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節,整個社會都是在被新型冠狀病毒支配的恐慌中度過的。為響應防疫號召,大量餐飲企業門店關門歇業,傳統菜市場也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場所,人民群眾的飲食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疫情之下,民眾們紛紛將買菜等日常生活需求放到網上。可以說,除了對疫情有直接幫助的醫療方面外,生鮮電商是本次疫情中影響最為直接的領域。
除夕當天,叮咚買菜的訂單量同比激增超300%;春節期間,美團買菜在北京地區的日均訂單量是節前的2—3倍;過去一週,盒馬鮮生在廣州、深圳、成都等地的訂貨量達到平時的5—10倍;從除夕至大年初九,京東到家的全平臺成交金額同比去年暴增超374%......
從今年春節期間生鮮電商的火爆可以看到,這一時期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甚至有市場人士指出,2003年“非典”成就了今天的淘寶,而這次新冠肺炎或許也能讓中國的生鮮電商崛起。然而,真的可能嗎?
對廣大生鮮電商平臺來講,此次疫情是機遇,但也是挑戰。在這次挑戰中,所有的生鮮電商都面臨著人手不足、採購困難、供應鏈緊張等問題。
疫情疊加春節之下,訂單猛增。但部分生鮮產地都已放假過年,蔬菜供應不足成了最大的難題。並且,配送人員嚴重不足,叮咚買菜的一位配送人員表示,春節平均每天要送150-160單,工作量是平常的兩倍......因此,春節期間各大電商平臺上才會出現一場場“搶菜大戰”以及連連的差評。
疫情是一面鏡子,除了照出了人性的弱點外,還照出了企業的能力。如果能夠在平常做好突發情況的緊急預案,各級協作更加高效靈活,想必這樣的挑戰面前,平臺會更加地應對自如。
毋庸置疑,生鮮電商在中國十分具有發展潛力。根據歐睿資料,2018年中國生鮮市場規模已達到4.97萬億,預計2019年將突破5萬億元。雖然,目前中國生鮮交易仍然以線下農貿市場為主,生鮮電商的渠道份額僅佔2.5%。而從發展趨勢來看,隨著中國“農改超”政策進一步推進,農貿市場渠道份額將持續下降,新渠道加速崛起成為必然。
而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無疑正在加速新渠道的崛起。2003年那場“非典”疫情促使大量使用者接受並使用線上購物,而這次疫情,也是一次引導市場的絕佳機會,亦正在培養使用者線上買菜、買水果的習慣。
然而,決定生鮮電商未來發展的因素不僅僅只有新增使用者、訂單量、消費習慣這些因素,站在整個行業發展的大局來看,形勢並不樂觀。
目前,中國生鮮電商的玩家眾多。據招商證券報告顯示,2016年,國內生鮮電商企業數量已經達到4000家,並且數量一直呈上升趨勢。新入局者的不斷湧現,可見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的核心競爭壁壘尚未形成,導致的同質化嚴重等系列行業問題也較為明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決定生鮮電商的生死的關鍵因素——供應鏈,一直是生鮮電商的一大痛點。
眾所周知,生鮮的上游生產高度分散,流通環節眾多,層層加價且流轉時間長。生鮮產品的品質難以保證,客戶滿意率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同時,生鮮產品極易腐損,損耗率高。生鮮產品大多為農產品,缺乏品牌,且非常難以標準化,採購、品控成本也較大,從而使得生鮮零售端的毛利率一直很低。
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雖然中國生鮮電商玩家眾多、市場規模超2000億元,但只有1%的企業實現盈利,4%盈虧持平,剩下的88%企業經營虧損,7%鉅額虧損。以每日優鮮為例,截至到2019年,其已在全國20+城市佈局,但僅在北京地區才實現正向現金流,依然沒有實現規模化盈利。
同時,生鮮電商對股權融資的依賴較大。以叮咚買菜為例,成立未滿3年時間,已累計進行了多達9輪融資。根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統計資料,2018年國內共有22家生鮮電商企業共融資近120億元。但在2019年融資金額、融資筆數雙雙大跌,更有多家知名生鮮電商平臺因融資難、資金鍊斷裂,最終走向倒閉。
很顯然,疫情爆發之前,生鮮電商行業已經進入洗牌期。而突如其來的疫情,只是加速了行業洗牌的速度,卻並未改變當前生鮮電商行業存在的供應鏈、損耗大、品控難、盈利難等系列致命問題。
目前,疫情防控已經到達關鍵時期,病毒終將被戰勝。但生鮮電商行業是否還能繼續保持這份繁榮,恐怕難以實現。生鮮電商,選擇生鮮作為其鎧甲也是其軟肋所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生鮮電商從成立起或許就代表了其失敗的屬性。只有行業解決了其致命問題,生鮮電商才可能進入真正“跨時代”性的發展。
最後也願疫情快快過去,回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