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這個春節過於漫長且異常忙碌!”

這是盒馬鮮生北京東壩店店長馮亞光最直接感受:果蔬類商品備貨量是日常的三四倍,線上訂單基本滿配——這並不是全部的工作內容——為應對激增的需求,店裡還需大量招聘身體健康的騎手,馮亞光的工作時長被拉成了一整天。

人們很快發現,在多個生鮮電商平臺上,買到一棵新鮮的白菜開始變得困難,蔬菜要“漲價”或“售罄”的小道訊息成為社交網路上最受關注的資訊。人們通過微信群等方式彼此分享蔬菜到貨的資訊,推動新一輪的購買。

售罄的用時越來越短,補貨的速度越來越快。

這讓很多人聯想到17年前的非典。淘寶和京東等電商平臺在那場疫情中崛起,讓2003年成為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發展史的重要轉折點。

17年後,新型冠狀病毒令當年的場景再現,插上電商翅膀的生鮮生意還能再次起飛嗎?疫情帶來的是機會,還是考驗?

蔬菜“短缺”真相

疫情蔓延後,被迫宅在家裡的人們,關心糧食和蔬菜。

“盒馬可以買到西蘭花,而叮咚可以買到蘆筍和杭白菜。”在上海,一位辛姓消費者說。而另一位童姓消費者則在叮咚看到有香椿、四季豆和香芹在售。

在北京,一位孫姓消費者發現,每日優鮮在不同區域上線的產品不一樣,他看到大蔥等商品已被標註打烊;盒馬只有少量菌菇類產品;美團則顯示有黃瓜、番茄和土豆,綠葉類蔬菜基本已賣光。

使用者買菜的體驗還傳達出一個資訊,綠葉類蔬菜銷售緊俏。俞樂稱,過年期間人們攝入油膩食物偏多,所以平衡飲食的綠葉類蔬菜需求非常旺盛,而這類蔬菜保質期比較短,使用者很難囤積一堆在家裡,更多的是選擇即時性購買。

“叮咚買菜原本計劃在春節期間推出不打烊活動,預留了75%的員工,也儲備了充足的貨物。但還是低估了這個特殊春節的旺盛需求。”俞樂說。

一位生鮮行業內部人士也解釋了蔬菜緊缺的原因:疫情暴發初期,恐慌造成了居民大量囤貨。因為生鮮是日常、剛需、高頻的商品,消費者擔心買不到,或者部分地區道路物流中斷影響上貨。

該行業人士認為,隨著政府對疫情蔓延的控制,對民生供應的保障,以及從業者對消費者理性消費的勸說,買菜難的問題會解決。

目前,叮咚買菜在做的是,加大供貨,多渠道補貨。俞樂說,公司採購部門已駐守在全國各大農業基地,同時召回休假員工。盒馬目前也在加大蔬菜的備貨量,基本是平常的3-4倍,特別是暢銷的水果和蔬菜,此外還增加了10多種散裝蔬菜,以北京為例,每天從新發地直髮店鋪。

盒馬是9點開門,馮亞光一般8點左右到店。馮亞光介紹了店裡的工作節奏:開門前,他會檢查商品到貨情況,接下來會檢查及協助早間的商品陳列,重點是蔬果、肉禽等生鮮品類。開門一小時後,對照品類進行補貨,每天兩次補貨,一次時長1.5小時。下午三四點會進行“二次開店”,重複早上開門鋪貨的節奏,而這次的重點便是生鮮品。

“共享員工”仍難解困

需求旺盛帶給消費者和生鮮電商經營者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前者擔心蔬菜短缺,後者更擔心人手的不足,尤其是提供到家服務的模式。疫情期間,這對生鮮電商補貨和配送都是考驗。

“這兩天比較平穩了,單店的問題是配送人力”,馮亞光說,“現在顧客都在家,每天都是週末了,我們基本沒有空閒的時間”。

2020年春節期間,盒馬預留了70%的員工,但由於疫情的發生,需求增長了50%,由此產生的大量人員缺口是盒馬事先沒有料到的。不得已之下,盒馬向雲海餚等餐飲企業“借”員工來應付眼下的人手短缺難題。

2月3日,盒馬與雲海餚、新世紀青年飲食有限公司(即青年餐廳)等達成合作,疫情期間,雲海餚和青年餐廳部分休業員工經過面試、培訓、體檢和確認勞務合同後,進入盒馬各地門店,參與打包、分揀、上架和餐飲等服務。

