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蘋果公司是一家為數不多以設計驅動的公司。

現在,當我們談論起產品設計、談論起使用者體驗,總是離不開蘋果,它所堅持的設計哲學是對細節和品質的極致追求。下面,我就帶大家看看 Apple 在互動方面做的努力。

01. 動態的觸控區域

Apple 為了解決在移動裝置上輸入本文的問題,採用了一種流暢並且對使用者友好的解決方案:基於預測輸入系統,擴大虛擬鍵盤的有效觸控區域。

例如,the 和 this 這兩個單詞。當你按下“th”的時候,系統預測下一個字母可能是 e 或 i,從而動態增加這兩個字母的點選範圍,以此提高輸入的命中率。

02. 音效觸覺反饋

在現實世界中,音效、觸感和視覺能很自然的保持協調,因為三者之間有著很自然的關係。蘋果在數字世界也極力保持著這種體驗。

得益於 Taptic Engine 線性震動馬達,讓 iPhone 有了觸覺上的反饋。

閃光燈

iPhone X 鎖屏上的閃光燈是一個非常高級別的觸覺體驗例子。手電筒圖示會根據手指觸碰的壓力而變化,讓你知道系統正在響應操作,同時也告訴你需要再用力些。

當力度一旦達到,系統會有個短震動,告訴你可以鬆手了,鬆手後還有一個成功的震動反饋。這像不像現實世界的老式拉線燈動作?

鬧鐘

另外,在鬧鐘應用中,當你調節輪盤時,會有持續的機械震動反饋,且音效是單車鏈條轉動的齒輪聲。快速撥動輪盤時,視覺上還會有一個物理的慣性力,直到力竭停止。

至此,音效、觸感、視覺三者渾然一體,達到了精準的協同表現。

03. 終點與手勢意圖

在 FaceTime 視訊通話中,螢幕角落有一個小的播放視窗代表著自己。這個浮動的小視窗,它就可以被移到螢幕任意的4個角落,這些角落叫做手勢的終點。

你可以拖動浮窗到角落,但這樣需要跨過半個螢幕,非常麻煩。

因此,蘋果基於預測動量這一概念,捕獲滑動的動量和速度。使用者只需輕量級的滑動投擲,即可將浮窗到達預測位置。蘋果把這個叫做,終點和手勢意圖一致。

04. 利用行為線索

蘋果是如果教你使用手勢互動的?

在 Safari 瀏覽器中,每個標籤頁的左上角都有個X圖示,當你點選圖示時,標籤頁會向左滑出,表示它被關閉了。這就暗示,除了點選圖示,還可以採用左滑操作來關閉標籤頁。

這就是通過行為動畫線索,用其中一個方式去教另一個操作方式。

05. 物理曲線動畫

為什麼蘋果系統的過渡動畫看起來很舒服?

因為蘋果大量採用了現實世界的物理特性:慣性、彈性、重力、阻力。和觸控一樣,蘋果把互動動畫放在了極高的位置。

Apple Music 模態彈窗的動畫曲線設計非常嚴謹。在螢幕底欄有個迷你播放器,點選它,可以檢視播放詳情。由於點選這一操作沒有任何動量,所以蘋果用了100%阻尼來確保它不會過沖。

但你如果下拉關閉模態彈窗時,向下的方向就有了動量,因此蘋果用了80%阻尼來獲得一些彈性和擠壓。可以看到上面這個動畫,最後底欄會有微彈效果。

06. 如無必要, 勿增實體

2017年,蘋果釋出了 iPhone X,由 Face ID 取代了 Touch ID,確立了新的人機互動解鎖方式。

但劉海的工業設計,被使用者瘋狂吐槽。有沒有別的辦法呢?前蘋果首席設計官喬納森·艾維曾評價oppo的升降式攝像頭設計:“這是一個好的 idea,但我們永遠不會這麼做”。確實,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並不符合蘋果公司追求簡潔和一體化的設計理念。

雖說醜,但 Face ID 還是有黑科技的。在劉海中有一顆紅外攝像頭,業界一般用850nm波長的,但這個波段很容易受Sunny影響。那蘋果是怎麼解決的呢?

它收購了一家相機感測器公司 InVisage,這家公司的量子薄膜技術,可以讓動態範圍增加3倍,一舉將紅外攝像頭的波長提升到了 940nm,這才讓 iPhone 在強烈的太Sunny下能夠正常面容識別。

07. 重新定向

在使用裝置中,使用者的操作是一直在改變的,所以互動的中間過程,同樣需要重新定向。

比如,在點開App的過程中,突然意識到我實際上想要開啟多工後臺,這時互動手勢是可以並行的,不必等到App完全開啟,就可以向上滑動,這個過程就是重新定向。

即使已經進行了操作,也可改變意圖,輕鬆取消操作,始終讓介面掌控在使用者的控制之下。

總結

當你需要的時候,它永遠能及時響應。當你滑動操作時候,它永遠能理解你的意圖,並且給你最自然的觸覺反饋。為使用者創造一系列的愉悅體驗,這也許就是蘋果的設計哲學。

洋爺(ID:yangye365)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蘋果iOS 14來了!超多新功能,可惜全是安卓玩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