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技術的開拓者不容易,尤其是在物聯網領域,這個領域創新速度很快,而投資者希望可以更快地看到落地的結果。為了應對這個領域不斷變化的思潮,目前初創企業推崇的一種解決方案是與物聯網專業廠商展開緊密合作。根據沃達豐(Vodafone)此前釋出的《沃達豐物聯網市場晴雨表-2019年》(Vodafone IoT Barometer 2019),75%的物聯網應用商通過拓展合作伙伴關係獲得並應用物聯網解決方案,10%的企業坦言內部沒有物聯網應用技能。例如,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極大地改善商店環境,58%的應用商通過物聯網來監測環境因素(如光照水平、噪聲、溫度和溼度)。物聯網還可以幫助零售商,生成關於訪客流動和行為的高價值資料,45%的應用商通過感測器來追蹤商店和停車位的佔用情況。
這些夥伴關係或合作形式很多樣,從尋找合適的元件,到選擇最合適的工廠或設計商,規劃並打造供應鏈,或為可製造性進行專門設計。擴大硬體規模並不容易,尤其是對於初創公司而言。因此,近來引起廣泛關注的一個新概念是“感測即服務(SaaS)”。
感測即服務(SaaS),物聯網的未來
“感測即服務(SaaS)”概念背後的支撐邏輯是現在已經廣泛應用的感測網,從智慧手機到貨運跟蹤,到監控氣象變化的氣象站,再到嵌入智慧停車系統的感測器(實時獲取可用的車位數量)。這些感測器的擁有方以及運營商可以打包提供這些資料點,建立被動收入,同時也為初創企業和大型廠商提供了強大的資料資源。
這對於物聯網的未來很重要。不僅因為許多更復雜的第二代物聯網服務需要依賴更多的感測器或資料點(例如基於位置的智慧供暖系統,需要準確跟蹤多個家庭成員,弄清楚誰將第一個到家,並跟蹤環境狀況,以制定最有效的執行計劃),而且,不同的服務和裝置還需要儘可能的獨立執行。
就目前的物聯網市場來說,要求消費者購買大量特定的感測器或連線裝置,並不是一個明智的策略,事實上這會使可以簡單化的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在此背景下,“感測即服務(SaaS)”應運而生,利用無形的感測器網路來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
感測器資料的傳輸和貨幣化
有效利用價值尚未充分挖掘的感測網顯然各方更感興趣,但是這些不同資料流的管理卻相當複雜。諾基亞(Nokia)不久前在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上推出了一種解決方案——“感測即服務(SaaS)”。該服務不僅可以“接入”來自第三方感測器以及資料基礎設施的資料,提供一種感測器資料貨幣化的方案,而且還能夠利用基於區塊鏈的“智慧合約”來確保感測器資料的傳輸和計費。區塊鏈的基礎是分散信任,這可以避免無窮的手動資料檢查和重新確認。諾基亞聲稱,“感測即服務(SaaS)”已經通過商業運營商進行了試運營,並且內建強大的分析功能,可確保對客戶的完全透明。
當然,這並不是唯一的案例,各種各樣的公共和私有區塊鏈提供商都在尋求物聯網行業的穩定支援。區塊鏈與物聯網的交叉應用,已成為最有前景的區塊鏈用例之一。最近的一項交易是區塊鏈初創公司IOTA與三大產業巨頭博世(Bosch)、富士通(Fujitsu)和福斯集團(Volkswagen)建立的合作,旨在利用IOTA的共識機制Tangle技術來使服務和產品自動化,合作推動物聯網發展。博世此前也釋出了一款新的感測器跨域開發套件XDK,將嵌入與IOTA的合作專案。
這是一種快速原型開發工具,旨在使開發人員能夠將其物聯網設計付諸實踐,加速並簡化從原型到規模量產的過渡。XDK是一款具有藍芽和WiFi連線的完全整合的硬體和軟體產品,可以包含MEMS加速度計、磁力計和陀螺儀,以及溼度、壓力、溫度、聲音和數字光感測器等。
物聯網如何改變並重塑商業模式
另一個案例是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創新廠商UnaBiz,該公司不僅提供基於雲端的“感測即服務(SaaS)”,還提供硬體來支撐網路,激勵開發人員。最初UnaBiz憑藉一款簡單的智慧按鈕,銷往全球25個國家/地區,其最新推出的產品是一款包含5顆感測器的盒子,採用Sigfox全球網路。每月只需支付5美元,開發人員就可以獲得硬體、雲、端到端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整合的功能,例如佇列管理、配置檔案和路由配置,以及AWS、Azure、Splunk、IFTTT和Slack等雲服務。
顯然,物聯網市場正在興起全新的商業模式,現有的更熟悉的模式也在順應調整。考慮到市場發展的速度,以及如此龐大的資料處理需求,商業模式的轉變並不令人意外。尤其對於物聯網市場的新進入者,“感測即服務(SaaS)”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優勢非常明顯,因為這種模式在提供服務前,無需構建並維護昂貴的物理感測網路。
另外,在此背景下利用區塊鏈技術快速建立能夠跟蹤協議所有元素以確保其有效的“智慧合約”至關重要。很可能,疊加現有及新興服務提供商多個數據流的能力將成為物聯網下一階段新商業模式的關鍵,這是物聯網更廣泛發展及應用的真正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