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每天的快遞包裹數量已經接近3億件。
看完這個資料,我們就會明白,實體店大量倒閉的真正原因。
那麼面對電商的衝擊,未來還有沒有必要開實體店呢?
看完以下3個核心內容,你就明白了!
1
在網際網路和物流沒有興起之前,所有的商品下沉都需要透過終端實體店去實現。
過去,廠家產品生產完成後,需要先透過經銷代理做流通,然後藉助全國的實體店實現產品的快速下沉。尤其是在90年代,所有的行業都明白,得實體店者得天下。
但時過境遷,如今的實體店一落千丈,再也沒有當初的繁華。
因為在網際網路沒有興起以前,人們所有的生活幾乎都離不開線下實體店。
當人們的大量時間都停留線上下,購物、娛樂將線上下完成,這就會給實體店商家帶來巨大的紅利。
不過,隨著網際網路的來臨,人們的消費結構和購物行為已經完全改變了。
現在的人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已經超過了3個小時,在手機上看內容,娛樂、社交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那麼當人們大量的時間都停留在手機上,消費也將直接在線上完成。
因此,電商、直播帶貨、社群團購、社群電商開始應用而生,成為最主流的商業模式。
2
現在不論在任何城市,都可以透過智慧終端(手機)作為消費場景,動動手指就能夠送貨到家。
而且隨著消費結構的變化,人們的購買行為正在從主動消費,變成即興消費。
例如,你在社交媒體平臺,看影片及直播的時候,刷到了心儀的商品,就會透過內容去了解商品買單,從而產生消費動機。短影片電商、內容電商、直播帶貨就是這麼形成的。
同理,當你在社交平臺,透過群或者社交工具互動的時候,就會透過親密關係鏈,在好友圈、社群裡產生消費動機。
在這種消費場景中,每個人都可以依託社交關係作為流量入口,把社交空間作為購物場景,透過分享傳播去銷售產品。
也就是說,在社交電商、社交新零售、社群電商、社群電商模式中,每個人都可以依託供應鏈平臺,打造成雙重身份(消費者、銷售者)。
當各種新型電子商務模式形成後,人們的消費則可以觸手可及。
那麼在時代大變局下,還有必要開實體店嗎?
如果在今天,我們想靠開店賣貨賺差,根本沒有必,也沒有成功的機會。
從最底層的邏輯來看,現在人們的選擇太多了,不僅可以在各種電商平臺消費,而且可以購買到更高性價比的商品。
3
在時代大變局下,大量的個體戶、夫妻店都將消失,能夠生存的只有網際網路巨頭和連鎖企業。
因此,未來再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實體店,只有新零售、網紅店、線上線下融合模式。
隨著新零售模式的興起,未來的實體店不再以賣貨為主,而是透過線下實體作為體驗店和流量入口,為線上APP做導流。
新零售模式,主要是透過線下引流,把使用者匯入線線上,與使用者建立連線,滿足其線上購物、線下體驗、配送到家的服務需求。
馬雲曾經也說過,未來純實體和純電商都將消失,想要生存必須要打通線上線下。
不過這種線上線下融合,除了新零售模式,還有網紅店、工廠店、電商品牌的線下店。
比如現在的網紅、有了自帶流量的能力,可以在下線開實體店,增加使用者的體驗和服務,從而形成線上與線下的互通。
當然,我們說到這個網紅店不但指個人IP,也包含品牌IP。如三松鼠等電商品牌。
在未來單靠開實體店賣貨賺差價,根本沒有機會,實體商家想要生存,必須要與上游廠商合作,作為工廠的體驗店,打造C2B模式。
這種C2B模式,就是先有C端使用者提出需求,然後有B端做資源整合,組織生產。消費者可以選擇指定的工廠店,去做定製化和個性化的產品。
在產能過剩的時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消費升級,提升產品的溢價,增加實體店和工廠的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實體店需要把賣貨的功能,變成體驗和資料收集,可以依託物聯網裝置與感測器,把消費者的定製資料傳輸到工廠,實現個性化的生產。
最後產品生存完成後,可以直接配送給消費者,也可以配送到指定的工廠店,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增加市場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