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如果每年9月是全球果粉的狂歡,那6月的WWDC則絕對是程式猿們的饕餮。暫且撇開近幾天被刷屏的各類“iOS10十大全新特性”云云,最令業內人士浮想聯翩的是,“放下身段”,蘋果是認真的:Siri可以呼叫第三方應用,系統自帶app(如蘋果地圖、Apple Pay、iMessage)埠開放予開發者……封閉,似乎已註定是日暮途窮,哪怕懷抱全宇宙最完美的硬體與最天才的geek,也難逃坐吃山空。網際網路時代,只有構建開放與聯結之生態,才可能擁有持續的創新原力。

今天的這篇文章,是來自於創創社群投研中心的原創內容《開放還是封閉,這是個問題?之一:從WWDC說起》,從封閉的IOS到看似開放但是還是被Google嚴格掌控的安卓,再到在中國受到政策打擊沒法如魚得水的Google,最後談及一切的鼻祖Linux,你關於手機系統的疑問,今天我們將給你一些解答。

Let's Rock

一、iOS:出離封閉

蘋果iOS系統慣常以“封閉”著稱,喬布斯始終堅信端對端(EndtoEnd)模式最為完美,然而,2016年Q2季報披露,市場一片譁然:十三年來,蘋果營收首次出現季度同比下降(因為長期獨佔鰲頭的iPhone銷量,尤其是大中華區“不給力”)。庫克團隊一直在謀求轉型,希望在硬體紅利漸彌留之際,轉向軟體來重新激發蘋果的活力,這意味著更多的聯結帶來更多的服務營收(AppleStore上線8年已累計向開發者分成超過500億美元,但相比iPhone的貢獻,仍顯得有些勢單力薄。)從近幾年服務營收穩步增長的趨勢,確實已可窺見巨人意欲轉身的姿態。初露端倪得追溯至2014年的iOS8.0。

2014:iOS8

開放諸多許可權和介面,SDK 超過4000個新 API介面;

Extensibility計劃:不同應用可以通過iOS系統級安全機制,與其他應用進行互動:分享內容至其他應用、在照片應用裡使用其他應用的濾鏡、在通知欄裡新增外掛;

系統應用開放API:TouchID、第三方輸入法和相機

同時,蘋果並未放棄封閉策略:面向開發者推出新的技術以減少他們對外界通用技術的依賴。比如,在OpenGL和C語言之外另闢地盤,推出全新的影象處理層Metal和自有程式語言Swift。雖然這些選擇並非非此即彼,但蘋果仍鼓勵開發者使用其自研技術以便“app吃透硬體”。

2015年,iOS9.0釋出,更是從底層程式語言即開源,尤其是對Linux開發平臺的適用,使得不少開發者大呼“親切”。

2015:iOS9

釋出Swift2,程式語言開源,對iOS、OS X、Linux均適用

Watch OS2更加開源,將原生應用API介面開放,接近硬體底層呼叫API訪問Watch上的各種感測器

縱觀“後喬布斯”時代iOS的演變,蘋果正不捨地出離封閉的牢籠,背後推力有如下一些:

需求進階:在智慧手機普及期,“封閉”的姿態也可以為使用者提供需求滿足方案,並且保證“統一的、安全的、易於上手的”使用者體驗。伴隨普及期的推進,人們與手機的關係悄然變化,各種附著於智慧手機的需求被無限延展與創造,蘋果逐漸意識到“開放”的效率。越來越多的應用滲透進iOS原先的封閉環境。

作業系統的多工支援屬性愈發重要:前段時間“網際網路女皇”的報告指出,人們在單個app停留的時間變短,使用者需要不必切回主頁螢幕即可在應用之間切換。原有的封閉“沙盒機制”並不利於這種無縫轉換功能的實現,iOS需要讓自己的系統應用更好的支援第三方。

App間的呼叫愈發頻繁。以前的第三方app和iOS的系統app是不同賽道的短跑隊員,iOS是裁判,他們之間只能在各自的賽道跑步,不允許第三方app“隊員”侵入到iOS系統app“隊員”的賽道,且第三方app“隊員”也不能向iOS裁判申訴;現在的開放機制是讓雙方都來到綠茵場踢球,第三方app“隊員”可以給iOS的系統app“主力隊員”傳球,尤其當系統app“主力隊員”越來越多時,開放機制更顯重要。

創新的源動力正在越來越大程度的倚仗廣泛的協作。如果說pc時代,創新,尤其是突破性創新,尚可仰仗小範圍天才群組的靈感乍現與迭代,那麼現在,“小範圍”的侷限正在愈發凸顯。人人都接入網際網路,任何小靈感在開放的環境可以達到瞬時響應,效率之高,前所未聞,驚喜程度,令人咋舌。尤其當我們已步入顛覆式創新愈發艱難的時代,群體智慧更加需要被調動與挖掘。於是App Store開始提高開發者分成,Siri也開始與App Store進行結合,正是蘋果對這一趨勢的反饋。

二、安卓:Google控制Android之開放

對比蘋果的WWDC大會,2016年的Google I/O大會發布的最新版Android N,延續了之前幾年Android 和 iOS 互相抄來抄去補足功能的老套路,值得一提的是支援了雲端技術的Android Instant App:不需要下載安裝應用,點選連結即可試用,與國內網際網路巨頭—阿里雲OS、百度輕應用、微信服務號的研發是同一個邏輯。

有趣的是,在手機世界的另一王朝:Android系統自始即以“開放”、“開源”著稱,充分彰顯Google作為一家網際網路企業的精神核心。雖然開放帶來的無序給Android手機貼上了一系列負面標籤,如:Android裝置碎片化(據Open Signal2015年8月報告,世界上一共有24,093款安卓裝置)、Android應用安全問題層出(如歹意扣費廣告和盜版軟體等)。

