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網際網路大廠在給使用者“發紅包”這件事上紛紛鉚足馬力,似乎沒有撒到20億的額度,都不好意思自稱是超級平臺。
然而,細心的人都能發現,想要瓜分這筆錢,不僅操作繁瑣,到手金額也不一定入眼。
看似“壕氣”的分錢大戰,究竟便宜了誰?
網際網路平臺“撒錢”百億
前不久,支付寶的集福活動上線,給正在糾結要不要回家過年的人帶來了些許年味。
據悉,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000萬人集齊了“五福”。
若你已將手機中各大常用App進行了更新,你就會發現,支付寶集福活動只是網際網路大廠間紅包大戰的序幕:在最新版App的桌面圖示底部,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爭相標明瞭搶眼的“分錢資訊”。
抖音:“分20億”;快手:“分21億”;百度:“分22億”;拼多多:“分28億”。
這意味著,我們耳熟能詳的網際網路巨頭們,將在2021年春節期間向普通使用者們發放近百億的紅包。一時間,彷彿不向使用者“豪擲千金”,它們都不好意思自稱是網際網路大廠。
紛繁的紅包大戰讓普通使用者看得眼花繚亂,小觸身邊不少人都表現出了“難以取捨”的態度:到底哪家玩法更簡單?哪家分得更多?
事特多,錢不多
紅包大戰開啟後,有網友彙總了各大平臺的“搶錢攻略”:
支付寶仍是老路數,集齊“五福”即可;抖音推出“集燈籠”活動,使用者需集齊5個家鄉燈籠;快手玩法為“擲骰子”“集福卡”“組隊PK”及“拆福袋”等;百度要求使用者集“好運卡”;拼多多則上線了“搖一搖領取紅包”功能。
總結起來,想要領到紅包,使用者不僅要實名認證、繫結銀行賬戶,還要在活動期間與App內好友互動甚至拉新。
一頓操作下來,能領到多少錢呢?我想大家從支付寶這些年分在每個人頭上的金額上就能窺見一二。
2016年春節期間,支付寶第一次推出“瓜分現金”活動,最終約79萬人集齊“五福”,每人分得271.66元。此後數年裡,雖然它每年春節都會放出不少現金獎勵,但大多參與者只能分得幾元錢。
推及整個網際網路,在流量越來越稀缺、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的今天,我們能在這些平臺上薅到的“羊毛”,是極其有限的。
誰佔了便宜?
幾十億的紅包看起來很誘人,但使用者為之付出的時間成本、金融成本以及人際關係成本,遠遠高過了平均幾塊錢的收益。
借用網友的話說便是——“領這點錢還不夠我電費。”
因此,一年一度紅包大戰的勝者,通常都是平臺本身,它們不僅能透過“分錢”的噱頭激發老使用者的活躍度,用“老帶新”的方式獲取更多新使用者,還可以促使使用者主動繫結銀行卡,攫取金融利益。
毫無疑問,各大網際網路平臺利用的是一些使用者“愛佔小便宜”的心態,將廣告營銷的任務轉交給了他們。
小觸想說,“撒錢”不是壞事,透過“撒錢”進行廣告營銷也無可厚非,但“撒錢”活動必須真誠,必須少點套路。
彼時拼多多互助領紅包活動因為太難而飽受市場爭議,給其自身口碑造成了負面影響。
如今,紅包大戰來襲,我想各大網際網路公司應當吸取教訓:想“寵粉”就不要模稜兩可、扭扭捏捏,畢竟“套路”雖得人心,卻也容易失人心。
(圖片拉力源於網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