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全文共計4569字,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作者 | 王婕 石煜倩 蒲志莉

編輯 | 蒲蒲

並不斷從它的技術中創造自己,決定哪種新的技術將會進入其中。經濟是技術的一種表達,並隨這些技術的進化而進化。

——布萊恩·阿瑟《技術的本質:技術是什麼,它是如何進化的》

2020年伊始,一場全民與之鬥爭的新冠肺炎來臨,讓我們陡然發現:平常只是作為"BGM"而被我們忽視其重要性的數字技術,從來沒有向今天這樣顯而易見地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從來沒有向今天這樣為國家數字化治理體系的提升所迫切需要。

我們可以看到,通過對以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的運用,我們及時地實現了疫情資訊的獲取,更方便地享受著無接觸式配送服務,更流暢地實現在家"雲辦公",以及更清晰地了解到防疫物資輸送情況......

抗擊疫情是一場硬仗,同時也是數字技術拓展應用場景、深化應用的絕佳機遇。在中國數字技術面臨"大考"的背景下,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技術將勢必加速其與產業深度融合的程序,智慧經濟的大幕正在拉起,數字經濟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

大資料:打通資料加速流通穩定市場供給

在央視《新聞1+1》中,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院士曾表示,專家正利用大資料技術梳理感染者的生活軌跡,追蹤人群接觸史,成功鎖定感染源及密切接觸人群,為疫情防控提供寶貴資訊。例如,各地利用大資料,可以分析疫情爆發後多少人流向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多少人流向內陸廣大農村,了解他們的分佈態勢,從巨集觀上預測多少人可能被感染,幫助政府決策物資投放和管控手段,同時還可以精確掌握散落在各地的隱性傳染者。

每天不斷重新整理的各省市感染資料、群眾行為資料以及通過大資料技術得出的相關分析已經成為了億萬網民的"每日必刷"。

除了疫情實時追蹤資料、"雲監工""雲辦公"等熱門話題外,疫情防控導致市場短暫性供需失衡也成了人們談論較多的話題之一。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今年的"春節黃金銷售期"對於農民和農產品經銷商來說都不太友好,防疫期間,線下交易幾乎被全數叫停,道路封閉造成物流不通,雖然各種農副產品的價格一降再降,但銷量仍然慘淡。

一邊是農民產品沒銷路,另一邊是居家人員買菜難,如何快速平衡市場、解決人們的日常生活剛需問題就成了最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重圍之下,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率先上線"吃貨助農"專場銷售,一批農村"網紅主播"亮相帶貨,以網路直播的方式開啟助農突圍。據了解,在"吃貨助農"頻道上,各果農們每天能完成幾千單的銷售量,雖然還不足以完全彌補線下的損失,但已大大解了農民們的燃眉之急。今年之前,"直播帶貨"也許還僅僅是流行在年輕人之間的新潮詞彙,疫情過後,直播電商市場勢必將會成為全民參與的數字經濟新"網紅"。

淘寶"吃貨助農"頁面

除了能看得見的直播,看不見的大資料演算法也在這場戰役中默默發力。相關企業基於公開供需資料爬取建立資源對接平臺,匹配需求雙方,從而有效緩解現階段供需不平衡狀態。

例如,在拼多多"拼模式"和"天網""地網"的系統中,平臺先通過"地網"系統帶動86000餘名新農人返鄉,從而推動各大主要農產區實現大規模上行(將鄉村的農產品進行標準化、規模化、商品化和品牌化之後銷往城市,發展縣域、農村經濟);再通過"天網"即農貨智慧處理系統,對覆蓋產區的包括特色產品、成熟週期、物流條件、倉配設施、加工型產業設施等在內的資料和資訊,經由系統統籌計算後匹配給對應的消費者。

在"宅著就是做貢獻"的日子裡,線上娛樂、線上教育、線上購物等產業流量大增,"宅經濟"成為主流,線上商城及其官方微信賬號、微信小程式等線上平臺的重要性得到了凸顯。會員關係管理、資料深度挖掘、個性化產品以及促銷定製、實現高價值高品質的會員和銷售增長將成為商家核心策略。

伴隨著"宅經濟"風口的來臨,同城物流、跑腿服務在此次疫情中也迅速上位。例如,沃爾瑪、大潤發、家樂福等大型商超儘可能開通更多的線上渠道,通過自營、第三方app或小程式力推外送服務;小型超市則借力餓了麼、美團、跑腿等同城O2O服務擴大銷售範圍。

可以預見,在未來,商品銷售將加速從面對面的模式向個性化線上定製備貨的新倉儲式銷售轉變。這是科技改變了環境後帶來的經濟增長變化。

蘇寧易購接入家樂福到家服務

疫情當前,大資料技術在抗擊疫情過程中不僅有效助力防控疫情擴散,同時也進一步加速了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

受疫情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進一步向"線上化"方向靠攏,更多的人通過網路實現辦公、學習以及購物,人們的行為資料更加集中化,因此也就更有助於市場進行風險預測和資源配置。此外,通過大資料技術對人們的消費、行為資料進行分析,還有助於各行業進一步豐富線上消費內容及場景,增加線上渠道的粘性、助推傳統行業向數字化轉型。

AI:疫情催生“無人”“無接觸”消費場景需求

2月4日,工信部向人工智慧相關學(協)會、聯盟、企事業單位發出倡議:充分發揮人工智慧賦能效用,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國內各大網際網路巨頭以及AI獨角獸企業紛紛展開"抗疫"行動,圍繞防疫控疫場景推出針對性解決方案。

