學習如何製作小程式時,去參考頭部的那些複合型小程式。體量大不意味著正規,不意味著遵守規範。

很多複合型小程式的設計其實是和小程式的初衷以及適用場景背道而馳的。這對產品本身並不會有什麼過大的影響,因為在他們的考量範疇裡,有比遵守規範優先順序更高的事情。但是我們如果盲目借鑑,以為這就是小程式的規範,那麼最終得不償失。

所以同類型的小而美的小程式,往往更應該成為我們的借鑑物件。

03. 友商的步步緊逼

雖然從資料上看,微信首發優勢明顯,但是其他平臺也不容小覷。從2019年上半年開始,各大應用廠商開始逐步佈局小程式。小程式平臺從一開始的2家到現在已經覆蓋了8個平臺。這些平臺也都在積極的擴張小程式:阿里將支付寶小程式擴充套件到整個阿里系;百度創立了開源聯盟;騰訊旗下的第二大App-QQ也正式上線了小程式。

並且在資料上雖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還沒有到達不可逾越的地步。並且除了微信外,幾乎所有的小程式走的都是中心化流量分發的模式。這時由於微信的剋制與去中心化,反而讓其他的廠商逐步縮短了差距。

所以,隨著其他平臺的小程式步步緊逼,微信小程式急需一條出路打破目前的困局。某種程度上說,小程式對微信來說,是一場只能進不能退的戰爭,最終也會迫使微信妥協很多本來視為底線的規則。

張小龍在公開場合多次提到,他希望小程式廠商能夠專注於內容本身,而不要去思考流量紅利和不符合規定的裂變玩法。但是如果說市面上只有一款“微信小程式”,那麼廠商可能還會更願意去沉澱自己的內容。但是現實是面對這麼多家平臺都開放小程式,那麼熟悉平臺規則與政策,研究對應的策略與玩法,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這基本就意味著,隨著各大平臺紛紛入駐小程式生態,微信對於小程式的底線遵守恐怕是越來越難。

03. 小程式已經成為一種任何平臺都可以複製的商業模式

小程式已經不止代表著“微信小程式”,而是一種任何平臺都可以複製的商業模式,那麼去研究小程式的規則和玩法自然是值得的,因為它具有通用性。就像,如果我們一般人都會去學英語而不會去學習法語一樣,因為英語在全世界都可以通用,但是法語基本只能在法國應用。

事實上,已經有小程式廠商開始在跨平臺之間進行積極的佈局和嘗試了。汽車之家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通過多平臺佈局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小程式的開發與學習成本,實現一舉多得。這也是我覺得小程式值得研究和入駐的原因。

據市場研究公司comScore稱,智慧手機使用者用在裝置上的所有時間幾乎都被放在他們使用率最高的5款應用上,而且幾乎一半的時間都被用到了使用率最高的那款應用上。

所以在中國,這就意味著大部分使用者的時間都被微信佔據,而剩下的App則搶佔使用者剩餘的時間。所以入局微信對中小型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蛋糕,很少有人會不為此觸動。

5.0 後記

大家可以發現,其實我所說的不看好小程式的未來,只是不看好微信小程式的未來,但是小程式這種生態模式,絕對是未來的一個趨勢所在,因為它擁有特定的應用場景,符合人們對於碎片化,場景化的功能與服務的期待。

所以我認為,小程式的設計模式是設計師一定要去學習的,而企業也一定要研究自己的產品是否在小程式下有應用場景,因為誰都不能保證,小程式是否也會有像App一樣,發生流量井噴的一天,到那時候如果再上車,真的就為時已晚了。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想給圖片加字?最好用的APP都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