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時代,人們的生活正在被重新解構。人們很容易的在大資料的海洋中找到同類,人們很容易因為某一種興趣或者觀點而形成一個大資料世界中的族群,人們很容易的獲取到支援自己觀點的理論依據和資訊,所有這些都是因為資訊被演算法設計成為有指向性的推送。
不得不說,網路世界和現實世界正在抽離。
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網際網路從進入到發展再到無處不在的全部過程,因此可以非常明顯的感覺到這種技術對於人類社會行為的巨大影響。之前的網路世界,僅僅是現實世界的補充和延續,而今天的網路世界正在形成一個獨立於現實世界的更加個性化又模組化的世界。這麼說可能聽起來有些矛盾,個性化≠模組化,但在大資料的世界中沒有絕對的個性化,只有大模組和小模組的區別。
你沒有看錯,在網路世界中沒有真正的個性化,區別只是在於某一個模組適用於十個人還是十億個人。
這些內容看起來和我們的街道商業(以下簡稱“街商”)沒有太大關係,但卻在實實在在的影響著實體經濟的組織行為。
有一段時間,因為工作需要,我和一個朋友在另外一個城市呆了一個月之久。彼時由於業務陷入困境,正在謀求出路,因此心情不佳。儘管所在城市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旅遊城市,但我們是在沒有心情去風花雪月。每日連吃飯都只是想吃外賣,不談事的時候也都是在房間裡抽菸消愁。後來事情有了一些變化,心理也習慣了這種壓抑,有一天就突然有了“搓一頓”的想法,釋放一下壓力。查了當地的網紅店,選定了一家火爆的重慶火鍋打打牙祭。火爆程度和排隊的過程自不多說,但結果是我們都拉肚子了,倒不是食品安全問題,而是太辣了。當大資料顯示,在吸引食客的多項指標中,“辣度”在某一個數值範圍內越高,吸引的客戶越多。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火鍋店,提高辣度。不只是火鍋店,這種資料同樣被應用在某些成為“名吃”的胡辣湯館中。
這種依靠資料的商品趨同,正在改變著傳統商業的產品開發模式。然而,這樣對嗎?
上個月和幾個老友相聚,來了一家叫做“蜀香居”的川菜館,二十年的老館子,位置在小街道的不起眼的地方,圖個清靜。一道又一道的菜餚,在觥籌交錯中成了光碟,最後又加了菜。這對於我們這群中年人而言是不多見的。作為川菜,自然以麻辣為主,但入口不是很刺激,卻又很“川菜”。餐後朋友們讚不絕口,紛紛表示還會再來。
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著街邊的小店們,我突然覺得:一座城市的煙火氣,就是這些街商們撐起來的。他們可能離網路很遙遠,卻離我們的生活很近。這些煙火小店沒有“網紅”的名頭,沒有拿號排隊的盈門食客,卻有著已經融入人們生活的商業價值。
十幾年前,一座城市被新城區和老城區分隔著;十幾年後,一座城市可能被網路和現實解構。但我想,無論網際網路技術如何滲入生活,影響行為,這些街商才是生活的本質。記得一次日本海嘯之後,由於停電斷網,電子貨幣無法使用,這時候人們才想起很久沒有使用過紙幣了。不可否認數字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提升了整個社會的效率,也讓很多事情簡單化了。但,對於一座城市而言,新技術的應用最終只是對於原有商業形態的最佳化,如果把整個社會打散在按照新技術的設計重新組裝起來,我不知道,這座城市是否還是這座城市。
一座城市的街商,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形成的。一條街道幾個飯店、幾個理髮館、幾家便利店,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結果。大資料可以分析行為,但很難找到原因。然而大資料技術的一個顛覆性邏輯就是:並不在乎因果關係,只關心行為機率。舉個例子,大資料技術不關心為什麼客戶會喜歡一家飯店,卻只研究被客戶喜歡飯店的技術節點。這顛覆了人類長久以來尋求的因果關係,變為只關心結果、研究結果,然後用好的結果去指導跟多的商業行為。
這種邏輯一旦成為大多數商業體的通行邏輯之後,外表個性,核心同質的時代就離我們不遠了。這就會導致,貌似很多選擇,其實選擇不多的現象。選擇恐懼症和焦慮感共生於此。
如何做生意,如何掙錢,在這個不平凡的一年中相信很多人都思考過。但我想,多看看這個城市的街道商業,多光顧一些街邊小店,也許你才會發現這座城市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