鑑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特點,為儘可能阻斷疫情傳播途徑,特定場景的"無人化"服務得以大熱,"無接觸配送"也成為人們生活中最為迫切的需求,使得以人工智慧為主力的"無人經濟"創新速度再加速。

美團啟動"無接觸安心送"

在醫院場景,獵戶星空的智慧遞送機器人,可根據醫院需求執行遞送化驗單、藥物等工作;普渡科技的送餐機器人免費為隔離區和醫院提供安全、及時的免接觸送餐服務;在社群場景,雲知聲的智慧防疫機器人可協助社群完成肺炎疫情的重點人群篩查、防控與宣教等工作;京東數科推出智慧外呼機器人等智慧工具,助力社群防疫工作;在物流場景,為了實現智慧配送常態化,京東物流從各地抽調配送機器人馳援武漢......除了機器人外,無人配送車、無人機也齊上陣,助力"無接觸配送"。

近年來,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到2020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美元,2016-2020年的平均增長率達20.5%。此次疫情中,生鮮平臺如北京蘇鮮線上蔬菜、水果訂單銷售實現了200%以上的增長,蘇寧小店菜場線上訂單環比增長245%。包括叮咚買菜、每日優鮮這樣的新零售買菜平臺,都出現了配送時長明顯增加、搶不到菜的現象,加上外賣和快遞的穩定增長,從這三個領域的需求量來說,無人配送市場未來將有望達到千億規模,助力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再提速。

雲端計算:算力“戰疫”

"不出門防控"帶火了"宅經濟",也帶來了遠端辦公、線上教育、遠端醫療等線上服務專案的激增,提供免費線上協同工具、資料庫遠端管理、雲安全免費試用、開設免費線上學堂等一時成為各大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的常規舉措。

作為這些線上服務專案的支撐,雲端計算基礎設施的需求超預期增長,使得"擴容"成為雲端計算行業的關鍵詞。資料顯示,僅2月3日,全國就有上千萬企業、近2億人使用釘釘開啟在家辦公模式。

"停課不停學"的火爆程度也一度超過了部分線上教育企業的承載能力,不少線上教育軟體在執行初期均出現了視訊卡頓現象。阿里雲曾在其官方微博表示,疫情期間的主要工作就是擴容,華為云為幫助企業輕鬆應對流量洪峰,還專門開通了雲上擴容免費諮詢服務,雲端計算技術需求旺盛程度可想而知。

需求帶來挑戰,更帶來機遇。此前一直因獲客成本高昂而備受掣肘的線上教育行業,疫情期間卻實現了不花一分營銷廣告費,海量使用者主動湧向平臺的大潮。

此外,疫情也倒逼傳統線下培訓機構擁抱網際網路,一些原本專注於線下的公司果斷加碼線上,例如學而思、卓越教育、精銳教育等培訓機構均表示,所有線下課程(面授課、雙師課)將全部轉為線上課程,輕鬆實現幾萬甚至十萬量級線上學員的網路同步授課。老師們也秒變擁有百萬粉絲的網路主播。

由於這次疫情而給教育帶來的這些變化,也許會逐步轉變為未來教育培訓的主要授課模式,也將可能成為教育產業的主要商業模式。

深圳精銳教育宣佈自1月24日起,暫停全部寒假班課程的線下授課,年後開課的寒假課程將統一改為線上授課。

同時在特殊情況下,曾經只是輔助工具的線上辦公軟體也變成了上班族的必備。據東吳證券分析,受疫情影響,線上辦公軟體的滲透率有所提高,假設2020年在第三產業的滲透率可達20%,第二產業可達10%,2020年中國線上辦公的市場規模在120億元左右。

線上辦公、線上教育服務商通過在疫情期間提供免費試用、免費直播課等方式將有望加速培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有利於未來進一步提高市場佔有率。在雲端計算技術的"託底"之下,未來雲辦公、雲教育市場發展值得期待。

華為雲WeLink免費使用

華為雲WeLink智慧工作平臺2020.1.25至2020.6.1期間免費提供1000賬號及100方不限時長視訊會議,疫情期間多款應用免費使用。(圖片來源:華為雲官網)

在另一方面,眾多科技巨頭還利用雲端計算的強項,積極為疫情防控貢獻力量。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等在內的企業紛紛宣佈向新冠疫苗研發科研機構免費提供一切AI算力,同時也將雲端計算技術應用在了病例檢測領域。2月1日,由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阿里達摩院和傑毅生物技術公司共同研發的自動化的全基因組檢測分析平臺上線,使原來需數小時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流程縮短至半小時。速度的背後是強大算力與演算法的加持,經次一"疫",將有效助力中國醫療雲規模得到快速增長。

不論是大資料、人工智慧還是區塊鏈,它們能夠越來越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的中堅力量,其背後都離不開網際網路對人類所有經濟活動的全面連線。17年前的非典,促使中國大力發展網際網路;17年後的新冠肺炎,中國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技術發展進階,消費網際網路因線下消費大幅度轉到線上而產生鉅變,產業網際網路因線上產業崛起而得到加速,支付電子化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優勢進一步得到凸顯,無紙化的支付方式得到加強,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誕生之日已然不遠。

也許我們無法準確判斷疫情將何時結束,但是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股時代的脈搏:疫情之下,數字經濟正成為保障中國社會運轉的重要支撐。

正如央視網此前的評論所說:"當前,中國人還在緊張地與疫情作戰,經濟在短期內會受到一定影響。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對衝疫情的負面影響。一個巨大的中國市場仍在那裡,中國經濟長期向好、高品質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有信心有能力戰勝疫情,保持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小米10釋出會全程對標華為Mate30 Pro,正式宣佈將進擊高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