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上一講,我們從產業發展的規律出發,說明了在5G時代,無論是網際網路產業,還是通訊產業其實都會大洗牌。我們講述了這個產業中處於樞紐位置的企業,這一講,我們繼續講述其它上規模的相關產業,找出那個最大贏家,幫助大家練就一雙尋找機會的慧眼。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裝置製造商,包括生產手機的和通訊裝置的,其實賺了個盆滿缽滿。僅華為一家,2018年的營業額就超過了千億美元,幾乎抵得上我們所說的BAT三家的總和。

在世界範圍內,蘋果也是靠著手機成為了全球收入最高、最賺錢的公司。在此之前的第一代網際網路時代,網路裝置製造商思科曾經是全球最為炙手可熱的公司。因此,在未來,會出現大量的製造IoT裝置的企業,成為5G的贏家。

但是,這裡面可能有一個坑,大家要非常小心。那就是不具有太多技術含量的所謂智慧硬體其實不值錢,比如說,製造低端感測器的企業,製造非智慧攝像頭的企業,製造RFID晶片和讀寫器的企業,等等。這些企業,就如同在PC時代製造機箱電源,智慧手機時代,製造充電器的企業一樣。當這些低端硬體數量增加後,單個產品的價格還會下降。

這兩年,一些地市的領導和我講,我們打算佈局智慧硬體的製造,我說,20年前你看那些產品和技術覺得很高大上,5年後它們就是充電器的技術含量。在前兩代網際網路發展中受益的裝置製造商,都是做系統的。

為什麼要做系統呢?這就涉及到我們在《資訊理論40講》裡講到的系統論了。做好一個系統是有難度的,因為系統的表現不等於部分之和,只有那些有本事做到整體大於部分和的企業,才能在系統這個層面贏得競爭力。

今天炙手可熱的和移動網際網路相關的裝置企業,都是系統做得好的。更早之前,受益於PC網際網路時代的,是整機公司,不是生產主機板和鍵盤的。

今天這個趨勢其實已經可以看出點端倪了,中國過去有不少生產普通攝像頭的企業,都沒有受益於中國監控產業的發展,它們甚至將攝像頭白送給銀行或者一些要驗證身份的企業使用,以換取極微薄的服務費或者一點點資料。

而真正掙到錢,而且受到資本市場追捧的,是製造具有目標識別功能的智慧攝像頭的企業。一個智慧攝像頭的價格,是普通攝像頭的50倍。

我們在前面講了,在IoT時代,不僅要有新的硬體,還要有新的軟體和服務,否則大家對硬體的需求就不強烈。今天大量的手機App,就扮演了這個角色。在5G的時代,也需要新的應用出現。比如通過IoT裝置對身份的甄別,對環境的監控與調節等等。

近幾年來,每次在拉斯維加斯的消費電子產品展上,都能夠看到這一類的產品和服務,但是目前真正亮眼的還不多,因為今天展出的很多還是受限於開發者能夠看到的當前存在的實物,和能夠想象出的未來的硬體。用一句俗話講,就是貧窮限制了想象力。

這也是一些反對5G的人,認為5G是泡沫和概念炒作的原因之一。他們會說,你看,現在能想到的5G的應用那麼少,那麼蒼白。但是,如果你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發現,網際網路上大量的應用是在網際網路普及後出現的,智慧手機上大量的App也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出現的,因此,隨著5G本身的普及,這些應用會在瞬間湧現出來。

那麼未來這些應用會圍繞怎樣一個核心展開呢?簡單地講,智慧化和以資訊的使用換取能量的節省依然會是主旋律。我們不妨看看今天移動網際網路的很多應用,比如滴滴打車、美團外賣,大家都是利用資訊,節省體力。美圖秀秀代替Photoshop,帶超大廣角的相機代替自拍杆,都是讓計算機變得智慧,來減少我們的工作。

當然,在5G時代,還有一個主要的受益者就是電信裝置製造商,由於我們大部分讀者並非在這些企業中工作,而且大家再創立一家新的思科和華為的可能性不大,對此我們就簡單帶過了。

接下來,我們說說5G市場的規模。我們在前面講了,5G時代是網路大融合的時代,未來計算機網際網路行業和通訊行業會形成一個新的大產業。因此,對5G的市場規模的估算,應該是未來新的大市場的規模扣除今天這兩個市場規模的總和。

2018年全世界網際網路企業的收入大約是4千多億美元,當然對於電商公司和滴滴這樣的公司,只計算了網際網路平臺產生的收入,而非總的流水。相比之下,電信產業的收入則要高得多,接近4萬億美元,差了快一個數量級。

