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通訊行業稍有了解的同學,一定聽說過“巨大中華”。
“巨大中華”,實際上指的是四家國內通訊企業。“中華”,大家都很熟悉,中興和華為。“大”,應該也能猜到,大唐。那麼,最後這個“巨”,指的是誰呢?
我相信,知道答案的人,不會太多。尤其是年輕人,知道的更少。
不知道也很正常。四家公司裡面,最早沒落的,就是這個“巨”。早在二十年前,“巨”就已經偃旗息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這個“巨”,就是巨龍通訊。
Great Dragon Telecom
巨龍的崛起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日益復甦的經濟,帶來了旺盛的通訊需求。當時國內的通訊基礎設施極為落後,根本無法滿足這些需求。
於是,各省紛紛自主引進國外程控交換技術,發展程控電話網路,並最終形成了“七國八制”的混亂局面。
所謂“七國八制”,就是指當時的技術來自七個國家、八種制式,分別是: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國的朗訊、加拿大的北電、瑞典的愛立信、德國的西門子、比利時的BTM以及法國的阿爾卡特。
眼瞅著國外企業大肆瓜分市場,賺得盆滿缽滿,國內企業也紛紛開始行動起來,啟動程控交換機的自主研發。
然而,自主研發的難度很大,尤其是萬門大容量程控交換機,國內遲遲無法獲得突破。
打破這一局面的,是一位來自軍校的計算機科學家。他就是後來被譽為“中國萬門交換機之父”的通訊業傳奇人物——鄔江興。
鄔江興,1953年9月出生於浙江嘉興,16歲參軍入伍,在大別山的山溝裡當坑道工程兵。17歲時,被選拔到南京軍區某部,當資料錄入員。1974年8月至1978年7月,鄔江興在解放軍洛陽外國語學院學習。1982年,29歲的鄔江興畢業於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專業。
雖然看上去鄔江興的畢業時間較晚,但其實他很早就參與了科研專案。
根據資料顯示,鄔江興在70年代就參加我國第一臺積體電路計算機的研製並擔任記憶體儲器除錯組長。1974年至1978年參與J103型百萬次計算機研製。1980年至1984年,鄔江興作為總設計師主持了大型分散式計算機系統GP300(每秒鐘5億次運算速度)的研製。GP300是中國當時最快、也是最大的計算機專案。
1985年6月,中央宣佈裁軍一百萬。雖然鄔江興和所在的團隊沒有被裁,但是GP300專案下馬,他們多年的心血功虧一簣。此後,鄔江興一度“無所事事”,還幹過從香港倒賣單板機和微機的營生。
後來,學校領導看到程控交換機市場的巨大前景,建議鄔江興也去試試看。於是,鄔江興帶領團隊裡的15個年輕人,找學校借了15萬元啟動資金,投入到程控交換機的研發工作中。
沒過多久,鄔江興的團隊成功研發出一臺1200門的程控交換機G1200。後來,又成功研製了2000門的程控樣機HJD03,逐漸在行業裡打響了名氣。
當時,中國郵電工業總公司得知鄔江興在研發程控交換機,很快找上門,表示願意投資600萬,讓鄔江興研發更大容量的數字程控交換機。
鄔江興和他的團隊另闢蹊徑,拋開了傳統的交換機架構,從封存的大型計算機系統中尋找靈感。
鄔江興(右一)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1年,他們成功研製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萬門數字程控交換機——HJD04-ISDN,並於11月透過郵電部鑑定,這就是大名鼎鼎的“04機”。
HJD04
04機的研製成功,震驚了國內外。它不僅填補了國產萬門程控交換機的空白,還在效能上一舉超越了國際先進水平。04機的忙時處理能力,以近3倍的優勢打破了德國西門子公司創造的世界紀錄。後來,04機的這個記錄,還繼續保持了4年之久。
HJD04
當時的04機,被國人驕傲地稱為“中華爭氣機”。連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也為04機叫好:“在國有企業紛紛與外資合營或被收買兼併後,04機送來了一股清風。”1995年八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了“我國在程控交換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巨龍的衰敗產品研製出來了,當然要儘快投入市場。鄔江興本人及研發團隊率屬於軍隊編制,性質特殊,所以,他們採用的是“授權生產”的方式。他們以自己所在的研究中心為核心,向14個國有單位(包括洛陽537廠、北京738廠、杭州522廠等)進行技術授權,另有8家企業提供配套設施,以此來形成一個產業群。
