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防疫、積極復工的背景之下,目前正是O2O到家業務“雄起”的關鍵節點。
有別於早期硬性封閉的階段,隨著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始把安全復工當成要務,大量社群、城市的大門逐漸“開啟”,人們關注的重點轉向了如何在安全“抗疫”的同時滿足民眾日常生活所需。
基於此,近年來熱度不再的O2O似乎又迎來了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候,它變換著生鮮電商、本地生活、社群團購、到家業務等各類“馬甲”,成為網際網路、零售、醫藥等領域關注的重點。
美團、餓了麼、盒馬鮮生、京東到家以及各類健康到家服務、生活服務到家等,這些O2O到家業務都在這段時間裡獲得了極大的關注與期待。
但在一眾O2O到家業務玩家當中,有一家號稱是LBS本地服務到家門類“老大”的平臺卻愈發消沉,它就是58到家。
有別於其他主流的O2O到家平臺,58到家一直以來主打的並不是“商品到家”或“使用者到店”,而是“服務到家(上門服務)”,這就讓以相對小眾身份搶奪到家門類“老大”名號的它在行業中顯得有些“奇葩”。
更“奇葩”的是,就是在這個網際網路巨頭們都看不上的O2O到家“服務”領域中,58到家多年以來並沒有成功地將自己的商業模式走通,巨大的盈利壓力、競爭壓力、使用者口碑壓力仍然時刻伴隨著它。
近日,好不容易撐到即將上市的58到家被傳出或將推遲赴美IPO的訊息,這再一次把這家風口而起、風口消散而“衰”的平臺推上了風口浪尖。
疫情持續期間,當58到家主營的“家政服務”到家業務需求遭遇重創,58到家未來長期的想象力又再一次迎來巨大質疑:
在58到家主力聚焦的家政和同城貨運這兩塊市場中,即便沒有這場疫情,58到家也未能有效改變家政到家服務市場被海量中小企業瓜分的局面,不論從整合市場體量還是從革新服務體驗上來說,58到家所取得的成績都有限;而在同城貨運業務市場,眾多的物流巨頭顯然又沒有把58到家放在眼裡。
再加上疫情對公司業務的長期影響,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人會認為58到家是在“裸泳”了。
從58到家最廣為人知的家政業務上來看,這一塊在過去很多年時間裡都被“關係”和“路邊店”所主導的領域,到底有沒有被網際網路整合升級的潛力?
有沒有潛力我們無法“開天眼”來判斷,但從頭部平臺58到家的表現上來看,這種潛力顯然有點令人失望。
從公司業績表現上來看,2014年7月成立至今已快6年,58到家仍然沒有實現盈利。
在能夠查詢到最新的2018年年度財報中,其年度虧損達到14.23億,同比幾乎翻了一番,相比於只有9.5億元人民幣的營收水平,這種鉅額虧損情況肯定是說不過去的。
繼承了58系企業“瘋狂推銷”特質的58到家在2018年花了11億多銷售費+5億多人工成本,帶來的是9億多的營收和14億多的淨虧損,這種業績表現值得細品。
顯然,近70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家政市場並沒有因為58到家的強勢切入而迎來網際網路的“強滲透”。而作為線上家政整合平臺,58到家同時也並沒有能夠建立起O2O流量(背靠58同城,流量紅利殆盡)、使用者(粘性低,風評差)、服務(標準化和網際網路科技賦能有限)、供應鏈、門店、倉儲物流之類的行業壁壘。
這也就意味著,即便以後家政到家市場能夠迎來新的網際網路平臺化“拐點”,頭部網際網路巨頭也能輕鬆切入,58到家在其中的角色十分尷尬。
更嚴重的是,即便如此,作為家政到家領域開拓者的58到家並未能獲得已有使用者的認可。
業務員流氓騷擾、客服“粗暴”服務、家政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維修師傅坐地起價、售後堪憂、投訴無門......這些年以來,關於58到家的使用者投訴和負面新聞已經多到隨便在各平臺一搜就能看到一大堆。
當然,我們可以理解58到家整合現有家政服務市場的難度,畢竟在這個市場當中,存在著大量根深蒂固的混亂,家政服務品質的“非標”問題也始終是平臺方防不勝防的痛點。
只是像58到家這樣領著020到家門類“老大”盛名卻在服務、售後等各維度口碑全面失守的境況讓人覺得十分“奇葩”:平臺方永遠不是一個蒐集潛在客戶資訊的資訊釋出平臺那麼簡單就可以說得過去的,特別是在家政到家服務領域中,服務標準化與人性化、售後專業度、定價規範、不侵擾使用者這些維度本應該是平臺方能夠有效改善的。
回看58到家這些年來所走過的發展歷程,它起於2014年開啟的O2O風口,卻始終遊離在頭部網際網路巨頭深耕的O2O酒店、餐飲、旅遊、蔬果等主流陣地之外,這是58到家對自身定位與實力考量的務實選擇,卻也愈發凸顯它仍然難以駕馭的“無奈”。
在O2O“到店”、商品“到家”成為主流的背景下,我們很難界定58到家到底是一家真巨頭,還是一家遊離在真正頭部O2O巨頭之外的燙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