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啡小沫
「正文」
01
她說她所在的行業一直處在下行通道。這些年自己經驗積累、能力提升帶來的向上空間,抵不過大行業的向下趨勢,因此工作越久,收入反而越低。
想學習些別的技能、想尋求跨領域的發展機會,卻總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
一邊焦慮,一邊拖延。
這次,因為看到同行業很多小公司估計扛不住了,已經有朋友面臨失業了,而她本來預期年後的獎金,估計也全都泡湯了。這些給她了巨大沖擊。
危機猝不及防來到眼前,讓她知道,自己到了不得不行動的時候。
過年這些天,她通過集中收集資訊、思考、與其他人交流,已經明確了可以努力的方向並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雖然不知道能不能走通,不知道走下去是否能柳暗花明,但竟然不焦慮了。
原來焦慮了那麼久,只要十來天的行動,就能煥發全新的精神面貌。
這次危機,給了她尋求突破的契機。
最後這句話,一下子把我的心點燃了。
是的,很多機會,其實都蘊藏在危機中。
我們只關注負面資訊、放任恐懼把自己吞噬,和行動起來、聚焦在自己能改變的部分、積極尋求解決方案,會得到全然不同的結果。
02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馬雲的阿里巴巴,有個著名的5月10日“阿里日”。
阿里家屬可以在這一天參觀公司,員工集體婚禮在這一天舉辦。
為什麼是5月10日?
因為2003年非典期間,阿里巴巴一名參加廣交會的員工中招。
5月7日起,400多名阿里員工及他們的家人朋友近千人,開始了為期一週的全員隔離生活。
那時的馬雲,一邊承受著讓員工參會而感染疾病的最高決策失誤壓力,一邊承受著高速發展的公司無法正常在公司辦公的業務壓力,這應該是他創業這麼多年來,最艱難、灰暗的時刻之一了。
而馬雲唉聲嘆氣、坐以待斃了嗎?
當然沒有。
應對人心問題,他誠懇地發致歉公開信,他利用在家辦公的時間,與同事們保持密切聯絡,不僅天天關心慰問,還有線上團建。
這些行動,讓這支隊伍,反而在艱難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應對業務問題,首先,非典的契機,讓線上業務優勢凸顯,阿里業務反而逆勢高速增長,馬雲讓技術部門做足了確保大家在家工作的技術支援。
其次,馬雲敏銳地洞察到線上 to C 業務的巨大機會。
5月10日,淘寶上線。
馬雲在公開信中寫道:但凡一個個人乃至一個公司,要成就其非凡的偉大,必經受並戰勝非常的困難和挑戰。
17年前,4歲的阿里,不僅挺過了“非典”危機,甚至可以說,是“非典”危機重塑了阿里、成就了全新的阿里。
而當時5歲的京東,本來正在中關村做著美滋滋的櫃檯生意。劉強東不關心網際網路,也沒想到網際網路會跟自己的業務產生交集。
2003年,從天而降的“非典”,讓京東不得不關閉12個櫃檯,21天虧損800萬。
危機中,劉強東採納了一位員工在網上發帖尋求交易的建議。
經歷了幾天沒有客戶的挫折,他們很快在一個論壇裡拿到了訂單,這讓劉強東與京東員工備受鼓舞。
他們振作精神,靠在網上賣貨,撐過了“非典”。
2004年,“京東多媒體網站”正式上線。
敏銳的劉強東嗅到了機會,關閉線下業務,全面轉型電商。這才有了現在的京東帝國。
而在危機中浴火重生,阿里、京東並不是個例。
不一定是關係公司存亡的大事。
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很多細微的挑戰,如果能放下抱怨、沮喪,養成正面思考、去努力解決問題的習慣,其中蘊藏的能量,會超乎你想象。
很多人都使用過的、我們習以為常的塑身內衣,其實就來自於生活中一場小小的危機。
美國一位女士,要去參加一個派對,她想穿一條白色緊身褲出席,卻找不到合適的內褲搭配。
她沒有放棄白色緊身褲出席,也沒有拿普通內褲湊合,更沒有停留在無意義的吐槽抱怨。
她,拿起了剪刀,剪掉了一條連褲襪的包腿部分,僅剩上半截短褲部分。
一個新品類——塑身內衣就此誕生。
2012年,這位發明了塑身內衣,並最終創辦了美國知名內衣品牌的女士薩拉,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全世界100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03
為什麼危機中總會迸發無限可能?
