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開始的網際網路+行動計劃,讓各行各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甚至有些網際網路+領域給實體領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比如說“網際網路+交通”領域,網約車與線下計程車領域的競爭就很激烈。但是農產品電商雖然如火如荼,但是大部分還是步履艱難,始終沒有撼動過傳統菜市場的飯碗?
網際網路+農產品為何沒有給傳統菜市場帶來衝擊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目標消費群決定購買渠道
數碼產品、美妝、服裝的網購人群主要是年輕人為主,不同的是農產品的購買人群主要是中老年為主,中老年人群對網際網路還不是很熟悉,不敢用,不會用。另一個方面,老年人他們以眼見為實為評判標準,不會因為幾張圖片就會動心,他們喜歡順手挑選新鮮的農產品。菜市場也是他們退休生活每日必打卡的地方之一。
二 沒有標準 農產品變身網貨有點難
工業品都有標準,消費者購買是都有依據。比如選購一部手機,都會根據型號、檢視引數,對比下單。但是要是網購蘋果,他的個頭、色彩、口感都沒有標準約定,就很難形成流通規模。
農產品變身食品後,就有標準可依了,像麵粉、糕點、肉製品等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都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所以說加工後的農產品變身食品,屬於輕工業產品。
但是,初級農產品就是非標品了,有些認證只是有機認證、綠色認證等,這些認證消費者是搞不清楚的,消費者想要知道他的色澤、口感等方面,只能通過現場觀看、品嚐來決定是否購買。
如果,讓中小農戶或者小商小販去作標準,他們是很難的,既沒有這個意識,也沒這個能力。
三 農產品無法跨越地域的距離
生鮮電商雖然是一片藍海,但是這幾年令個個平臺頭疼的就是物流的難題,農產品單價比較低,快遞費用比產品單價貴的例子比比皆是。
像堅果、乾貨等產品呢。單價還要高一些,包裝運輸起來比較方便一點。雜糧類的乾貨單價比較低,快遞費用就是決定是否盈利的關鍵因素了。生鮮農產品更難,生鮮農產品重量、體積大,不宜運輸、不耐儲存,對實效性要求高。也就是說運費貴、要求高。3塊錢一斤的桃子,發普通快遞就得8塊錢,但是普通快遞時效無法保障,如果發順豐快遞費用就得一二十元了。
有些農產品還需要冷鏈儲存、運輸。這就需要更大的投入。無論大宗農產品還是網商小件,運輸費用是農產品目前無法逾越的一條鴻溝。
四 農產品其實規模其實並不大 電商行業滲透率低
農產品電商雖然紅紅火火,但是規模在國民經濟中還是偏小。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額是990865億元,農業GDP是73567億元,作為國內第一產業的農產品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多一點。
生鮮農產品行業滲透率低是這幾年大家有目共睹的,就拿2018年來說,雖然網購生鮮電商產品的消費者越來越多,相比於綜合電商領域37213.6萬的月度活躍使用者數和70.3%的滲透率,具有高頻、剛需特性的生鮮品類線上月度活躍使用者數僅為262.2萬,滲透率僅為3.4%。
五 線上比線下有價格競爭優勢
就像上面我們在說農產品無法跨越地域距離時說的,農產品物流成本太高,一斤綠豆4塊錢的成本,在菜市場賣5塊錢,4塊錢再加上6塊錢的運費,銷售費用就到10塊錢了。你如果包郵,你至少賣11塊錢,比菜市場高出來了6塊錢,如果你不包郵,你賣4.5,讓消費者承擔郵費,消費者會買賬嗎?
有些電商平臺,一開始燒錢補貼搶佔市場份額,融資--燒錢。但是到了最後,融資來的錢燒乾淨了,只剩下一地雞毛。
六 形不成產業鏈
以上說的這些問題,能解決嗎?隨著社會的進步,總有解決痛點的辦法。這個時候如果有大規模的企業進入進入,整合農產品供應鏈。因為現在在農戶與電商平臺之間缺失了一個重要的環節,中小農戶他們只負責種養殖,種熟了,他就覺得任務完成了。電商平臺只盯著銷售,產品的包裝、運輸他們顧及不到。
這個時候,就需要懂電商有懂農業的人來整合產業鏈了,建立專業的倉儲、初加工基地,樹立農產品品牌,提高產品價值。依靠數量建立運輸體系,降低運輸成本,建立基地前置倉源頭髮貨等等。
農產品電商仍然是一片藍海,毋庸置疑,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前景是美好的。
農產品電商平臺是很難逾越線下菜市場的,除了農產品標準化、運輸成本、盈利低等原因,還有重要的是福斯的消費習慣。未來菜市場應該與電商平臺線上線下相融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利潤空間,降低物流成本。這些難題一一解決了,網際網路+農業的春天就真的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