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中國經濟以及農業產業帶來巨大影響,但有危就有機,鄉村產業哪些領域將迎來發展機遇?
生鮮電商曙光已現自2015年生鮮行業迎來風口,多年來生鮮電商平臺一直襬脫不了虧損局面。疫情下,這個行業爆發出無限希望。
一場疫情,封城的、封路的,出門購物不再隨心所欲。可飯要吃,米油果蔬肉蛋奶樣樣少不了,還要及時新鮮安全,這給廣大生鮮電商發出“挑戰函”,不少企業直呼“快被訂單砸暈了。”
先看一組資料——
每日優鮮:春節(除夕到正月初八)交易額同比增長350%,總銷量突破4000萬件。
叮咚買菜:每日新增使用者4萬多人,每客下單價超100元。
盒馬:每天生鮮訂單量達到10萬份,每天需準備250噸包裝蔬菜、80噸散裝蔬菜才能滿足訂單需求。
京東到家:春節期間全平臺交易額同期增長470%,除夕至正月初六,蔬菜銷售額同比增長510%,水果同比增長超300%,雞蛋增長770%,乳製品增長370%,水餃、餛飩等速凍食品增長了790%。
如此案例還有很多……
可以肯定的是,人們對生鮮電商正在重新審視,不少人會積極接受它。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疫情前的生鮮電商是錦上添花,可有可無,是年輕人宅在家裡“偷懶所需”,結果在這個春節中,生鮮電商搖身一變成為了“生活必需”,在凌晨定鬧鐘、拼手速,下單搶菜中很多是中老年人,擁護線下菜市場的中老年消費者改變以往習慣,投身網路購物,將是生鮮電商企業迎來的最大機遇。
是機遇也是挑戰,需求的集中爆發,讓很多企業的不足提前顯現:上線品種缺貨,配送時效下降,部分產品品控不嚴,客戶等待時間明顯延長,總體服務品質下降,部分分散社群無法覆蓋等現象頻繁出現。一些三農學者認為制約生鮮電商發展的瓶頸因素依然存在,即供應鏈還不順暢,冷鏈體系還不完善,源頭產業鏈還很薄弱,需要企業儘快抓住發展機遇和政策紅利,補齊這些短板。
2月12日,一張圖上了熱搜。10億元究竟能否“消滅滯銷”雖有待驗證,但它無疑釋放了一種訊號,未來基於採購、倉儲、物流、平臺間合作的生鮮電商將會是農業產業發展避不開的方向之一。
即食產業釋放重要訊號
提到即食食品你會想到什麼,八寶粥、火腿腸、滷蛋、泡麵?這些最為人熟知。不僅是居家旅行的佐餐解饞之物,在此次疫情中,也是市民自我隔離在家的“安心法寶”,可謂“幾箱泡麵、心中不慌”。
可防疫如同“戰時”,不光強調食品即食要“快”,還強調食品要“管飽、安全、營養均衡”,這對即食產品或者說應急保障食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聽取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和有關部門關於疫情防控工作情況的彙報,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會議強調,要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要系統梳理國家儲備體系短板,提升儲備效能,優化關鍵物資生產能力佈局。
這無疑釋放出重要訊號:應急保障的即食食品可能迎來全新發展。
曾給江陰遠望號基地、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隊提供應急保障食品,並於1月上旬與無錫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簽約成為首批應急物資保供單位的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江蘇伽力森主食企業(無錫)股份有限公司認為,3、4月全國高校的陸續復學,將是對國家的又一次大考。平均一所大學上萬學生的一日三餐如何保障,僅這一命題,就是對產業的巨大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疫情後,將會加速消費者對即食食品的認可,消費者會越來越將便利性放在第一位。以無菌包裝米飯套餐、無菌包裝菜餚、冷凍熟面製品、餐用湯醬汁製品等佈局校園餐食、方便餐食的農業產業領域企業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即食蔬菜
除此之外,淨菜加工業也有望跟上這波發展快車。過去在果蔬領域的消費觀主要體現在多樣化和價效比上,但隨著此次疫情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追求提升到前所未有到高度,“安全”“方便”取代使用者心目中原本排在第一的“價格因素”,一些半成品淨菜可能最終“既營養又方便”勝出,在未來市場博得量價齊升。
數字農業開始真刀實槍打硬仗你認為,搭建一個農業數字平臺需要多長時間?答案很多人猜不到:一天。
面對疫情對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的不利影響,廣東農產品採購商聯盟在大年初三以一天一夜的時間搭建起廣東農產品“保供 穩價 安心”數字平臺,截至2月12日19時,已有1594家農產品供應企業;46家採購企業;31家物流企業;65家出口企業響應並加入平臺,把廣東的“菜籃子”保障與支援湖北等重點疫區的“菜籃子”有效供應結合起來。這是數字農業開始打硬仗,直接指導生產交易抗擊疫情影響的真實體現。