打包、分揀等崗位人手問題解決了,但配送員問題仍沒有答案。春節期間盒馬配送員不足平日一半,而疫情之下,線上訂單成倍增長,配送端壓力可想而知。由於配送員崗位特殊,既要熟悉周圍配送環境,又要確保身體健康,還要裝備口罩、手套和護目鏡等防護用具,因此,這個崗位盒馬並沒有“借”人。

盒馬方面稱,部分門店開始實現多種新的配送方式,比如客服改為配送員,或者利用私家車完成配送工作。

統抓叮咚全盤的俞樂也有類似的體會。疫情的影響,使得消費者逐步開始接受並選擇電商平臺,在一定時間內,能力匹配存在短板,“我們已經在抓緊時間擴大生產和配送能力,相信稍等幾天,就能更好地滿足使用者需求”。

多個採訪物件也向記者表達了他們的擔心,生鮮平臺的員工是否安全。疫情期間,消費者減少出門,但配送員仍需要穿梭以及和不同的人群接觸,門店的員工也要面臨人流相對密集的情況,所以口罩、紅外消毒等保障措施必須到位,這些對企業來說也需要投入,因為只有做到這些保障,才有足夠的人手去支援業務的發展。

疫情過後,生鮮電商還是好生意嗎?

恆大研究院日前釋出的報告指出,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是餐飲、旅遊和電影等行業。春節檔電影顆粒無收,餐飲業七天損失5000億零售額,旅遊收入也同期相比銳減。

不過,對於提供到家服務的生鮮電商來說,這次疫情可能是一個發展的風口。有生鮮電商的投資者表示,這是行業的歷史性機遇。

上一個類似的情形出現在2003年非典期間。當時,網購方興未艾,隔離狀態下的消費需求點燃了國人的網購熱情。那一年,阿里順勢調整部署後,B2B業績破紀錄,同時上線淘寶網切入C2C市場。

也是在這一年,計劃鋪設500個櫃檯的劉強東面臨賬上資金不足的危機,嘗試利用網路銷貨。2004年元旦,“京東多媒體網站”上線,劉強東決定砍掉線下,全面轉型電商。

根據品類的特性,生鮮電商起步較晚。經歷了一系列野蠻生長後,2019年中國的生鮮電商經歷了一場退潮。上半年,行業小巨頭縮減經營規模,下半年創業公司和明星企業爆發經營異常,投資者也變得謹慎起來。其間,叮咚買菜等採用的前置倉模式(門店倉配一體化)因商業邏輯是否成立備受拷問,盒馬也暫停了相似模式的“小站”業態。

疫情之前,行業就已經意識到,生鮮市場是一個高頻復購和日常剛需結合的場景。這吸引了大量習慣於網際網路模式出擊的創業者。百果園高階合夥人孫鵬曾告訴新京報記者,復購和剛需意味著流量,而生鮮電商就是另一個重要入口。

生鮮電商領域的創業,目前採用的模式型別有三個:到店(倉)自提、前置倉到家、到店和到家結合。叮咚買菜、美團等屬於前置倉到家,而盒馬屬於到店和到家結合。

每日優鮮合夥人兼CFO王珺就曾做過測算,按照1萬億的規模,6000億可劃分到前置倉玩家。

俞樂則表示,線下店是對數模型,起步快但天花板低,而前置倉是指數模型,成熟的前置倉的年營收額是4300萬,而中國高階酒店一年的收入是4000萬。當然距離成熟期前,還有一定的爬坡期。

盒馬在不斷嘗試過程中,發現前置倉導致物流和營銷成本較高,執行長侯毅已對外表示,盒馬將通過大店覆蓋的方式,逐步關閉盒馬小店。

多個受訪物件表示,前置倉背後仍是網際網路打法,即通過資料進行決策,通過流量保障商業模式。然而,最好的物流配送方案仍無法滿足生鮮需求,以及規模並不帶來成本的節省。

一位行業觀察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前置倉模式並不會完全垮掉,而是部分創業公司可能會被洗牌出局。原因是使用者的需求存在,優質使用者的高客單價和服務溢價都會為商家帶來收益,但問題是,流量和耗損的成本,以及配送會帶來經營上的壓力。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突如其來,只是放大了生鮮電商的這些問題。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疫情對5G影響巨大,2020世界移動大會還能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