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聚投訴修訂升級了“網際網路消費金融行業自律承諾”,超過10個商家明確回覆參與,承諾:不獲取借款人手機通訊錄,不對借款人預留緊急聯絡人以外的通訊錄好友進行催收……
經聚投訴複核,目前僅有“現金巴士”一家全部滿足上述自律承諾,但已有3家互金企業破天荒地不再獲取使用者手機通訊錄——在使用者註冊APP時,不再獲取使用者的通訊錄資訊(包括不強制獲取、不請求使用者授權獲取)。
網際網路消費金融行業自律承諾
1. 乙方承諾不獲取借款人手機的通訊錄資訊;對於簽約前乙方已經獲取的借款人手機通訊錄資訊,乙方承諾將不用於催收端;乙方禁止對借款人預留緊急聯絡人以外的通訊錄好友進行催收。
2. 乙方及其委託的催收機構,在與借款人於借款合同裡填寫的緊急聯絡人聯絡時,嚴格遵守如下要求:
(1)僅限於聯絡有以下前提的借款人的緊急聯絡人:借款人逾期未還款,同時無法聯絡或者拒絕回覆。
(2)僅可禮貌地向緊急聯絡人詢問借款人的有效聯絡方式,不得含有對該緊急聯絡人的任何不當言語。
(3)如緊急聯絡人明確告知催收方不要再與其聯絡,乙方及其委託的催收機構應停止聯絡此人。
·該自律承諾,作為互金商家參與聚投訴“7天內解決投訴承諾”(檢視詳情:http://ts.21cn.com/introduce/letterDetail)合作商家的前提條件
·乙方,指欲申請參與聚投訴“7天內解決投訴承諾”合作的互金商家
聚投訴針對自律承諾發函
眾多商家不迴應或習慣性忽悠
一直以來,互金行業未經授權騷擾借款人通訊錄好友進行催收的問題較為普遍。早在2017年,聚投訴推出“保證不對借款人通訊錄好友進行騷擾”的行業自律承諾(檢視詳情:https://mp.weixin.qq.com/s/YjHDY-fA5yjtIk-cM71TtQ)。該自律承諾,作為互金商家簽約“7天內解決投訴承諾”公益合作的前提條件。
2019年以來,國家大力整治互金行業、強化App個人資訊保護。鑑此,聚投訴升級推出上述“網際網路消費金融行業自律承諾”,以此在互金行業徵求意見。
包括一些頭部的消費金融公司、P2P平臺、助貸機構在內,多數互金商家未對聚投訴的這一諮詢函做出回覆。
部分商家雖回覆參與該自律承諾,但實際上仍會強求借款人授權其獲取通訊錄資訊——一測便知。
2019年6月,全國資訊保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祕書處釋出的《網路安全實踐指南—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基本業務功能必要資訊規範》(檢視詳情:https://www.tc260.org.cn/front/postDetail.html?id=20190531230315)指出:應允許使用者在金融借貸應用中手動輸入緊急聯絡人資訊,而不應強制讀取使用者的通訊錄。
此類商家中,小象優品、360借條曾是聚投訴合作商家。聚投訴現已與其解除合作。
對通訊錄聯絡人催收的“合法性”在哪裡?
互金機構與借款人的手機通訊錄聯絡人(而非使用者自行填寫提交的“緊急聯絡人”)聯絡,以此對逾期的借款人進行催收,這些年似已成為常態。其合法性在哪裡?
我們來看一份互金商家的使用者協議,看看其中是如何“掩耳盜鈴”的?
維信卡卡貸,至2019年12月初還在其服務協議(檢視詳情:https://kakadai.kkcredit.cn/download/dsp-kdcxz93/kakaadv20?loanType=6,7,8,1,9&wx_aid=2060619764&tid=2060619767&gdt_vid=wx0jgc5xzuo654v600&wx_traceid=wx0jgc5xzuo654v600)中做出如下的約定(現該協議已無法開啟):
使用者特此授權平臺方、貸款方、貸款服務方(若有)、貸款擔保方(若有)獲取使用者手機營業廳賬戶中記載的手機通話詳單及/或通過使用者手機獲取使用者手機通訊錄,並同意平臺方、貸款方、貸款服務方(若有)、貸款擔保方(若有)基於提供貸款審查及貸後服務的需要通過電話、簡訊聯絡使用者手機通話詳單和通訊錄裡的聯絡人,使用者保證已將聯絡資訊的提供和使用明確告知該聯絡人,告知內容不限於貸款權利人主動聯絡的可能性,並已取得其同意。
根據該協議,平臺合法聯絡借款人通訊錄好友需“雙授權”:
· 借款人向網貸平臺授權——同意提供通訊錄;
· 借款人手機通訊錄好友同時向借款人及網貸平臺授權——同意網貸平臺屆時向自己來催收。
顯然,平臺方是知道的:如果沒有這雙重的授權,今後對借款人的通訊錄聯絡人的催收,就無法合規。
問題是,手機通訊錄裡幾百上千的聯絡人,除了借款人的家人和死黨,還有幾個人會願意授權一個八竿子打不上的網貸平臺有一天打電話來催收呢?
末路與新生
在潛規則之外,互金行業一直以來的公開說法是,網貸App獲取借款人手機通訊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風控。
而海量投訴情況及互金商家的上述使用者協議則表明,網貸App獲取到的借款人手機通訊錄,更多是被用於催收。由此導致眾多無辜的使用者莫名其妙遭遇騷擾,尤其是對借款人的社會關係與現實生活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互金商家於此沾沾自喜的後果,這兩年大家都看到了,是如此遞進的:
· 更多依賴催收,導致稽核標準降低;
· 冤冤相報,催生更多“老賴”,助長平臺暴雷;
· P2P網貸行業被監管部門要求市場出清;
· 一批互金公司被警方打擊。
如此作惡,該結束了。
互金行業重新洗牌之後,嚴格依法合規的企業,才會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