需要說明的是,Google一家企業佔了網際網路收入的30%左右,加上亞馬遜、阿里巴巴、騰訊和Facebook等七八家大企業,佔了全世界網際網路產業的八成,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網際網路行業創業通常掙不到錢的原因,因為市場規模不夠大。電信產業相比之下就要大得多。但是電信產業有它自己的問題,就是沒有增長。

事實上從2015年至今,電信服務的收入一直在兩萬億美元左右徘徊,裝置製造企業的收入看似在增加,但真正增加較快的只有華為和中國的幾家手機廠,即使是過去增長率很高的蘋果,現在也停滯了。相比之下,全世界網際網路產業直到今天依然有每年將近20%的增長就顯得特別亮眼。

那麼將來有了5G和IoT之後,市場規模能達到多大呢?最保守的估計,到2030年,可以在今天網際網路和電信市場規模的基礎上翻一番,也就是說達到8萬億美元以上,或者說,造就出一個4萬億美元的新的市場。4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有多大呢?比今天日本的GDP略小些,比德國大一些,還是非常可觀的。

那麼這個目標能否達成呢?如果我們分解一下,就是每年增長6%,要求並不高。但是,如果沒有在5G時代網際網路產業和電信產業的融合,這個每年6%的目標還真達不到,因為在4G時代的最近幾年,電信產業是沒有增長的,它搭不上網際網路發展的快車,而網際網路又難以利用電信很大的基數。

其實我們可以看一看在整個4G時代,電信運營商除了幫助我們把網速提高了,是否還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增值服務嗎?其實沒有。到了5G時代,當你家裡的網際網路和外面的移動網際網路合二為一時,電信企業就能夠依靠計算機企業的技術力量提供新的增值服務了,當然,它們也就為計算機企業提供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

因此,在未來,網路的融合不僅是技術發展的結果,也是產業發展的需要。這時,產業的格局也就完全改變了。如果哪一天Google或者亞馬遜成為了一家電信企業,大家不必奇怪。

可能有人會說,電信企業是壟斷型企業,它們會寧可不發展,也不開放市場的。這件事還真由不得企業自身。我很喜歡萬維鋼老師說的一句話,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在未來,大國之間的競爭力,在某種方面體現在誰能將這兩個產業融合好。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早期計算機產業軟硬體的發展,就會發現一個相似之處。當時硬體企業產值高,但是因為摩爾定律的作用,價格不可能上漲,因此銷售額沒有增長,而軟體產業利潤率很高,增長很快,但是盤子很小。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軟硬體產業開始融合,世界上主要的IT企業今天既生產硬體,也開發軟體,於是它們的銷售額和利潤都快速增長。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蘋果公司,你很難說它是硬體公司,還是軟體公司。而它的手機,也沒有因為摩爾定律的原因降價,反而從第一代99美元增長到今天的1000多美元。當然,小米和華為手機公司,也不能被看成是單純的硬體企業,它們和過去的戴爾、聯想不一樣。

類似的,Google、亞馬遜等企業也在生產硬體。今天,那些依然只生產硬體產品的企業,反而沒有發展,包括聯想、巨集基,以及曾經的安卓手機老大HTC。也就是說,一家企業可以不按照規律做事情,可以任性,但是對不起,市場會無情地淘汰它們。

那麼5G和IoT會給所有人帶來福利嗎?從享受產品和服務來講,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從就業來講,一定有很多受害者,比如說不接受產業融合的人。

兩年前工信部的一位退休的老領導和我聊起當年郵電部變革的故事。他說,第一次變革是郵政和電信分家,絕大部分人都去郵政那一邊,因為當時中國的電信規模還非常小,不普及。第二次變革是有線的電信(長話和市話)同行動通訊分家,也是大家都去有線那邊。

當然,今天我們知道這些人都選擇錯了。這位老領導講,當時選對的都是不得已被迫的,比如在部裡沒有根基的,別人不願意去的地方只好他去,因此那些人後來吹牛說自己看清楚了趨勢,都是在往自己臉上貼金,他們不過是因禍得福。

然後他問我,有沒有什麼方法真的在當時能夠判斷清楚該怎麼選擇?我說,有一條線索可以供大家參考,就是考慮資訊和能量的關係。郵政這件事,單位能量傳遞的資訊最低,郵遞員跑半天,消耗那麼高的能量才送一封信。

有線電話這件事效率也不高,一根根線拉到家裡,只傳遞64Kbps(每秒64位元)的資訊,效率也不高,即使安裝了線路,升級服務的可能性也不大;行動通訊就好很多了。這也是中國為什麼農村有線電話發展不起來,而行動電話卻很快普及的原因。

因此,在5G時代,大家不妨利用能量和資訊,考慮一下自己未來的選擇。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開源軟體真的安全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