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程式碼開發效果遠遠沒有達到人們的心理預期,就像白髮轉黑髮的效果一樣。
文 | 邢波濤
低程式碼開發(Low-Code Development Platform)和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是最近兩年最熱的to B 服務的兩個賽道,靠這兩個概念,拿到VC融資的公司有很多,國內有明道雲,國外如OutSystems。
此外,像以前做OA、BPM,甚至做ERP的公司,例如泛微、用友等傳統軟體供應商,以及阿里巴巴,甚至包括微軟也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低程式碼開發平臺。
低程式碼開發的“古早”應用兩週前,業內大V“陳果George”寫了一篇《低程式碼,不要以比“中臺”還快的速度臭大街》,靠低程式碼開發吃飯的明道雲創始人任向暉也寫了一篇文章進行迴應。
在這裡,我的觀點是:低程式碼開發確實很有用,尤其在數字化浪潮衝擊下,低程式碼開發的價值被低估了,但是低程式碼開發這個概念正被國內廠商當做聯合收割機,狠狠的收割著自己的客戶。
舉個例,最近江西南昌一圖書館AI機器人吵架火了,其智慧程度,做圖靈測試(科學家在1950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一旦任何機器能透過圖靈測試,則將被視為真正的人工智慧)肯定沒任何問題。然而我對此的懷疑是,如果機器人真能自如地“吵架”,也到了AI落地走進生活的時刻,但是現在AI的實際水平如何,業界都心照不宣。
最後也有人曝光,這倆機器人“流利吵架”的背後,實質為人工操作在進行對答。即便情況如此,我們也都堅信AI的未來是光明的,它終究會像人類一樣聰明,甚至超越人,但不是現在。
低程式碼開發,也像AI一樣,並不新鮮。
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初,個人計算機(PC)剛剛在國內大學校園普及,一臺PC機的價格,大約需要上萬塊。那時流行的作業系統是DOS、程式語言是DBASEIII以及DBASEIII的升級版本Foxbase。有了計算機,當然需要基於計算機做自己的業務系統,一些大中型企業也紛紛嘗試用個人計PC作為自己的管理工具,並開始在上面做企業應用。
彼時,在東北的大連市(那時大連還是一個明星開放城市,地位和作用堪比現在的深圳)突然橫空冒出了一家叫“大連雅琪”的公司,而另一家叫“大連王特”,基於Foxbase推出了自己的快速開發平臺,這兩家公司在做的事,實質為現在都在聊的“低程式碼開發”。
我是怎麼注意到這兩家公司的呢?當時我正在用Foxbase 一行一行地敲程式碼做畢業設計,正苦於怎麼把介面做得友好,在眾多同學中眼睛一亮,脫穎而出,然後透過老師的答辯。
仔細問過這同學才知道,他的秘密就是用大連雅琪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自動生成了一套畢業設計系統,我研究過後發現,像現在低程式碼開發/無程式碼開發宣稱的很多功能,大連雅琪MIS都具備且能自圓其說。
當我畢業進入社會,試圖用大連雅琪或大連王特的低程式碼開發平臺開發自己公司的業務系統時,這兩家公司突然又像泰坦尼克號一樣,忽然消失歷史長河中,沒有留下任何煙雲,真的可以形容為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低程式碼開發的烙印,那時就深深地刻在了我心中。
後來,我在IBM工作時,接觸到了IBM一個叫WBI Modeler和IBM RSA 的產品,WBI Modeler的原始碼至少有數千萬行,我還在此原始碼基礎上做過一些改動,這時模型驅動開發MDA (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 的概念熱了起來,WBI Modeler和RSA又跟MDA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趁著這把火,連續多天深夜,透過OMG組織,我找來關於MDA的英文原版文件閱讀,黑髮也從那時開始變白。
