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流量見頂,伴隨著數字化程序,網際網路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網際網路,向下半場產業網際網路方向發展。
巨頭屌絲皆2B
自2018年起,網際網路巨頭紛紛佈局To B領域。藉著“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的成立,騰訊CEO馬化騰公開宣稱將全面擁抱產業網際網路,並稱騰訊將藉此邁進下一個20年。阿里巴巴釋出飛龍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利用大資料、雲端計算、物聯網助力製造業變革,將目光也瞄準了To B市場。百度也宣佈組織架構調整,將智慧雲事業部(ACU)升級為智慧雲事業群組(ACG),承載AI to B 的發展。此外,京東、美團、小米,幾乎所有網際網路巨頭都在B端佈局。
另一方面,自2B創業端崛起,各個細分領域的垂直B2B和企業服務SaaS專案,自2015年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2B創業發展至今,活下來的各有其獨特之處;而其中的大部分2B專案,或是面臨模式根本上的轉型,或在資本寒潮中枯萎凋零。
而探索過程留下的理念和人才,卻為2B網際網路的培育了豐厚的有機肥料,埋下了無數的種子。
一面是資本寒冬、屍骨遍野,一面是生機勃勃、蠢蠢欲動。
你2B了嘛?
為何2B?C端流量見頂,B端亟待改善何謂2B?產業降本增效,使用者生命週期投資2B?市場趨向後期,寒冬耐住寂寞如何2B?迴歸生意本質,高頻海量剛需為何2B?C端流量見頂,B端亟待改善對於C端網際網路來說,公司戰略=流量紅利×行業毛利。
流量紅利的價值,就是以最低的使用者獲取成本,最高效地獲客。
網際網路巨頭們,都有自己的核心流量。
阿里-電商/支付
騰訊-社交/遊戲
百度-搜尋
美團-生活服務
滴滴-出行
抖音/快手-小視訊
無論是通過自建、投放、技術、購買、BD等等方法,高效獲得某行業方向的流量,形成相對規模效應甚至壟斷效應後,可以形成使用者的AARRR轉化漏斗模型,通過電商銷售、廣告、金融、業務導流等形式獲得超額利潤。
先賺流量,後賺錢,這是C端網際網路燒錢佔領市場的基礎邏輯。
無論是能抓住搜尋流量,還是移動網際網路流量,或是小程式流量。野蠻粗暴的打法都能從流量經濟上分得一杯羹。
網際網路已經來到了下半場,增量戰爭來到了存量戰爭。
今年來興起的私域流量、KOC、這些都是粗放的流量不好整,必須做細分流量精耕細作的結果。
甚至現金貸,賺的錢大部分都被流量公司賺去,現金貸公司自己沒落下多少。
曾經的金融流量報價,僅供參考
快速迭代,流量為王,盈虧不重要的打法,在3年前還是人人稱讚的網際網路思維,現在已經完全行不通了。
大家從比誰增長快,變成了比誰賺錢多。
再大的規模,再快的增長,再刺激的玩法,投資人都會嚴肅的問一句,盈利模式是什麼?這個專案能賺多少錢?
風向變了,除了純流量巨頭,行業型網際網路,如果找對訂酒店這樣高毛利的細分行業或商業模式,尚有利可賺。
小紅書、KEEP這樣的細分行業頭部公司,即使通過燒錢獲得了相對規模和行業頭部流量,中後期卻才面臨著苦苦掙扎探索盈利模式的尷尬。
廣告、金融等皆非純流量公司的核心變現模式,內容電商,卻是知易行難。自營電商需要強供應鏈能力,使用者從流量到轉化,有漫長的過程。
2C的網際網路的確不太容易了,2B是不是就好點了呢?
何謂2B?
產業降本增效,使用者生命週期
產業網際網路,指傳統產業借力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傳統產業和網際網路的深度融合,提升內部效率和對外服務能力。
具體產業網際網路到方向上,可認為等同於2B企業服務(內外資訊化、供應鏈優化、產業鏈金融)。
隨著產業網際網路的實踐推進,產業網際網路呈現出五種不同的發展路徑:包括行業龍頭企業的網際網路化、區域特色產業叢集的轉型升級、專業商貿市場的數字化轉型、商貿/物流商到供應鏈整合服務商轉型、行業資訊平臺/SaaS解決方案商的產業網際網路升級。
2C和2B經濟模型
網路效應讓產品價值隨著使用者增長而達到指數級增長。
網路效應的臨界品質,使用者量級還未達到臨界值時,產品此時可能一文不值,但只要使用者量達到某個臨界值,無論產品增長過程多麼不堪,使用者價值都會超過獲客成本。
使用者量臨界值可以理解為產品達到商業化能力的使用者數量,比如社交產品,早期使用者量很少,交友體驗的各方面資料甚至無法滿足基礎需求,但只要達到臨界值,每增加一個使用者,產品體驗和價值就會指數增長。資訊高度透明,市場最終呈現一家通吃的佔比格局,這是網路效應的721法則。
1、規模經濟
傳統制造業,通常是生產規模越大-分工越細-工人熟練度越高-成本越低-品質越高,擴大規模產生經濟效益的規模經濟,很早也已經是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規模化的關聯性企業,多產品協同能夠帶來平均成本降低和服務品質提升。規模不僅能夠降低成本,還能提高市場佔有率、一體化服務、稅收、多樣化、資源共享、集中採購等一系列優勢。
2、網路效應
網際網路實現了遠距離通訊,部分消除了資訊不對稱,因此商業效率也更高。風口論下的網路效應,是造成各大網際網路產品燒錢搶市場的主要原因,也是促成當前產業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核心邏輯。
3、壟斷效應
什麼生意最賺錢?壟斷的生意最賺錢。
產業網際網路,沒有一家獨大的行業格局,很多產業市場都是大而分散,最大企業的佔比份額不超過個位數。
國家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
比如鋼鐵,2018年鋼鐵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64006.5億元。2018年全年鋼鐵行業實現利潤總額達到4029.3億元。
鋼鐵電商第一股,鋼銀電商2018年全年營收達957億元,淨利潤1.55億元。然而和全行業的規模相比,規模未及2%,利潤未及0.5%。
比如家裝市場,4萬億左右產值,市值最大的家裝企業市場佔比也不足1%。
2B本就是相對慢的方向,行業也允許多家2B企業並存的狀態。堅韌挺拔冒尖的不多,卻仍有涓涓細流在契而不捨的浸潤著很多細分行業。
投資2B?市場趨向後期,寒冬耐住寂寞
風停了...
