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兩天前,摩托羅拉(聯想)和小米紛紛在網上公佈了自家的「隔空充電」技術,無需貼近無線充電板,就能完成無線充電。

在我們的意識裡,手機形態似乎終於都要走到「全無線」這一步,我們也分外期待著這天的到來。從手機誕生的第一天起,為了實現「無線」,手機廠商以及產業相關的供應商都做了些什麼呢?

01 從 1G 到 5G

生活在 4G 成熟、5G 火熱的當代,如今我們在某些極端環境下還有可能接觸到 2G 網路,但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這顆星球上第一批手機(大哥大)是跑在模擬訊號的 1G 網路上,也基本沒有辦法再接觸到 1G 網路了。

1G 也就是第一代無線通訊系統,跟其它有線通訊系統一樣,都是以模擬訊號作傳輸的,這種模擬製式的無線傳輸質量差,而且很容易受干擾,而且磚頭般的大哥大,既貴、又重,還不好用(當時的服務資費也同樣貴),那時終端市場基本就是摩托羅拉的世界。

▲ 摩托羅拉 DynaTAC 8000X(圖:Quasar Wei)

到了第二代無線通訊技術 —— 2G 時代,改用了更為現代的數字訊號,訊號更穩定、資費也開始便宜下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擁有自己的第一臺手機;GSM 制式是當時全球的主流,而美國的 CDMA 制式技術上相對先進(但全球受眾較少,主要是美國和日本)。不過當時的 2G 網路仍然只服務於簡單的通話,頂多能收發個文字簡訊;後來在 2G 網路的基礎上,引入了資料業務,GPRS 什麼的,讓手機也能上網瀏覽文字、圖片,甚至是音樂、影片 —— 只不過那時候的網速之慢,在當時有線寬頻網面前簡直就不值一提。

後來 3G、4G 到最近的 5G,透過不同的技術,將速率不斷往上提起。不斷上提的網速不僅成就了 iPhone 等一眾手機廠商,也成就了一眾網際網路公司,也早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看世界的方式,甚至改變整個世界。

02 紅外傳輸

紅外這種東西,在今天只有少數的幾家手機廠堅持配備,而且運用的場景已經大不同。在那個還是功能機的時代,手機上網還沒有普及開來,我們常常會用龜速的藍芽來傳輸一些自認為很潮的桌布、鈴聲和音樂;當然,不少手機配有紅外,也有不少人會將兩臺手機對準紅外口來完成資料傳輸。

紅外光是一種人眼見不到的光,它即是一種光波,也是一種電磁波,可以用來傳輸資料。因為有光的特性,兩臺裝置資料傳輸之前,紅外傳輸口需要兩兩對準,否則傳輸速率就會嚴重打折甚至中斷,而當時理論速率一般只有 1.15Mbps,後來速率提升到了 4Mbps、16Mbps 等,但這在今天看來仍然慢得不可思議。

▲ 右側較大的黑孔為小米 11 頂部的紅外發射器

紅外傳檔案這種原始的傳輸方式今天已經基本滅跡,但紅外這種東西,能讓今天的智慧手機變成一個萬能遙控器。

03 藍芽

相比起紅外,今天藍芽的生命力就頑強得多了。藍芽這項技術先是由愛立信提出的,手機之間資料傳輸本是我們最熟悉的使用場景,而今天我們更多地用來連線藍芽耳機聽音樂、連線智慧手錶實現通訊,甚至連線和遙控智慧家居硬體。

iPhone 引領的 3.5mm 介面摒棄潮,推動了藍芽耳機行業的發展,為了讓藍芽音訊在硬體端也能達到有線的水平,索尼開發了 LDAC 技術能讓藍芽音訊以接近有線無損的 94KHz/24bit 取樣和位寬傳輸,不久前 Savitech 也開發了類似的 LHDC 技術,即使是音訊無線化也儘可能不影響音質體驗。

如今藍芽的運用不僅發生在手機間,靈活的組網方式甚至可以實現跨裝置連線。2017 年正式推出的「藍芽 Mesh 架構」,就是利用藍芽的廣播特性,在不主動連線的情況下就能實現資料傳輸,甚至支撐裝置的多對多的傳輸,在智慧家居等物聯網系統間組網非常奏效。

藍芽在這二十幾年的更新迭代,如今已經來到了藍芽 5.2 版本,傳輸距離和傳輸穩定性都發生了很大的進步,速度由原來的 723.1Kbps 到如今 48Mbps,傳輸距離也從原來短短的 10 米發展到瞭如今的 300 米。