1. 外力助我們克服拖延症
正如文章開頭的女生對這次危機中自己心態的描述:
平日裡總是一邊焦慮、一邊拖延。危機真降落在眼前,逃不掉了,反而輕鬆了,那就打起精神應對,真正行動起來。
很多時候,我們在一個行業裡混久了,在一個崗位上幹久了,思考、行動都程式化了,知道了最省力的路子,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溫水煮青蛙的狀態。
即使意識到了,也因為溫吞的環境實在太舒服了,很難主動跳起來。總會告訴自己再躺一躺吧,再睡一小會吧……
這時候,危機便是那為我們敲響警鐘的大火。青蛙不得不打起精神跳起來:逃亡意味著新生,危機裡蘊藏著成功的契機。
2. 危機意味著技能的重新排列組合
很多人都在擔心人工智慧取代人給自己職業生涯帶來的危機。
然而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其實每次技術進步都會引發擔心,然後結果其實是社會上出現了更多以前人們不曾想到的工作崗位,人們的技能經過重組、嫁接,在技術的幫助下,發揮了更大的價值。
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託尼·羅賓斯在他的著作《錢,七步創造終身收入》中寫道:
我向你保證,150年前,沒有一個人想過將來有一天會有這樣的工作崗位:社交媒體營銷人員、幹細胞科學家、機器人工程師;沒有一個人能想象到一個電工、一個水管工,一年能掙到15萬美元;沒有一個人能想象到工廠的工人能學會用電腦來實現機器自動化操作,他們一年能掙到10萬美元。擔心危機,是因為我們總想要確定性,總想躺在曾經的成功上,過一成不變的生活。
如果我們轉換下思路,為改變帶來的機遇而興奮,去奮力成長,去努力讓自己成為在新賽道中跑在前面的人,你會發現,危機中,遍地是黃金。
3. 危機是最好的試金石
平順的日子,高手和平庸者的表現,也許並沒有多大差別。
危機中能不能打硬仗,才是考驗一個人、一支隊伍的關鍵。
阿里巴巴在業務高速增長時期全員在家辦公,如果沒有平日裡積累的過硬技術保障能力,如果沒有嚴密的工作流程管控體系,如果沒有從創業之初就開始磨合的統一價值觀和阿里精神,可能公司早就癱瘓停擺了。
危機是考驗隊伍的試金石,更是鍛鍊隊伍的磨刀石。
一起在槍林彈雨中奔跑過的戰友情,是命運饋贈的禮物。
04
人這一輩子很長。
根據《柳葉刀》的研究,到2040年,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將達到81.9歲。
我是80後,我們往上看個兩三代。
咱太爺爺一代,是經歷過革命爆發改朝換代的;咱爺爺一代,生下來就在抗戰,接著又是解放戰爭,到了生孩子的時候,是自然災害;咱爸爸一代,先是上山下鄉,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又被失業波及。所以,人這一輩子,完全平順才是意外,遇到幾次大的危機是常態。
但是別急,讓我們來看一組巨大危機中的真實資料: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當年的平均失業率為10%。
但是,如果把範圍縮小到年薪10萬美元甚至更高,平均失業率不到1%。而部分人口的失業率則高達25%。
這讓我想到《香帥中國財富報告》中對金融行業未來就業的預測:
金融行業裡,大約有60%的職位人工替代率極高,超過90%,但是也有25%的職位人工智慧替代率很低,不到30%。
人工智慧的衝擊下,一方面大量可編碼的職位會被替代,另一方面金字塔尖的職位會獲得更高收益。
大多數行業,並不像金字塔結構這麼明顯的金融行業這樣殘酷。但道理是相通的:
很多時候,你越努力,越力爭上游,抗風險能力才越強。
不要只盯著平均數恐慌,不斷學習,精進技能,擁有更強的系統思考力,關鍵時刻做出正確選擇,能讓我們在風浪中從容許多。
作者簡介:啡小沫,985碩士,前網際網路平臺聯合創始人、首席市場官,定居北京。她碩士畢業4年,從央企小職員,跨界網際網路,再到自媒體,每一個都做得風生水起,快速積累起家庭第一個500萬資產。該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啡小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