社群團購是網際網路上半場思維最後的輝煌,也是資本投資邏輯的慣性延續,才半年不到就已一地狼藉,無數資本用錢證明了時代已變。
創投圈從一個波峰滑落,甚至歷經共享單車、無人貨架一系列迅速被證偽的風口。
風險投資人們最喜歡的還是又輕又快的網際網路專案,對於投出超級明星獨角獸抱有期待。
矇眼狂奔背後,大多數網際網路產品其實都是移植國外既有模式,因此那些快速上市的公司基本也都是迎合美國的IPO規則。
燃鵝,典型C端網際網路式增長,在產業網際網路這裡並不適用。
“VC們的期待值還是太高了”。
“不少投資人們根本沒接觸過真正的商業,總是期待百倍的增長”,而實際上,商業中能有5到10倍增長已經是巨牛的生意。
想要賭100倍,需要梁靜茹給的更多勇氣和更長的時間。
越有價值的事,反饋週期越長
愛因斯坦說,世界有第八大奇蹟,前七大奇蹟是長城、金字塔等,第八大奇蹟就是複利。
“對於每一家以企業作為主要客戶的公司來說,其生意的本質都是大量客戶形態的不斷的疊加,形成的財務報表。”
“每一個優秀的To B服務企業,都是在戰略上,優化上圖形態的高手,有的通過借力降低獲客成本、提高客戶品質;有的通過產品或服務延續和拉長客戶的生命週期;有的則通過精良的產品,擴大兩條主線的夾角,提高單位時間的利潤產出。”
在2019年上半年的十大B2B融資事件中,最多的準時達融資24億元,最低的地上鐵和運哪兒也有7,000萬美元。
歐冶雲商融資20.2億元,即使考慮歐冶雲商的投資方包括首鋼基金,康眾汽配也從完全獨立的風投獲得了3.8億美元的融資。
除了產業資本繼續加碼,值得一提的是騰訊、阿里關注的相對貼近C端、相對高頻的行業,如生鮮、工品等行業,成為融資和估值集中增長的兵家必爭之地,甚至有“2AT”模式之稱。
B2B內參、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
從2016年開始,A輪和B輪的早期融資筆數佔比明顯縮量,大量融資流向了C輪和D輪及以後,再考慮總融資筆數減少的同時額度猛增,自然單筆額度也會更加誇張。
資本集中於中後期的投資導向,給早中期2B專案帶來更大的融資難度。
最鮮美的肥肉已被瓜分殆盡,剩下的需要慧眼識珠的大智慧。
一方面投資人無“優質”標可投,另一方面是創業專案嗷嗷待哺,二者的話語體系間橫著一道鴻溝。
投資人需要有產業+網際網路經驗的創始人和能快速規模化的模式,而創業者則詬病投資人們缺少商業經驗,習慣性拿原有C端網際網路模式和框架去對標產業網際網路,預期過高。
但事情的另一方面是,真實的世界有很多賺錢的生意,卻根本用不著資本幫忙。
從北至南創業公司特徵,描繪未來的吹NB能力和踏實做生意的盈利能力往往成反比。
如何2B?
迴歸生意本質,高頻海量剛需
B2B先驅者馬雲曾說,B2B業務價值不高,是“蒼蠅趴在玻璃上,有光明沒前途”。
高個子最先碰到天花板,從騰訊、阿里高喊To B開始,就已經正式宣告進入了產業網際網路時代,而如何通過網際網路深度填坑產業,這值得所有人探索磨合。
2B在努力迴歸本質、向內增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從而促進了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線上和線下的融合、網際網路和傳統產業的結合。
誰能弄明白使用者在哪裡,誰能夠吸引使用者,誰能夠獲得使用者信任,誰就能贏得戰爭。
這才是根本邏輯。
好產品、好服務才能擁有更多使用者認可,做到最好必須用心,並且持續用心,時間永遠不會辜負努力。
網際網路創業公司有兩種型別,一種是獵人,一種是農夫。
少一些矇眼狂奔碰運氣的衝動,多一份任正非式的工匠精神,敬畏市場,踏實耕耘,是2B一直不變的真理。
自強則萬強,2B才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