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當即時通訊巨頭們通過免費“連線”服務形成網路效應後,它們的賺錢方法卻不太一樣。

即時通訊軟體可以說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基礎設施了,從全球範圍看,雖然各類即時通訊軟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是真正能留在消費者手機中的卻鳳毛麟角,本文將主要對比美國版微信Whatsapp、日本版微信Line以及俄羅斯版微信Telegram的主要盈利模式。

【壹】美國微信Whatsapp:拒絕廣告,賺B端的錢

2009年,Jan Koum和Brian Acton開發了一款用於“狀態更新的APP”,並將之命名為“Whatsapp”。當這個軟體升級到2.0的時候,也就真正開始了其作為即時通訊軟體的生涯。

作為一個擁有16億月活(MAU)使用者的超級APP,網路效應早已經形成,但是如何賺錢成了問題——因為其開發者鮮明地表達了拒絕通過廣告賺錢的邏輯。

這時候就不得不提及Whatsapp的融資歷程了:它的第一輪融資來自5位前雅虎的朋友,總額為25萬美元;而它的第二輪和第三輪投資者就值得一說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總額6000萬美元(2011年800萬美元,2013年5200萬美元)。

這些融資基本就負擔了Whatsapp公司的所有開銷,考慮到運營這個專案的成本並不是很高——事實上,主要的開銷是向用戶傳送驗證碼,所以Whatsapp取消了向C端收取1美元/年訂閱費的做法。

之後,當Whatsapp再次進入視野的時候,就是Facebook的扎克伯格收購Whatsapp了:在追逐Whatsapp長達2年之後,2014年2月,Facebook以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而創始人Jan Koum也得以加入Facebook董事會。

收購之後,Whatsapp的價值就顯現了:Facebook不僅將之視為一個使用者資料的“留量池”,更將之納入自己的生態體系。

Facebook推出了Whatsapp Business Application,也就是商業版Whatsapp,這樣企業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自己的官方檔案,並得到系統認證。在檔案中,這些企業可以將自己的網站連結、Facebook主頁連結掛上去,甚至可以將他們的座機號連在Whatsapp中。

目前,商業版Whatsapp對於企業來說依然免費,Whatsapp是通過商業API賺錢。

Whatsapp商業API可以把Whatsapp和企業的系統進行整合,通過通知讓企業和消費者接觸。為了避免垃圾資訊,Whatsapp限制了企業傳送訊息的能力,只有消費者首先聯絡了公司以後,公司才可以聯絡消費者(這點和微信的公眾平臺非常相似),不過API也可以幫助企業向消費者傳送送貨確認、活動門票等,目前Whatsapp的商業API已經和Booking.com等客戶進行了深度合作。

至於Whatsapp如何通過API賺錢,那就很有趣了,Whatsapp向回覆緩慢的企業收取費用。

正常情況下,當消費者聯絡企業後,企業可以在24小時內回覆,這是免費的;但是時間一旦超過24小時,此時API就會收費,其費用是固定的,根據國家有所不同。

聽起來似乎是一個特別蠢的收費邏輯,但是對於那種百萬級使用者的企業來說,這就卡住了咽喉:一個訂票網站怎麼可能同時處理百萬級使用者的諮詢呢?所以這個需求是確實存在的。

此外,在印度,Whatsapp還有支付功能,這可能幫助Whatsapp成為當地使用者首選的“寄錢APP”——就像Venm一樣,這也可以成為未來的盈利點。

在F8大會上,扎克伯格也提到了這一點,未來他將把Whatsapp的支付功能拓展到更多國家,這對於希望從Whatsapp的網路效應中賺錢的商家,有極大吸引力。

至於盈利資料,Whatsapp目前沒有公開過財報,來自福布斯(Forbes)的估算顯示,其年收入約50億美元,ARPU在2020年可以達到4美元。

【貳】日本微信Line:廣告為生,內容為輔

在亞洲,Line主要流行於日本、泰國、印尼和中國臺灣地區,該公司成立於2000年9月,於2016年7月同時在日本、美國的紐約證交所上市,其主要股東是南韓搜尋引擎巨頭Naver。

▲Line的總收入

​從Line的財報看,2019年4季度(財年截止於2019年12月31日)它的營業收入達到608億日元,同比增長8.6%,按照地區劃分,71%的收入來自日本,29%來自海外。

同期,其在日本的MAU同比增加5.1%,季度MAU達到1.64億,同時DAU/MAU也達到了79%,也證明了Line的使用者活躍度。

從收入角度看,Line共有3個核心收入源,按營收佔比,第一是廣告(55.4%),第二是交流/內容/其他(29.8%),第三是戰略業務(14.8%)。

▲Line的廣告收入佔總收入的55.4%

​在廣告方面,Line主要是展示廣告(Display Ads)和賬號廣告(Account Ads),二者佔總廣告收入的93.2%,而展示廣告收入同比增長達到65.4%。考慮到Line為各類商家提供大量廣告服務,這個成為核心收入源也就十分正常了。