這一分散的“產學研”架構設計,給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因為過於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導致企業規模無法增長,原材料採購也各自為戰,內耗嚴重。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1995年,幾家生產04機的企業聯合起來,共同組建了巨龍通訊裝置(集團)有限公司,鄔江興擔任董事長。
巨龍的成立,並沒有改變企業內部一盤散沙的現狀。
在董事會和股東會上,來自資本方、技術方、債權方和供貨方的多方利益代表經常發生爭執,角逐利益。企業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也是朝令夕改,自相矛盾。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司員工當然無心上班,每天都在研究權力鬥爭和拉幫結派。
除了公司管理上一片混亂之後,04機產品本身也出了一些問題。
1996年1月1日零點後,正在執行的04機突然有十幾臺出現不同程度的故障,整整停產調查了7個多月,嚴重影響了公司的業務開展。競爭對手利用這一時機,很快超越了巨龍,跑到了前面。
1996年,巨龍開始第一次資產重組,希望解決企業管理和文化方面的問題。但是,重組雖然調整了內部股本比例和管理層,但仍然沒有解決技術、管理、資金等關鍵問題。
1998年,巨龍制定的國際市場三年計劃提前完成,04機賣到了朝鮮、俄羅斯、古巴、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出口額達到1000多萬美元。
也就是這一年,隨著大唐的成立,讓時任資訊產業部部長吳基傳無比自豪的“巨大中華”格局,終於成型。
然而,巨龍最後的輝煌,也就到此為止了。
1999年,中央一紙禁令,軍隊不許經商。軍隊背景的技術團隊退出,給巨龍帶來重創。6月,靈魂人物鄔江興辭去董事長職務,回到解放軍資訊工程大學擔任院長(後來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更讓巨龍雪上加霜。
這一年,巨龍不得不進行了第二次重組。
這次重組,普天集團(前身是中國郵電工業總公司)將兩個廠整體投入巨龍,從而獲得81%的直接控股比例。但是,即便如此高的控股額,小股東依舊可以操縱企業。因為小股東提出,股東會決議必須獲得90%以上的表決權支援。這種在其它企業看起來不可思議的局面,竟“合法”存在達兩年之久。
在這種情況下,巨龍的徹底衰敗已經是“無力迴天”了。隨著時間推移,回款危機,供貨遲緩、人員流失等問題陸續爆發,巨龍最終墜入深淵。
2001年,中國普天代表巨龍公司全體股東與戰略投資者邦盛簽訂了《投資協議》。次年2月,重組工作小組出臺了巨龍重組的一攬子應急解決方案,後被大家稱“ABCD”方案。然而,這一切努力最終未能改變巨龍的命運,巨龍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如今,雖然大家還能夠搜到“巨龍”這個名字,但很難說清楚這些巨龍和當年的巨龍有多少關係。按行業內的共識,“巨大中華”的那條巨龍,二十年前就已經死掉了。
結語毫無疑問,巨龍、04機、鄔江興,這幾個名字在中國現代通訊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04機是中國通訊產業取得的第一個重大成就。它的出現,給當時的國內通訊行業注入了信心。中國人,也可以研發世界領先的通訊科技產品。
鄔江興舉起了通訊中國製造的大旗,雖然沒有堅持太久,但華為和中興接過了這面大旗,並最終顛覆了世界通訊行業的格局,開創了全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1998,“巨大中華”的岔路口》,伐柴商心事
2、《曾是通訊業一面旗幟 巨龍為何掉隊》,人民網
3、《中國電信裝置巨頭變遷啟示:巨龍10年之殤教訓》,證券日報
4、《院士鄔江興:願以此身長報國》,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