我之所以下那麼大的功夫,是因為我那時堅信模型驅動開發(MDA)是軟體的未來,其間,我還在CSDN做過一期嘉賓,與人探討模型驅動開發對開發模式和程式設計師出路的影響。
再後來,也就沒有後來了,MDA現在也沒人提了,它被淹沒在低程式碼開發的歷史長河中。
低程式碼讓程式設計不再是程式設計師的“專利”從1996年大學畢業直至現在,我大約做了25年的一執行緒序員,做的都是外界看起來“枯燥且無味的增刪改查”的企業業務系統,這種日夜重複勞作的痛,讓我深有體會,所以對於低程式碼開發平臺的渴望,可能會比其他程式設計師更強烈一些。
DOS時代,有大連雅琪這類低程式碼開發平臺;Windows時代,有模型驅動開發(MDA)這樣的概念,但結局都是無疾而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痛,現在,低程式碼開發平臺又再次熱了起來,說明低程式碼開發平臺這類東西,無論是對於使用者,還是軟體開發商,都是有強需求的。
軟體開發商想靠它應對客戶永遠說不清的、天天在變的需求,從而節省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以不變應萬變;最終客戶也想透過它擺脫對軟體開發商的依賴,不用每次做任何變更,都得走:提出需求變更—需求變更評審—開發—測試—上線這樣的老路,錢花了,系統卻沒隨心所欲甚至沒建成,最終甲乙雙方靠假惺惺系統上線成功,應付老闆、上級檢查這樣的老路。
尤其是企業的IT系統正在由資訊化往數字化轉型,企業原有的資訊系統又存在大量的資料孤島,或者面臨升級,新的點滴業務需求層出不窮,也不可能事事都去找軟體公司實現,所以,企業也迫切需求這樣一種低程式碼開發平臺,滿足自己日常微創新的業務需求。
所以說來,甲乙雙方對低程式碼開發,都是有自己的強烈需求的。
不過,也像AI目前還遠遠沒有達到人機無縫對話的程度,低程式碼開發,還處於這個階段:簡單的增刪改查可以應付,企業稍微一些複雜的、帶有人工邏輯需求,無論是阿里的宜搭,還是明道雲,亦或是國內大大小小數十家打著低程式碼開發旗號的廠商,都遠遠達不到南昌圖書館倆AI機器人對話智慧的程度,而這才是使用者對AI也好,對低程式碼開發也好,最基本的成熟度的需求。
所以,陳果George在《低程式碼,不要以比“中臺”還快的速度臭大街》一文中所提的觀點:“低程式碼”本身很有用,但是其應用廣泛性還有待實踐驗證,作用不能被誇大了,否則,就像“中臺”一樣,本來是個好東西,卻被媒體、廠商和外行們炒作得爛了大街。
我對此表示贊同,“低程式碼”目前應該被限制在特定的範圍內或者特定的細分行業內,例如:工作流審批的表單,各類業務上報、資料蒐集介面等等,適用範圍是中大型企業的微創新的數字化轉型新業務,這些業務要求開發時間短,費用低,快速響應。
我與陳果George不同點在於,我比他樂觀,個人認為低程式碼開和無程式碼將不可避免地改變使用者和程式設計之間的關係,程式設計不再是程式設計師的專利。
我亦贊同SegmentFault一文中對低程式碼開發的觀點:低程式碼可以將計算的能力交到更多人的手中。程式設計師不會被淘汰,而是變得更有效率,並且寫出別人會用到的工具。對於讓偉大的下層人士進入程式設計師的領域,可以預見到會有強烈的反對聲音,忽略它,低程式碼是民主化運動的一部分,將計算的能力交到更多人的手中,這幾乎總是一件好事。
意識到這種變化意味著什麼的程式設計師不會被非程式設計師趕出工作崗位。他們會變得更有效率,並且寫出別人會用到的工具。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邢波濤,多年一線開發經驗,曾供職IBM、Tibco等企業,現為國內一網際網路公司技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