熟悉安卓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當年Google收購Android,與其強調是將Android 作為開源專案面世,倒不如說是其對抗勢頭強勁的蘋果的權宜之計。通過免費、低價策略迅速佔領了智慧手機超過八成的市場份額;當Android壟斷之勢已成,Google自然要大力挖掘其商業價值。我們先看看Android的演進:

其實,Google 從未放棄過對 Android 開源系統的控制:

AOSP是Android 開源路徑的底層程式碼,包含了智慧手機系統的根底骨架(Android 專用的 Linux 核心、Dalvik 虛擬機器和一些根底使用者介面); AOSP是開放的,每個手機廠商都可免費獲得;

GMS(Google 效能套件)包含Google Play Service 和 Google Apps。前者擁有海量極為高效的 API 及系統效能,後者擁有Google原發軟體如 Gmail、Chrome、Google Maps 等;

GMS 閉源,即手機廠商如想獲得 GMS 授權運用,除了產出的手機必須契合 Google 的硬體規範,還需向 Google 付出 $0.75 / 臺手機的費用;

通過升級版本使開發閉源化:Google 將不斷新增的功用從 AOSP 遷移到 GMS,假定手機廠商單純運用 AOSP 而不運用 GMS,那麼產出的手機將會出現不斷新增的功用不支援的狀況。相當於倒逼手機廠商運用封閉的GMS;

硬體方面,利用開放手機聯盟(OHA)繫結生產商,OHA 成員“禁止安裝於非Google授權裝置”,迫使自己開發OS或者影子app;

三星手機上的Google Apps與Samsung Apps(影子應用)尷尬地共生著

任何希望獲得 Google Apps 授權的 OEM 都要接受 Google 所謂 “相容性測試”,獲取 Google apps 的接入權,其實質是一種變相審查而已。

總之,Google通過 API 與裝置授權牢牢控制住第三方應用開發者。

當然,谷歌在安卓領域也非一帆風順,除了與甲骨文、蘋果、三星等公司的專利訴訟糾紛外,一家有著 1200 萬啟用使用者的 Android 第三方 ROM 公司 Cyanogen 說,它想建立一個獨立於 Google 的生態圈。Cyanogen 是一個在 Android 開源專案基礎上的定製系統。不同之處在於,Google 主導的 Android 捆綁了包括郵件、地圖、商店、Chrome 在內的數十個 Google 服務。而Cyanogen展現出完全的開放姿態,給合作伙伴提供最高層級的系統支援服務。別忘了,對於 Android 系的公司而言,對系統的把控意味著更多收入的可能。所以,Cyanogen的開放到底是短暫的涅槃還是突破式戰略的萌芽?我們拭目以待。

而中國的情況最為特殊,Google退華及中國的網路監管政策使得在華Android系統多少有點畸形。Google服務受限,Google Play 官方應用商店無法正常訪問,促使一大批第三方 Android 商店在中國崛起;同時,缺失谷歌服務(GMS)的中國Android嚴重依賴AOSP,但是隨著GMS在侵蝕AOSP,中國版的“AOSP+各廠自行定製的應用和介面”將會使得依賴GMS API的海量第三方應用無法正常使用。中國產手機廠商也在努力擺脫對原生Android系統的依賴。阿里的YunOS之所以與Android不同而且能夠相容Android應用的最重要原因在於其搭載了自主設計、架構、研發的系統核心虛擬機器。同時相容Android平臺的Dalvik虛擬機器環境(類似黑莓系統的做法),即相容安卓應用。阿里CTO王堅曾透露,2015年底YunOS的使用者啟用量已經超過4000萬,搭載YunOS的手機出貨量也在3000萬之上。

完全的封閉與完全的開放都已不復存在,越來越常見的感嘆是“iOS跟Android似乎越來越像了”。當我們身處網際網路的混沌時代,封閉如蘋果,以嚴苛的控制與幾近殘酷的雕琢,塑造出至今最為完美的終端產品,過程涉及的一切細節都將外來者驅逐於高牆之外。即使沒有競爭者,當智慧手機已經足夠完美,顛覆式的硬體創新如此之艱難,單純依靠硬體的生存註定是窮途末路。於是以開放的姿態,讓硬體搭載的各種形態的軟體極盡所能發揮特長,滿足日漸個性化的需求,才是商業進化的王道。睿智如蘋果,當然早已窺見大勢,只是真正為此轉變仍需壯士扼腕般的決心與意志。

從開放到封閉似乎容易操作一些。關鍵在於擇取哪些控制點,既不犧牲創新的效率又能攫取足夠的真金白銀。

最終,開放與封閉會達到類供需均衡般的交點,前述兩個維度將如量與價對供需調配的機制一般作用於企業兩大戰略權重的分配。而更讓我們好奇的是,Android緣何會以完全開放(連原始碼也開放)的姿態登場?開源軟體的基因從何而來?於是,我們必須要聊聊開源系統的鼻祖—Linux。

上圖的Linux發展史一覽之後,我們將回到遠古的計算機時代,追溯iOS、Android甚至Windows的前世今生。

未完待續

請關注《開放還是封閉,這是個問題?》

之二:從微軟收購LinkedIn說起。

長江創創是長江商學院旗下的【創業創新平臺】,通過專業、聚焦、創新的【創業課程】和開放跨界的【社群服務】為創業者升級思維認知和管理框架,連結資本、產業、跨境資源,探索未來產業與商業發展邊界,共同塑造新商業價值。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共同抗疫,阿里成立就業共享平臺,京東生鮮發起餐飲零售發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