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在2011年日本發生地震後曾說:“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每一例數字的背後,都是一個人,一個悲劇,甚至是一場生死離別。”
疫情肆虐,無人可以置身事外;抗擊疫情,人人都是士兵。在這場戰役中,各行各業的人們齊心協力,與時間賽跑,為生命護航。
在時間就是生命的抗疫前線,京東物流僅用短短几日,便將來自全國各地的約1600噸防疫物資和民生應急物資運送到了武漢,出色的速度令國家工信部、國家郵政局等中央部委以及社會各界連連點贊,甚至鍾南山院士親自為京東書寫題詞以表感謝。
京東集團作為一家民企,何以在國家有難之際堪當重任,並最終不負眾望?讓我們“自下而上“的溯源京東的這場疫情阻擊戰,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紅衣的逆行者
1月22日凌晨,武漢市下達“封城令”,面對新冠肺炎這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魔鬼,很多人不禁回憶起了17年前,全國被“非典”籠罩時的恐懼。
錢冉昊今年45歲,是京東物流武漢將軍營業部站長,他是一名在物流行業打拼了15年的老兵。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他見證了新冠肺炎從華南海鮮市場暗流湧現,一直籠罩全國的過程。
“雖然流言眾多,但我做夢也不會想到,疫情會發展的這麼迅猛,會把家鄉變成這個樣子”,雖然心中很不是滋味,但錢冉昊負責的配送區域包含了金銀潭醫院以及感染者眾多的居民區,是抗擊疫情的一線戰場。“我們能做的只有堅守好自己的崗位,同時保護好自己!”錢冉昊在早會上這樣鼓勵大家。
在得知武漢即將封城之後,儘管錢冉昊一再反對,但他下屬的幾名快遞小哥依然堅定地要從回家過年的途中折返回武漢,做為數不多的“逆行者”。“我們並沒有說太多的話,因為大家心裡都明白,也都有這個默契”,就這樣,錢冉昊說幹就幹,和他的小團隊共同肩負起了金銀潭醫院以及20萬居民的快遞配送任務。
疫情開始以來,金銀潭醫院的單量從日均幾十單,猛增到日均數百單,這些訂單中有98%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捐贈,錢冉昊指了指一個捐贈包裹介紹說:這種捐贈物資一般不會寫具體的收件人,都是寫上“醫生小姐姐、白衣戰神”這種泛指的署名,然後一般還會寫上“武漢加油!我們與你們同在”這種備註,看上去十分暖心。
為了重點保障寄往醫院的訂單能夠準時送達,錢冉昊每天都要帶著五六名快遞小哥,專程去醫院送貨,而這也是一天之中,他們與病魔距離最近的時刻。
錢冉昊說:“疫情這麼嚴重,人心惶惶,我們還離病毒那麼近,說不怕那是假的。但醫院的消毒措施做得很好,我們也認真做了防護,所以單子送得多了,習慣了,也就無所謂了。”
疫情開始以來,武漢的許多居民將自己封閉在家,尤其是像常青花園這樣的重災居民區,很多人都會選擇線上來採購生活的必需品,這些穿梭在武漢街口的京東小哥們的“紅衣身影”,像極了為細胞們供給養分的城市血液。
但相比以往,其實配送工作困難重重,首先是春節期間人手嚴重不足,疫情發生之後,錢冉昊和他的京東小哥們每人每天都要配送約兩百的訂單,這種工作強度只有在每年的“雙十一”才可能出現;此外很多小區都採取了封閉管理,快遞小哥們只能將訂單送至指定地點,或等待客戶取單,這就大大降低了快遞小哥們的配送效率,現在快遞小哥們只能加班加點戰鬥,每天要很晚才能下班,但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客戶都表示了體諒和理解,所以迄今為止錢冉昊還未收到過任何投訴。
雖然工作強度增加了,但錢冉昊表示:“目前大家都不覺得苦,相反士氣還很高漲,公司不僅為我們特地上調了津貼,還為我們提供全套的防護裝置。”從疫情剛開始,站點每天都會為快遞小哥配發N95口罩、防護服及護目鏡等保護裝置,並通過電子體溫計隨時監控快遞小哥們的體溫,錢冉昊欣慰的表示:“在嚴密的防護下,迄今為止我們站點還未出現感染者”。
疫情形勢依舊十分嚴峻,錢冉昊每天開啟朋友圈,都會看到有關新增感染者的討論,“這種時期,我最擔心的還是家人,真的很擔心他們出事!” 錢冉昊和許多人的願望一樣,最希望大家能儘快回到原本正常的生活,然後好好陪陪家人。
謹慎的守望者
自從華南海鮮市場曝出不明原因肺炎的感染者之後,暗流湧動的不僅有擴散的疫情,還有人們的輿論和驚懼。
司思是京東物流華中區域分公司市場部的負責人,作為帷幄內的指揮者,她審時度勢,在演變的資料中觀察著潛伏的可能性。“一切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12月底,我們就檢測到武漢市口罩的銷量和備貨出現了上漲。”經過討論,此時北京的採銷團隊,就先知先覺的決定向武漢的員工捐贈7萬隻口罩。
疫情在坊間悄悄醞釀,被感染者不斷增加,有關肺炎 “人傳人”的流言愈演愈烈。1月中旬前後,密切關注此事的司思已經暗暗覺察到此事可能並不簡單,於是當機立斷上報到了集團,也就是在此時,京東武漢區域開始著手準備。
1月20日,鍾南山院士宣佈新冠肺炎“人傳人”的事實,相關輿論瞬間引爆全國,京東集團開始全力關注疫情事件,司思回憶說:“那個時候經常召開各方的聯動會議,連夜討論各種應急方案及預案,我們很快就確立了要為武漢的一線兄弟們配發防護裝備、以及必須優先配發醫院物資的策略。”
