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網上原帖,還是挺熱的,原帖這麼說的。
網友說的中學生和大學生的對比,應該是技術層面上的事情。從公司人數來看,華為19萬,阿里10萬;成立時間華為32年,阿里20年。華為2018年收入7311億元,同比增長13.2%;阿里2503億元,同比增長58%。規模上華為大,但阿里增速高。
來看看網友說的話:
首先是阿里玩的是革命性的技術,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等,這些說的革命性的技術,華為也做得很成熟。
1、說到城市大腦,網友說了很多能,杭州、香港、吉隆坡匯入等等。這塊業務其實是智慧城市,阿里佔領了城市大腦概念,騰訊還叫了個城市超腦。在智慧城市領域,華為智慧城市建設數量不比阿里少,但宣傳上沒有這麼高調,不過前段時間東莞27億元華為中標事情,在行業還是有些影響力。全球你說的谷歌?微軟?亞馬遜?這幾個名字也是說出來代表感覺比較牛的感覺吧,微軟你搜下微軟+武漢智慧城市,看看結果就知道了。智慧城市建設沒有想的這麼簡單,阿里的杭州交通大腦,做了很多的嘗試;騰訊的數字廣東;華為的數字中臺等在國內的競爭力都差不多,不存在你說的連廟門都摸不到的情況。
2、阿里雲的閩萬里,幾十億人民幣、挖角、頂點,華為沒有。這個不知道華為有沒有,但閩萬里做為原阿里的首席,還是很厲害的,最近離職創業的,3億美金的投資公司。可以搜一下。
3、阿里的AI拿了很多獎,不知道在哪裡看到的,沒具體研究,各種國外巨頭公認世界頂層,這類模糊的說法不知道來源處,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可以拿出報道。看到騰訊的AI倒是有些拿了獎項的,華為AI也是很厲害的,可以研究一下,大家應該還在起跑階段,AI現在應用還是集中語音識別和影象識別上。關於機器學習,阿里騰訊強在手上資料量大,華為強在算力,應用場景個人覺得還未到成熟階段。
4、華為第一都是自己封的。這話說的就是個人見識問題了,華為在電信運營商業務上,已做到了第一,後面是愛立信、諾基亞、中興、三星。
5、研發資金對比,華為2018年研發125億美金,阿里42億美金。從人工智慧和雲端計算從哪個指標得出甩出十條街不說,研發投入是一個很大的指標,華為估計投得比較寬泛,各種技術都有涉及,說明科研成效人才品質不如阿里,有些說不過去。
6、阿里最近招了很多世界級科學家,首先來說達摩院這個名號很好,有不少的牛人投奔。達摩 院2017年10月成立,兩年多。
但華為有個2012實驗室,應該在2012年前成立,主要針對前研技術做研究。網上可查到2012實驗室的二級部門包括:中央硬體工程學院、海思、研發能力中心、中央軟體院。海思就是近期聲名鵲起的那個“備胎”部門。裡面還有夏農實驗室(大資料類)、高斯實驗室(資料據,最近有亮相)、謝爾德實驗室(網路安全)、尤拉實驗室(作業系統,不知道鴻蒙是不是來自此實驗室)、圖靈實驗室(嵌入式處理器核心架構研究)。還有海外實驗室,比如法國的數學、俄羅斯的演算法、加拿大的無線研究、日本的材料、印度的軟體交付等。對於坊間傳言,為了挖到國外一個技術專家,由於外國人不願遠離自己的原來工作地,華為在當地直接建立了實驗室。
詳細參考《中國黑科技最多的神祕基地——華為2012實驗室》,有興趣可以搜一下。
關於人才品質,可以看看給的工資,來源,應該差別不大,前些年大家都喜歡去網際網路公司,最近貿易戰後有些愛國青年想去華為的都有。總體來說,網際網路人才傾向先去BAT,谷歌,微軟這些地方,華為前段時間號稱博士給200萬年薪招應屆生。
不少人才也很喜歡阿里達摩院這種外界看起來很有威望的研究所,也看到有人拿了幾百萬美金的年薪。應該高階人才比較稀缺都有市場定價,阿里在招聘高階人才還是很出色的。
整體來說,華為在起步和規模上比阿里要有優勢,華為在電信行業5G方面做到了世界第一,阿里在電商方面國內第一雙十一的資料量也第一。華為整體規模大,但阿里增長率高。人們都說阿里強在運營,騰訊強在產品,百度強在技術,最近百度沒落了,科技公司都是如履薄冰,哪一天跟不上就掉隊了。
華為以前專注在to B生意的公司,最近由於手機發展,還有美國的打壓走到了臺前。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
但國內大企業越來越多,強大的企業越來越多,美國想打壓也打壓不完,不像現在只有一個華為能挺住。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大企業多了,對普通人來說,找工作換工作也有很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