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麼聯合60000家生鮮商戶,在38個城市展開了一場“菜籃子”保衛戰。把線上買菜覆蓋到了38城60000門店。
看來很感動對吧?可是細想想,怎麼就想可憐一下悲催的“新零售”呢……
這一場“疫情”,考驗了很多的行業和企業,特殊情況下,有些不但沒辦法為社會提供,甚至也影響到自身的生存,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個“為什麼”……
迴歸實用化的商業模式新零售(New Retailing),即個人、企業以網際網路為依託,通過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並運用心理學知識,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
在平臺經濟的競爭日趨白熱化以後,馬老師重新倡導個人企業分散化經營,希望每個零售單位依託於“升級”過的“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重塑一個分佈於社會各個角落的經營單位,有線上、也有線下,彼此優勢互補,聽起來怎麼都是最理想的模式!
但是……
當很多創業公司完成了轟轟烈烈的前置倉建設,以及市場下沉的鋪墊工作後,發現B2C的渠道還需要進一步打通,於是乎又兵分兩路:一路側重“生鮮即時到家”模式,另一路打的是“社群團購”的牌,將網點鋪設到老百姓身邊。
錢的的確確是花到位了,但事實真是那麼美好嗎?此次疫情前,就每每聽到許多生鮮電商撐不下去了的訊息,而今,我們更是發現,不論“生鮮即時到家”還是“社群團購”,都開始束手束腳,所以才有了以下一些訊息很吸引眼球,相信很多宅在家裡的朋友也看到了:
餓了麼聯手優鮮菜場、菜文基、菜公社等生鮮商戶在全國38城保障買菜業務,滿足疫情防控期消費者的食材供給。
訊息看罷,令人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一切還原到實用化的地步後,事情的本質看起來是這樣的一目了然,未來的商業模式需要這麼玩!
新零售又一次回到了電商平臺!
也就是說:傳統零售業和新零售創業公司們之前鋪墊好了的前置倉、(百姓身邊的)社群網點等,也是整體佈局中的一步棋……
無論“社群團購”,或者“生鮮即時到家”模式,在特殊情況下和長遠起來看,都沒有電商平臺的號召力,也遠遠沒有電商物流們那樣的配送實力!換句話說,新零售的每個分散開的個體,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遠遠不足以抗衡那些巨頭們。
供應鏈優勢+物流配送的絕對實力當一切需要回歸實用化,擠掉各種“新概念”的泡沫的時候,一切都變得如此簡單,一個企業行還是不行,是否能經得起考驗,根本用不著所謂“專家們”去指手畫腳的論證。
1、創業公司可以做到“庫存前置”,也可以做到“市場下沉”到社群,但是,特殊時期沒有可靠的配送能力和必要的公信力,也只能求助於那些掌控著物流力量的電商平臺(以下簡稱“實力平臺”)去彌補自己的弱項,並利用其變態的影響力將自己的模式順暢地運營起來。
2、創業公司的需求對於“實力平臺”而言,求之不得。
3、創業公司相對於“實力平臺”過於弱小,其供應鏈條上的某些“環節”在特定情況下極其脆弱,這也將導致商業模式上存在著一定的隱患。
4、創業公司在資金鍊、前置倉模式的巨大成本壓力之下,幾乎沒有抗打擊能力。基於以上這些原因,平臺對於新零售的影響力,可能會在2020年隨後的幾個月裡,迅速顯現出來。
令人糾結的傳統實體經濟個人觀點明確,此次疫情中,傳統零售行業起到了巨大的保供、維穩作用,如此重要的地位,無人可以完全替代,包括大型商超、社群便利店、實體藥店等。
但也有許多實體店也面臨了巨大的考驗……
例如如下新聞:
雲海餚、青年餐廳暫停營業。在此期間,部分員工將經面試、培訓、體檢、確認勞務合同後,分別入駐盒馬各地門店,參與打包、分揀、上架、餐飲等工作。
此次的疫情結束後,也許會大大改變很多百姓的消費習慣,例如以前被很多人喜愛的群體性餐飲、娛樂、旅遊等活動,所以對於實體店的商家而言,恐怕也不得不隨之進行一些痛苦的調整,但是,又不能完全被替代,因此才說實體經濟很令人糾結。
新的改變、新的需求必將催生出更多的商業模式,這也是倒逼實體經濟轉型的動力!
1、以前老百姓喜歡逛超市,是因為我們也喜歡Shopping的感覺,但是,面對著疾病傳播風險時,我們的需求重新迴歸到單純購物這一實用化的“目的”上來,更多人選擇跑去餓了麼、美團上“逛超市”,許多平時不常網購的朋友都蜂擁到淘寶和京東上採買必要的生活物資,這就是一種“轉型”。
2、國人其實是喜歡和家人和朋友們舉杯高歌的,但是,面對人群流動引發的風險,很多人才越來越習慣與送餐小哥、快遞小哥們說一聲“謝謝,哥們!”,因為每天是他們給您帶來美食和米麵蔬菜的。
3、當我們已經在實體藥店買不到防護物資的時候,我們還能在京東、淘寶,甚至小米等平臺有所收穫,這就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4、傳統物流行業在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面對著電商經濟的迅速崛起,整個物流行業的整體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幹線大貨車點對點的B2B模式發展至今,變化與時俱進,並深入到我們身邊的方方面面,從區域配送中心到網點的分撥中心、從快運到快遞和送餐、從人力裝卸到AGV的普及、從人工分揀到電子面單革命等等,近期發生的每一個新聞中,不論是百姓民生、還是承載救災物資逆行災區的運力、到協助紅十字會管理救命物資……,每個環節都有著物流人員的身影,他們和醫療工作者、軍人一樣的,也是時代“最可愛的人”!這麼說,您沒意見吧?
而,這個行業也是來自傳統實體經濟的產物,您想過嗎?從50-60年代各大工廠的一個後勤部門,變成了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從這些例子看,也許傳統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也並不像我們憂慮的那麼難,只不過,對於某起行業和企業而言,變化的初期會有衝擊和痛苦,會讓傳統的既得利益者自覺不自覺地產生牴觸。
歷史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今天不需要再哀嘆什麼:電商經濟滅亡了實體經濟之類的話,因為,在中國,這個改變已經產生,已經讓我們走上了不同於歐美等國的經濟發展道路,所以,正視未來才是今天我們該做的。
今天我們所說的話題,也是一個電商經濟和新型實體經經濟形勢的互動過程,不斷的調整和進化,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但這要求我們對於這些變化要有敏感的意識,變革的決心!
客觀上,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此次疫情中,阿里默默做了很多對於疫情防控有積極作用的大事,這也包括本文提到的兩個新聞,對於這樣一個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我個人願意為阿里搖旗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