此時正值春節前夕,但司思這邊的華中管理層,幾乎都不存在休假的情況,大家都自發放棄假期投入到緊急工作之中。“那段時間,我們每個人都是高強度運轉的,許多一線的員工,也都自發放棄假期,投入到抗疫的緊張工作中,由於人手不足,一些如錢冉昊這樣的一線管理層,也選擇將自己下派,一起去幫兄弟們送貨。”
為應對口罩銷量的暴漲,司思和她的同事們討論了許多緊急預案,如為及時補充口罩的貨源,京東迅速聯絡了許多自營商品上游的口罩生產廠家,但發現廠家們幾乎都被政府接管,能爭取來的貨源很少,京東多方尋找,包括聯絡了在海外的分公司等,最終從印尼、南韓及新加坡等國家調配來了幾批口罩。
隨著事態升級,司思和同事們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最主要的就是疫情期間,雖然集團聯絡到了許多地區的通行證,但湖北和武漢的很多道路依然是封閉的,“所以為了能夠保障配送,我們只能依靠大資料協力,臨機應變,通過鐵路、空運等多種形式的聯運來保障運輸通路的暢通。”
司思還表示:我們之所以能保持高效,還要感謝我們的大資料的協力,位於武漢的亞洲一號運營中心發揮了重要的指揮作用。“亞一”首先具備非常強的儲存能力,即便疫情狀態下,儲藏的消毒液、防護裝置都能夠滿足當地的供貨需求,亞一同時具備良好的全國調貨能力,日均能夠處理百萬以上的訂單,亞一在保障物資供應方面,是功不可沒的。
亞一還具備強大的調配能力,比如當口罩在倉庫到位之後,馬上就會安排車隊去接應,併為之規劃好相應路線,保障最高效。即便是在疫情狀態下,通過亞一的後臺資料,京東也能夠根據各種突發路況做出合理的調配,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武漢抗議的第一線,京東能夠在貨運速度上拿下豐厚戰果的原因。
努力的奉獻者
當武漢的疫情爆發後,京東物流迅速響應,投入到了抗疫救災的第一線。
1月24日9時,京東宣佈向武漢市捐贈100萬隻醫用口罩及6萬件醫療用品,當日下午3時,首批捐贈物資便送達了醫療第一線。
25日,京東物流宣佈開通救援物資的特別通路,針對救援物資,京東願意提供免費運輸服務。同日,一批重要的救援物資從廣州出發,僅17小時後,京東物流便完成了配送;次日,又一批醫藥物資從江蘇出發,11小時後,京東物流圓滿完成任務。
“您好,請問這裡是京東物流馳援武漢救援物資特別通道的客服嗎?”1月31日晚,京東物流接到了一個“不太尋常”的電話,電話的那一頭,是位於廣州市鍾南山院士團隊的工作人員,對方聲稱有100臺製氧機需要緊急運往武漢的抗疫第一線,京東物流意識到,如果能早一分將物資總到,那麼“生命”便多一分的希望。京東物流第一時間相應並安排運輸。2月2日上午,京東物流的工作人員將這100臺製氧機交予了武漢的醫療工作人員。聽聞京東物流已經完成任務之後,鍾南山院士十分驚訝:“沒想到這麼快就能完成任務!”,隨即,鍾南山院士高興地為京東物流揮筆題詞,寫下“感謝京東心繫醫療救助一線,以最快的速度將急需醫療物資送達武漢!”。
武漢市“封閉”期間,國家郵政局曾發出建議:春節期間若有寄往武漢市的快件需求,建議優先選用中國郵政、順豐、京東物流這三家公司的快遞服務。
一位京東物流的高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很多人都很關心的,為什麼京東物流能夠在這次疫情事件中高效的運輸這麼多的貨物,京東物流的“核武器”是什麼?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第一是供應鏈,雖然在疫情狀態下,京東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都面臨著空前考驗,比如線下終端環節、運力環節等,都面臨了許多困難,但京東龐大的供應鏈最終禁得起考驗,能夠在疫情狀態下繼續發揮效用,京東能在短時間完成資源調配,就是得益於這點。
第二則是技術能力,這主要是亞洲一號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日常單量的監控,到物資的調配,再到運力的統籌。諸多環節的背後都是大資料在支援我們的工作,比如從北京來的車怎樣才能最快的開過來,武漢那邊的運力又怎樣才能快速響應等等,都依靠來自大資料技術上的協力。
最後一點就是人,在這次抗擊疫情行動中,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熱情都很高漲,很多兄弟們自願放棄休假,連夜趕赴到緊張的抗疫戰場。
結語:十年磨一劍
從一線到高層,再到整個集團,京東物流上下同心,猶如紅色的衛士,據守著抗擊疫情的補給線。
企業社會價值研究專家李文認為,在此次抗擊疫情的行動中,很多企業都表現出了這樣的新特徵:更富有社會責任感、更具有專業性、更具有創新性,而京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十多年前,面對反對和質疑,劉強東決意深耕京東物流;十多年間,京東物流頂著虧損質疑,不斷深耕佈局供應鏈;十多年後,京東物流久經考驗,羽翼豐滿,在國家有難之際挺身而出。
在2020年的年會上,京東物流CEO王振輝闡述了京東物流的“夢想三階段”:
從2017年獨立到2019年底,京東物流實現了從企業物流向物流企業的轉型,第一階段的夢想已經基本完成;
第二階段,京東物流將持續優化客戶體驗、提升產業效率、保持高質增長,3年內將成為國內頂尖的供應鏈物流企業;
第三階段,京東物流將持續強化技術驅動,成為世界領先的供應鏈物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