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這場疫情,影響最大的是餐飲,基本上每一個餐飲老闆都損失慘重。但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有意思,有人慘到面臨破產,但也有人默默地迎來風口,比如生鮮電商。
生鮮電商:訂單超300%,買菜市場供不應求在疫情期間,平時的“買菜”變成了搶菜。最近一段時間,大家對一顆售價30多元甚至60多元的大白菜已經見怪不怪。因為,相比於高價來說,大家更擔心的是能不能搶到菜。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供不應求呢?
一方面,受道路被封影響,儘管生產基地貨源充足,但是卻面臨運不出去的難題;另一方面,大家都人心惶惶都不敢出門去菜市場和超市,在這種恐慌心理下大家爭先恐後的囤貨。
更重要的是,由於大家都集中在線上買菜,導致各大生鮮電商平臺訂單量爆發,而電商平臺事先也沒有預想到此次疫情的嚴重程度,因此即便調動所有的資源一時間也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無論是每日優鮮,還是叮咚買菜,訂單量都暴增
先來看每日優鮮,從除夕到大年初八,平臺累計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50%,春節七天的總銷量突破4000萬件。為了滿足供應,每日優鮮平均每天向全國十餘個城市供應300多噸蔬菜,至少500萬份果蔬、肉蛋。
再來看叮咚買菜,“大年三十訂單量較上月增長300%;近期整體訂單量增加約80%,客單價增加約70%。”也就是說,叮咚買菜近期的整體銷售額約增長了300%!
生鮮電商訂單量暴增,意味著什麼?第一,供應鏈實力得到了考驗。
與傳統電商平臺相比,生鮮電商最為明顯的差異就是,對供應鏈的要求更高。原因很簡單,作為一個消費者,你能夠接受一個生鮮平臺總是缺貨,並且你買的冷凍食品甚至都解解凍了還沒送到嗎?
顯然不能!正因為此,供應鏈不強的生鮮平臺,面對突然暴增的市場紅利,反而會加速其消亡。而得到消費者檢驗的平臺,則會得到市場的認可。
第二,讓消費者接受了生鮮電商平臺菜品的“貴”。
相比於菜市場的價格,生鮮平臺絕大多數的菜品價格其實更貴。只不過,為了降低消費者對“貴”的敏感性,平臺一方面將菜品拆分成150g、200g和300g不等,在感官上造成“便宜”的錯覺,另一方面則重點宣傳其“生鮮”賣點,為產品溢價提供合理支撐。
事實上,即便如此絕大多數消費者依舊不願意為其買單!但是,在疫情面前,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使用者只能通過平臺下單。而通過“搶菜”這樣的行為,在使用者心目中“價格因素”不再排在第一位,取而代之的是“安全”和“方便”。
第三,培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就像網購和線上支付一樣,這樣的消費習慣一旦養成,那麼一般情況下都會保留下去。因為,習慣成自然。儘管等到疫情結束後,會有相當部分的使用者重新回到原先的生活方式,但更多的使用者習慣了用APP買菜。而且,生鮮平臺的200g、300g的小包裝,更加迎合了年輕消費者的偏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