▲Line的內容業務收入

​Line的第二大收入源是交流/內容/其他,這部分收入比較穩定,佔比超過一半的是內容部分,分別是音樂業務Line Music和漫畫業務Line Manga,目前音樂業務同比增長超過40%,漫畫業務也有20.1%。

繼續往下挖一層,值得一提的是兩點,第一點是Line的內容業務,這一部分可以簡要稱之為“貼紙、桌布”。使用者可以在“主題商店”和“貼圖商店”中充值“Line積分”購買桌布和表情包。

▲“Line點數”和布朗熊主題

​第二點是“其他”,根據其財報顯示,這部分主要是研究業務“Line Research”,財報寫道:“有超過500萬用戶註冊成為問卷答卷人,此項業務依然在穩健增長”,為企業提供使用者調查,這也屬於是對使用者的貨幣化方法之一了。

最後是Line的第三大收入源,Line在財報中將之稱為“戰略業務(Strategic)”,2019Q4總收入為90億日元,其中51億日元收入來自IP業務“LINE FRIEND",這裡主要銷售IP賦能的玩具、文具、日用品等;另外的39億日元來自O2O/電商、Fintech和AI業務。

▲LINE FRIEND,圖片來自臺灣地區官網

​不過,這裡更值得注意的是Line打造的支付業務“Line Pay”,2019Q4,其全球GMV達到3550億日元,全球MAU達到650萬,相比2019Q3分別增長680億日元和100萬。

▲Line PAY的GMV與MAU

​整體而言,Line的收入源還是比較多的,在廣告收入之外,主要是內容(漫畫、音樂、表情)、IP變現以及支付業務。對於Line來說,廣告和支付業務成為重要收入源並不難以想象,而內容業務的收入更多是和日本等地使用者對於漫畫、音樂、IP等的認可,以及二次元環境密不可分的。

【叄】俄羅斯微信Telegram:絕對免費、絕對安全,區塊鏈賺錢?

對於不少國內使用者來說,Telegram的火爆得益於曾經的“發token狂潮”——大量使用者為了獲得糖果空投(Airdrop)而註冊Telegram,加入“電報群”。

相比於其他即時通訊軟體,Telegram主打兩點,第一是永遠免費,第二是絕對加密。

▲Telegram創始人Pavel Durov

​事實上,在成立之初,Telegram就主打“隱私(Privacy)”,其創始人Pavel Durov在2013年建立Telegram,並在短時間內實現爆炸性使用者增長,他曾說,在推出Telgram的15個月後,使用者在Telegram上就傳送了10億條資訊,而VKontakte(這是Durov之前的創業專案)花了6年半才做到的里程碑。

他同時寫道,“Telegram的5000萬用戶均勻地分佈在各個大陸,最活躍的使用者來自西班牙、巴西、南韓、墨西哥、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沙特、義大利和美國,而俄羅斯的比例是1%。”

至於所謂的安全性,其實不必看Telegram的官方介紹,只需要看新聞就可以了:

據Trend Micro釋出的一份關於恐怖分子通訊方式的研究報告顯示,34%的恐怖分子使用Telegram進行溝通,該研究也證實了此前有關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使用Telegram進行祕密資訊交換。

和Whatsapp類似,Telegram也不通過廣告賺錢,同時還保持了開源的特性,截止到2019年,Telegram沒有盈利,或者說沒有創造過收入,其創始人Durov在一篇部落格上寫道,如果資金不足,他可能會引入“非必要的付款選項(non-essential paid options)”來給程式設計師發工資。

2018年1月到3月,Telegram進行了token首次發行。其白皮書顯示,Telegram的token被命名為“Gram”,總髮行量為50億,其中52%用於開發、44%用於代幣首次發行,以及餘下4%給予團隊。

▲Telegram的區塊鏈TON

​Telegram的區塊鏈網路名為“TON”,該區塊鏈專案將分為四個分支:TON服務、TON DNS、TON支付和TON區塊鏈。

最後,這場巨集大的token發行收到了約17億美元(全世界的投資者購買了約29億個Gram),而來自今年1月初的報道顯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一份法院指令,要求Telegram解釋其發行後的資金是如何使用的。不過迄今為止,Telegram一直拒絕公開賬目。

【肆】總結

整體來說,可以發現,即時通訊軟體們雖然最終盈利模式並不相同,但是發展模式非常接近,可以抽象為:

1.0時代,免費的時代,主打使用者之間的連線、交流,這個時代以兩個“結論”作為最終答卷,APP本身看,就是DAU、MAU和使用者數,而從外部看就是在市場內的佔有率;

2.0時代,賺錢的時代,一般來說,APP在此時已經在一個地區成為至少是Top2的巨頭,沉澱了海量使用者,此時B端企業就會盯上這個APP,開始做營銷、服務,而APP就可以“順坡下驢”為這些B端企業開發功能模組,進行服務抽成——例如GMV抽成,基本來說在這個領域,中國的微信早已走在了前面。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阿里、騰訊紛紛上線“不出門”服務;蘋果單日下架 App 破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