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網路上有許多關於“iQOO7和小米11”選哪個的問題,引發了網上辯論。
之前我就說過,iQOO 7和小米11各有所長,選購時各取所需即可。
小米11的優勢主要是2K屏、更強的主攝、更大的電池以及無線充電;
iQOO 7的優勢主要是價格更優惠、更全面的遊戲體驗、更強的快充以及HIFI;
可去線下上手體驗下真機。
畢竟,有些細節光看引數根本沒法感受。
比如小米11這塊螢幕引數上很亮眼,但光看引數可能感覺不到四曲面屏對全面屏手勢的提升;
比如iQOO 7雙線性馬達、高達1000Hz的瞬間觸控取樣率,不實際玩一把遊戲怎麼能感受到呢?
再比如iQOO 7從一些媒體測評看拍照效果相當不錯,這可能是得益於主攝配備的光學防抖,以及比較成熟的演算法。
反過來,小米11一億畫素超大底打磨的如何,早期拍照等待時間偏長的問題有沒有解決,這些都是需要親自體驗才能感受到的內容。
更何況,有些方面的體驗連短期使用都沒法有深刻體會,更不要說在網上雲評測了。
比如iQOO 7釋出時4000mah電池就備受詬病,後續小白測評資料也證明續航不如小米11。
但120W快充搭配4000mah電池體驗究竟如何,恐怕就見仁見智了。
再比如,MIUI 12釋出時線上一片好評,多個相關問題衝上熱榜。
然而到近期,MIUI 12吃硬體、相機閃退、桌面滑動卡頓、《原神》降解析度等負面反饋越來越多。
甚至於,已經有人調侃“MIUI是小米11最大短板”。
我說這些並不是想批評小米,事實上有部分問題已經透過推送更新修復了,未來更新MIUI 12.5穩定版應該都能解決。
我只是覺得,在網上陷入情緒辯論並不能解決問題。
前兩天,B站有網友發影片,提到小米11玩王者榮耀被燙出水泡。
說實話,大多數手機高負載下邊框和背板溫度都不低,長期握持都有一定可能造成低溫燙傷。
熱量不能憑空消失,小米11散熱下了很大功夫,在降低SOC溫度、保證遊戲體驗的同時,也的確有可能導致握持溫度較高。
但多數情況下消費者感覺發燙後就不會一直握著,燙出水泡應該是偶然現象,不至於嚴重影響日常使用體驗。
不少極端米粉紛紛質疑影片是“友商黑稿”,在我看來確實是沒有必要。
我也不是要否定引數,很多時候優秀的引數配置的確是良好體驗的基礎。
但引數畢竟不是全部,更不能代替不同消費人群的實際需求。
如果兩款手機價格一致或配置高度相似,爭論價效比孰高孰低也許有意義。
但現在iQOO 7和小米11兩款機器配置不同,iQOO 7價格還低一些,真的能爭論出結果麼?
我退一步說,就算小米11價效比更高,“良心”、“厚道”、“價效比”的人設對小米建設高階品牌真的是幫助麼?
所以,數碼圈爭來爭去,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