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籠罩的春節,商業格局悄然改變。
2019年末,生鮮電商苟延殘喘,滿眼盡是關店、倒閉、融資難。轉瞬之間,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壓得餐飲、百貨等行業皆呼“挺不過3個月”,生鮮電商卻逆勢上揚。
行業部分資料如下:
1、春節期間,盒馬每日到貨約30噸蔬菜,是平時的3倍還多。
2、除夕至初四,每日優鮮實收交易額同比增長321%,春節7天總銷量突破4000萬件。
3、大年三十,叮咚買菜訂單量月環比增長300%;近期整體訂單量增加約80%,客單價增加約70%。
須知,生鮮電商行業歷來流行另一組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統計資料:
即生鮮電商2020年將達到3319.7億元規模的市場,其實只有1%的企業實現盈利,4%盈虧持平;剩下88%的企業經營虧損,7%鉅額虧損。
一個虧損面達到95%的行業,是否真能借助這場疫情起死回生?
疫情前後 生鮮電商冰火兩重天
受疫情影響,今年過年期間,各生鮮電商平臺貼心的推出了無接觸服務。即使用者在下單時,可通過“訂單備註”、電話等方式,與小哥約定商品放的位置,如小區門口等,送達後小哥電話通知使用者自己取回,一經推出就廣受歡迎。
無數使用者的自動湧入,讓生鮮電商萬分驚喜,這是他們以往通過大量地推贈送禮品、線上發優惠券、熟客推薦等營銷舉措都很難獲取的流量,比如叮咚買菜近期的使用者增長大概是每天4萬多,其中自然增長的佔比達到70%以上。
而與現在的火爆相比,疫情爆發之前的2019年底,正是生鮮電商行業的寒冬。
2019年, 生鮮電商行業堪稱死亡賽道,上半年拼命燒錢,下半年倒閉洗牌。
去年12月11日,生鮮電商平臺“我廚”的APP和官網全部暫停服務,12月6日,武漢吉及鮮內部宣佈融資失敗,將大規模關倉。而在此前的11月底,曾先後融資超過7億、名列《2019第二季度胡潤中國潛力獨角獸》的安徽生鮮電商平臺呆蘿蔔也宣佈因資金鍊斷裂,千餘家門店歇業。在對外公佈的公告中,呆蘿蔔把原因歸結於“大家都低估了生鮮的燒錢速度”。
生鮮電商平臺如何把客留住?
叮咚買菜創始人、CEO樑昌霖表示,疫情和春節重合的時段,更像是生鮮電商的一個“分水嶺”,雖然有機會獲取更多使用者,但一旦供應鏈能力不足,也可能就“垮下了”。
為加強供應鏈力量,各平臺都使出了自己的招數。
如最近廣受好評的盒馬鮮生,為應對快速增長的線上訂單,一方面加大果蔬生鮮供應量,一方面從近期停業的餐飲企業如西貝莜麵村、雲海餚等處“租借”員工,擴充自己的分揀、包裝及物流體系,租借期間,工資由盒馬鮮生支付,租借期結束後則歸還給原餐飲企業。而在此之前,很多門店的文職人員包含財務、HR都要幫忙揀貨並開著私家車配送。
疫情期間,盒馬鮮生還特別推出了線上購物渠道——社群購物系統,即讓消費者提前將購物需求通過系統發出,次日再由盒馬鮮生統一配送到小區樓下,從而減少配送員往返路程耗時,提高配送效率。
而叮咚買菜針對這次疫情一個較大的調整是,不再強調30分鐘配送到家,而是採用預約的方式,讓叮咚買菜的分選和配送更加集約,效率更高。同時鼓勵員工的親友加入配送小組。
這場疫情能讓虧損95%的生鮮電商翻身嗎?
雖然說疫情之下客流激增,各大生鮮電商平臺 “因禍得福”,但疫情的到來只是為生鮮電商行業提供了預料之外的流量,對於商業模式則沒有任何改變。自從生鮮電商進入賽道一來,包含社群拼團、店倉一體化、O2O社群眾包、前置倉等各種模式層出不窮,但沒有哪種模式能夠真正跑出來。
以叮咚買菜主打的“移動端下單+前置倉配貨+29分鐘內配送到家”的模式為例,據公開資料,叮咚買菜在上海、杭州、蘇州、無錫、深圳、寧波6個城市開設了近550個前置倉,2019年末日均訂單量超過50萬單,據此測算,每個前置倉平均單量尚不足1000單,尚處於盈虧平衡點的邊緣,而樑昌霖曾表示一個成熟的前置倉要一天達到2000單左右,客單價60元左右,一年營收要達到約4300萬。
疫情開始之前,叮咚買菜前置倉在達到成熟的道路上還有至少一半距離,而疫情使其加速達到甚至超越了這一目標,但疫情結束之後,其訂單量是否能夠維持在較高狀態,還是個未知數。
而更早之前,盒馬CEO侯毅還曾發表過“前置倉是個偽命題“的判斷。
1.客單價上不去
在社群的前置倉,即使深入到社群末端使用者身邊,但始終店面有限、SKU有限、數量有限。
目前,很多平臺客單價看似很高,其實是使用了滿減、抵用券等營銷補貼形式。這些湊單活動,勢必會拉低購買頻次,這對於社群店本就不利。
2.損耗率下不來
買菜其實都有“飯點效應”。生鮮電商下單高峰期,集中在18點左右,就像外賣集中在12點前後一樣。
這就比較考驗前置倉的備貨計劃能力。備貨多了,18點之後損耗太大;備貨少了,18店之前缺貨率高。而侯毅特別指出,“那些前置倉模式的生鮮平臺,通過把商品和物流推給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擔損耗,帶來賬面上的低損耗率,其實並沒有終極解決問題。”
3.毛利率不保證
前置倉售賣的SKU,是平價且最初級的農產品,和農貿菜市場一樣。而透明的渠道價格對比,已經將各個前置倉玩家的採購成本和毛利率擺了出來。
區別於農貿菜市場的是,前置倉萬家還喜歡補貼使用者甚至打價格戰。這種情況下還能保證單筆訂單履約毛利為正,那隻能說明會計沒有把物流加工成本核算在內。
模式之外,盈利對於生鮮電商行業更是個夢想,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一份資料顯示,生鮮電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持平,88%虧損,且剩下的7%是鉅額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了盈利。
就算近期,雖然各平臺訂單量暴漲,但為了吸引客戶,生鮮電商菜品的價格並未明顯上浮,但採購價格、運輸成本、人工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且大家搶的還主要是低毛利的蔬菜,量大未必掙錢。
因為錢難賺,死亡率又高,去年曾經熱情的資本也對生鮮電商領域失去了信心。今年的疫情能否挽救讓投資人重燃信心還是未知數。
綜上,疫情帶來了流量,但是否對商業模式、盈利狀況、融資等有所改善還有待觀察。疫情結束之後,因疫情而來的洶湧客流勢必會出現退潮,能留住多少就看各家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