藍芽甚至可以充當媒人作用,例如 AirDrop 這類透過 Wi-Fi 來傳輸資料的功能,一般背後還需要藍芽來牽線搭橋(識別匹配)。

藍芽應用範圍之廣,可以說它是手機實現全面無線化程序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環。

04 Wi-Fi

從標準確立至今,Wi-Fi 已經經過了 6 代的演變,從第 6 代開始 Wi-Fi 聯盟才將它簡稱為 Wi-Fi 6,在這之前,是以 802.11b、802.11a、802.11g 等看起來比較凌亂的規則來命名的。

在 Wi-Fi 4 以及更早的時代,Wi-Fi 是跑在 2.4GHz 頻段上的,但這頻段已經足夠擁擠、擁堵了,上一代 Wi-Fi 5 解決擁堵的方法就是爬到另一條更高的 5GHz 高速公路上;而這一代的 Wi-Fi 6 利用了 OFDMA(正交分頻多重進接技術),來讓「高速路」上的每輛運車同時運載來自不同裝置的資料,以減少車輛的空置率,降低擁堵來提升資料運輸效率;另外,MU-MIMO 技術增加了單次通訊週期內同時跟多臺裝置通訊的能力,進而提升 Wi-Fi 熱點的資料吞吐量。

而今,Wi-Fi 6 也迎來了升級 —— Wi-Fi 6E,在 Wi-Fi 6 的 2.4GHz 和 5GHz 頻段基礎上再擴充套件至更少擁堵的 6GHz 頻段上,只不過如今支援 Wi-Fi 6E 的裝置還是很少,而最近有訊息稱今年下半年的新款 iPhone 將支援 Wi-Fi 6E。

Wi-Fi 之於手機、筆記本等移動裝置的重要性無需贅述,而諸如蘋果上的 AirPlay 隔空投屏、AirDrop 隔空投送等無線傳輸功能,都嚴重依賴 Wi-Fi 功能。

05 NFC、UWB 晶片等

NFC、UWB 等晶片,雖然並不像 Wi-Fi、藍芽等技術那麼「必須」,但它們的出現極大方便了我們的手機生活。

NFC 我們比較熟悉了,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近場通訊,原理不難,簡要來說就是利用電磁感應的原理,透過電生磁、磁再生電的過程攜帶資訊,完成簡單的點對點資料通訊。

NFC 可以作匹配功能,裝置接觸後完成識別,再轉由諸如藍芽等其它形式完成通訊;但 NFC 如今更被當作「電子卡」,如各種 Pay,充當虛擬交通卡、門禁卡以及銀行卡等。

UWB 全稱 Ultra Wideband 超寬頻,iPhone 11、12 系列、HomePod mini 等都配備的 U1 晶片,支援 UWB 技術,藉助納秒或微秒級以下的極窄脈衝(極短的脈衝時間能帶來極寬的寬頻)來實現無線傳輸的,而這又能利用「高精度定時」實現釐米級的空間定位。

當手機也能感知到與其它裝置間的距離後,能做的事情就很多了,除了遲遲未見上市的蘋果 AirTag,能配合手機感知、找到物品位置外,AirDrop 功能配合 UWB 也能跟物理空間互動,更容易找到跟接近你的裝置,方便資料傳輸 ... 對於蘋果和其它廠商來說,UWB 技術的運用還是隻是開始。

06 無線充電

無線充電技術已經不是什麼黑科技了,原理也很簡單,簡要來說還是透過電生磁、磁再生電的基本原理(電磁感應原理)實現電能轉移的,而廠商需要解決無線充電器件的負載以及安全問題,如今接觸式的無線充電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一些廠商的無線充電技術甚至往普通有線快充的速度靠近了。

07 隔空充電

相比起現今的「無線充」,它的升級版 —— 較遠距離非接觸的隔空充電其實更有未來感。

在小米和摩托羅拉之前,隔空充電並不算是新鮮的概念,在之前已經有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公司、組織提出和展示過類似的無線充電技術。而小米的隔空充電技術,就是在充電樁內建了 5 個相位干涉天線,對手機進行精細的空間定位,再由 144 個天線構成的相位控制陣列,將「電量」透過波束形成的毫米波傳送給手機,能在 0.5m 半徑內實現單裝置 5W 的充電 —— 眼尖的同學們或許看到了小米的隔空充電技術其實也是前面提到的 UWB 技術其中一種運用場景。

對於廠商們來說,無線是一種信仰;在廠商的教育和引導下,無線也成為消費者的嚮往。或許如魅族 Zero 一般的「全無線手機」時代會在不遠的未來到來,但請不要忘記這是整個行業各大廠商和供應商一步一步共同進步的結果。

5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呼叫雷軍,小米新十年個人有話要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