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阿里巴巴已經不是2011年左右的阿里巴巴了,近幾年阿里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遊戲規則徹底變了;以前只要批量堆積產品關鍵詞,瘋狂釋出產品,積累產品數量,就可以得到很不錯的流量,進而得到很多詢盤,而改革後的阿里主流趨勢就是P4P,燒錢拿詢盤。
對於絕大多數B2B平臺來講,流量是王道,沒有流量,就沒有詢盤。於是大多數人都會拼命的燒錢做流量,然而流量是有瓶頸的,你的錢也是有數的。
如果你只是花錢開了一個幾萬塊的基本賬號甚至說是租用一個子賬號,想要不燒P4P,或者少燒錢,試試水,基本上都是給別人墊底的,等於是拿錢扔著玩,沒有太大意義,即便是現在燒錢玩P4P的都未必得到多少流量或多少有品質的詢盤,你指望一個基本賬號能做什麼?
很多人聽了阿里銷售的推薦,說你的某個同行公司在阿里開三四個、甚至八九個、甚至更多阿里平臺,效果不錯,收益頗豐,你看人家現在的規模那麼大,於是聽信了的人回去就瘋狂充錢燒P4P,到最後,很多人恐怕連成本都收不回!
先不說銷售口中的公司是否真實存在,單說公司規模,那是人家自己一步一個坑踏出來的,並不是因為投了阿里平臺才發展到今天的規模,說瘋狂投資平臺才走到今天這個位置,這簡直就是偷換概念。
並不是否認阿里的價值,這麼大的平臺,存在必然是有原因的,只是告訴你,想要不怎麼投錢就在阿里上吃肉,這是不可能的,持續海量燒錢的,流量都跑到人家那裡,收到高品質大客戶也不足為奇了,但是有幾個小公司能扛得住這麼造?
而且現在在做阿里的人應該心裡都很清楚,現在的阿里越來越趨向C端發展,越來越像天貓,很多都是非常小的小訂單!換做其他B2B平臺,是一個道理,花錢未必就能得到多少詢盤或客戶,我們需要學會平臺以外的客戶開發能力,才能夠綜合穩步發展。
還有現在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很多公司連官網都不做了,就拿阿里店鋪當官網,覺得平臺就花費數萬了,再花幾千做個網站沒必要。
單一依靠平臺做外貿,你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想辦法提高流量,因為有流量才有詢盤,你如果不燒P4P或者砸錢太少,自然沒多少流量,沒流量就代表不會有詢盤,沒詢盤就不會有訂單,所以,別說肥肉,恐怕連肉湯都喝不到!
如果想要低成本穩步發展,除了平臺,還可以參加展會(當然展會成本最低也要數萬了,也不低),最好還要學會自主開發(基本上零成本,問題是,沒幾個人會,現在大多數外貿業務員都是淘寶式客服,脫離阿里巴巴平臺,什麼也不會)。
當然,還有一條路,就是產品官網+SEO+SNS,通過自主引流來獲取詢盤,這個和谷歌開發是不衝突的。
所以,問題的本質並不是阿里還有沒有用,值不值得投資,而是你自身的能力是否允許你擁有更多別的選擇;阿里並非不能做,而是看你到底有多大本事或者多少資金,公司的運營成本和後期收益是否匹配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再說一個問題,平臺不是萬能的,不要完全把沒有訂單怪到阿里巴巴這個平臺的頭上,即便你能夠通過平臺獲取很多詢盤,但是如果自身談判能力和引導能力太差,一樣無法拿下訂單,實現詢盤到訂單的轉化,外貿的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尤其是與客戶的訂單談判環節。
如果預算充足的話,阿里巴巴是可以做的,因為多一條路,多一個機會,但是不要完全被綁死在平臺上,現在很多是看不慣還逃不掉, 離不開的狀態!尤其是阿里培訓活動,參加過的人應該都很清楚“洗腦”的威力,基本打完雞血,回去就是充錢,所謂的“講師”講的東西什麼水平,聽過的人也應該很清楚,只有老闆們還樂在其中,雞血其中,深信不疑。
但是與其天天在平臺發產品,燒錢,堆積關鍵詞,不如再多走一條路,就是我上面建議的,做個官網,然後去用心經營,去做好優化和推廣,再通過SNS和SEO引流,來獲取詢盤,效果更好,比你在任何平臺引流量、轉化率都會更高。
當然,平臺,官網都是比較被動的開發方式,比較主動的,就是上面講的SNS、展會以及谷歌開發了。
然而谷歌開發並不是字面這麼簡單,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片語會誤以為谷歌開發就僅僅是通過谷歌去搜索客戶,開發客戶,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谷歌只是其一,谷歌開發涉及面很廣,除了基本的谷歌搜尋,還會涉及到海關資料,領英等等多重調查分析,定位開發,是一個複雜但是系統化的綜合能力。
-
1 #
-
2 #
有人花了幾十萬做谷歌還不是照樣虧了
-
3 #
不能做。七年老店都在虧損,實在是因為不太懂其他的網路平臺,沒辦法才做,虧本啊,全靠老客戶支援。
-
4 #
不能做 已經末路了!
-
5 #
不能做,都是被忽悠開的,虧了3.98萬。不續費了
-
6 #
大資料跟社交媒體應該是未來發展趨勢
-
7 #
我做的環球資源,詢盤確實差了很多,不過沒有虧本,總體來說還是掙的。現在主要是通過網站來的詢盤
-
8 #
沒有在阿里投一分錢,生意照做!
-
9 #
外貿版,就是傳銷啊,業務員絕對的牛,堪比1040工程,畫的餅可真香
-
10 #
沒法做。考慮展會吧
-
11 #
不差錢的可以繼續填坑
有個故事(窮小子做行長和娶富豪女兒)比較能說明阿里的套路,從06年開始做阿里,這個錢投下去怎麼說也有四五十萬了,現在的企業雖然規模幾千萬產值但都是自己嘔心瀝血積累起來,但我可以說在阿里上扣除投入,沒有賺到任何錢,把他作為雞肋,但不得不佩服他們的銷售,一次次打算放棄又一次次被他們說服,感覺他們的銷售都有點神棍氣質,現在看來整個阿里都是越來越向錢看齊,什麼服務中小企業根本無稽之談,花幾萬成為它們墊腳石炮灰,打算徹底死心了。馬雲能成功,只能說它不擇手段,或者這種雞血式管理太容易讓人洗腦了佔主要因素,在西方我不認為這種企業文化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