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購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到傢俱、家電,小到蔥,姜、蒜等消費品都可以在網上購買,不少大的電商平臺辦的自營超市也是家庭主婦喜歡逛的地方。
很多人都發現,同樣的商品,比如一箱牛奶,一瓶洗衣液,一袋大米或者睡衣等等,在網上賣得往往比在實體店便宜很多,甚至有可能便宜一半。這樣的產品為什麼會這麼便宜?質量上會有保證嗎?
造成這種價格差的原因其實有很多,但凡在超市工作久一點的內行人都知道,網上比實體店便宜其實再正常不過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渠道的問題。網際網路相比於傳統透過工廠到經銷商,再到消費者的模式省去了許多中間環節,尤其是各個級別的經銷商。由於少了這些層層加碼的中間商,網上才可以壓低售價銷售,沒有了中間商賺取差價,自然有了向消費者讓利的空間。
各大電商的自營超市,很多都直接聯絡廠家拿貨,然後再上架到電商平臺銷售,這樣就大大減少了貨物從工廠到消費者手裡的中間環節。
另外,影響商品售價的原因主要是成本。電商的倉庫可以在偏僻的郊區,或者其他房租低廉的地方,有的實體店甚至連倉庫都不需要,直接聯絡工廠發貨就行。
但是超市則不然,尤其是在人流集中的超市商場,在房租、水電、物業等等方面都要比電商承擔的成本高得多,線下實體店不得不考慮這些硬性成本。況且由於網店在某種程度上衝擊了實體店,所以實體店更顯得艱難,這就必然影響到實體店商品的售價。
那為什麼有的產品可以便宜一大半,有的則不能便宜多少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每一個商品在實體店的價格都比在網店高很多,就會導致消費者熱衷於網上購買,而實體店則無人問津,那麼實體店線下的經銷商也會群起而攻之,畢竟從廠家到零售終端的利益方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並且即便在網上銷售業績很好的品牌也需要實體店的存在,以方便消費者體驗,從而達到宣傳的目的。對於部分已經打響了名氣的品牌而言,要保持商品自身的調性,在網路和線下的售價就不能相差太多。
另外,由於一些商品對季節的輪換有著比較高的敏感度,當季銷售,過季則淘汰。這類商品在超市就可以透過打折促銷使商品大規模、大批次售出,廠家就可以快速回款。這一點在電商平臺的網店則難以做到。
再有就是供貨產品的問題。相信很多人也發現了,在網上銷售的產品和在實體店銷售的產品有時候會不太一樣。有的是電商專供的,專供線下實體店的。雖然商品的品牌、外表都一樣,但是其內容是有差別的,所以售價也不一樣。
至於打折能到一半的商品還是很少的,普遍來說,線下實體店比網店便宜一半的商品不外乎有著以下幾種特徵。第一種是保質期短的生鮮食品。例如糕點熟食、快到期了的酸奶等。
由於商品一旦到期就不能再銷售,所以在臨近到期的時候商家會以大幅度折扣把商品賣出去。這就是我們在晚上去超市買肉類或者蛋糕、麵包的要比白天去買便宜很多的原因。
還有就是線上商家在低價批次銷售的時候,能夠壓低物流成本,因此即便是降價出售,由於售出的產品數量增加,所以能掙到的利潤也就相對增加,即“以走量的方式”獲利。“走量”不僅可以用降低售價,帶動相配套產品銷量的手段實現,也可以透過吸引消費者以低價團購的方式實現。
但是,不是所有種類的商品都存在網店銷售比實體店便宜的情況,相反,也會存在同一品牌的商品,在實體店打折會比網上賣得更便宜的情況。所以總的來說,我們在購物的時候還是要根據不同的需求,在不同的渠道購買。網購的時候要擦亮眼睛,多看看買家的評論、商品的材質、銷量等指標,不要貪圖便宜盲目購買,這樣才能避免掉進網購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