數字農業、5G農業是近幾年很紅的概念,它既包含農業物聯網、農業大資料,也包含現在強調的精準農業、智慧農業。雖然數字農業未來的發展前景看上去極富吸引力,但由於農業生產涉及的品類和品種繁多,生產過程漫長和複雜,不可控因素多,變數多,其實農業的數字化遠比其他領域操作起來難度更大。
據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釋出的一份報告稱,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佔GDF比重的34.8%。在產業結構上,中國農業數字經濟佔農業整體比重的平均值為7.30%,工業為18.30%,服務業為35.90%。與工業和服務業相比,農業不僅數字化水平處於相對較低位置,且數字化速度也相對較慢。除此之外,農業各細分行業中,數字經濟佔比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林產品、漁產品、農產品、畜牧產品,這些均低於大多數服務業和工業行業,可見,中國農業數字化相對滯後,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2019年5月,國家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又一次提出了數字鄉村戰略下應加快推廣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運用,打造科技農業、智慧農業、品牌農業。積極發展鄉村新業態,推動網際網路與特色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意農業、認養農業、觀光農業、都市農業等新業態,促進遊憩休閒、健康養生、創意民宿等新產業發展,規範有序發展鄉村共享經濟。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援鄂視訊很紅
言下之意,用網際網路等數字手段武裝農業,不必拘泥於狹義概念,而應因地制宜,大膽創新。這次防疫工作中,廣東清遠的鄉村新聞官就成了農村疫情防控中的一支奇兵,他們一手拿手機,一手拿喇叭,錄製小視訊放諸網路平臺,不僅影響廣泛,更能讓嚴肅的防疫常識變成村裡老少喜聞樂見易接受的“網路順口溜”,防疫工作自然事半功倍。
那草根直播,網紅帶貨,視覺化鄉村政務辦公這些更易實現的“數字農業”,何嘗不是新的機會呢?
共享經濟的“另類”表達單車能共享、充電寶也能共享,可你聽過共享工廠,共享訂單,共享工人嗎?
河南省長垣市是全國聞名的衛材之鄉,口罩、防護服產業鏈健全。這次防疫戰役中,全市上下聯動,投入到復工復產中,但因衛材生產有嚴格的資質要求,很多小型企業無法投入生產,產能嚴重不足
。特殊時期想特殊辦法,通過當地相關部門討論,決定實行靈活多變的生產形勢組織開展工作:把未獲得資質的企業裝置、人員、材料全部臨時組織調配到有資質的生產企業開展生產;按照物資標準分級要求,實行半成品外包方式,把裁剪、縫製分配到製衣廠生產,後續除菌、消毒、包裝統一安排到有嚴格管理的除菌車間進行;所有訂單由市指揮中心統一管理,用微信群實時共享工廠、共享訂單、共享工人。
不禁感嘆,人民多智慧。
無獨有偶,受疫情影響,以西貝為代表的傳統餐飲企業面臨巨大壓力,開工受影響,員工“閒得慌”;可另一邊,以京東生鮮、盒馬為代表的生鮮電商卻不斷髮出招工、招聘的通知,還從外省調動員工甚至員工家屬、志願者,總之想方設法克服“用工荒”。
這一正一負的反差,讓餐飲界的同仁們將“共享員工”這一新概念搬上日程。
2月3日,阿里旗下盒馬鮮生正式宣佈“跨界租走”餐飲品牌雲海餚旗下近500名員工,這些員工將由盒馬培訓、體檢上崗後,入駐盒馬各地門店,參與打包、分揀、上架、餐飲等工作。
2月5日,京東7FRESH釋出了“人才共享”計劃,邀請臨時歇業的餐飲、酒店、影線及零售聯營商戶員工前去“打短工”。
2月6日,阿里本地生活推出就業共享平臺,招募萬名餐飲員工臨時送外賣。
有行業人士坦言,“共享員工”並非新型僱傭關係,而是非常時期的過渡手段。
事實上,在國際用工標準“共享員工”有更準確等釋義——“靈活用工”。靈活用工區別於固定、全職用工,是企業基於用人需求的峰谷期、靈活地按需僱傭人才,企業與人才不建立正式的全職勞動關係的全新用工模式。
這一模式在餐飲、旅遊等存在明顯淡旺季的產業運用較多,而此番疫情之後,這一模式的優勢也會進入廣大農業產業企業的視野,譬如農產品加工業、物流業以及採後保鮮工作中。採用靈活用工模式,在用工人數、工作週期及人才篩選等方面均具有極強靈活性,能夠滿足企業對勞動力的彈性需求,便於企業的經營成本管理。
在過去的幾十天裡,農業企業展現了擔當,捐錢捐物獻愛心。不過,現實的疫情終將過去,重心要轉移到經濟恢復中,重新審視,基於自身優勢,總會找到方向和辦法。
編輯丨柯悅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