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終歸是電影。這個春節《傳染病》、《流感》兩部老片火爆,幸運的是,那些恐怖的情節只停留於熒屏。
當然,這一切得來不易,大部分人的歲月靜好,除了感恩一線10萬醫護工作者,還要感謝網際網路隔離了病毒,卻沒有隔離生活。
因此,更多現充變成阿宅,雞魚肉蛋、蔬菜瓜果在網上信手拈來,小白吃貨變身美食大廚,一份《隔離期搶菜指南》登上各大熱搜,一時間,雲買菜風頭無兩。
據Quest Mobile統計,生鮮電商App的日活躍使用者,春節期間暴漲29.9%,春節後(截至2月9日)再增長23.3%。日均使用者數從年前的777萬暴漲至1244萬。盒馬等平臺的下單率明顯增長。
“雲買菜”爆發式增長,在消費總額只增8%,電商只增16%的大行情下,著實逆天。對比之前,更是反轉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
要知道,就在去年,生鮮電商還是一地雞毛。
瘋狂燒錢的“呆蘿蔔”一年多敗光18億元,資金鍊斷裂,不斷關店。“吉及鮮”也陷入困局,大規模裁撤員工、關閉倉儲,而曾在上海開“淨菜”先河的“我廚”再也沒能堅持下去。
同時,京東、美團、永輝等巨頭的佈局也從高歌猛進變成收縮關店。
到處是寒冬的蕭瑟。
結果,一個春節過去,畫風突變。“隔離在家,足不出戶”遠勝“黑客增長、病毒營銷”的千軍萬馬,把生鮮電商從海底拉上山頂,訂單漲3倍,客單價漲50%,業內人士迅速改變論調:“宅消費爆發,生鮮電商的春天就在眼前。”
但小郝子要說,這種脈衝式的“小陽春”還是要謹慎樂觀,別忘了4月底疫情基本結束,那之後,人性使然,少有人死心塌地做阿宅,電商的井噴需求回落,“盒區房”的幸福指數依然高企,超市賣場還是住宅的核心配套,真正的大戰才剛剛開始。
實話實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辯材須待N年期,人們生活在線上線下各種場景,特殊的春節只是搶佔使用者心智的開始,從沒有孤立的宅經濟、宅消費,只有實實在在的網際網路+生鮮、新零售。
這真的不是鹿死誰手的問題,而是看誰融合得更好的問題。線上線下一體、選品管理、供應鏈效率、規模經濟,硬橋硬馬滴功夫一樣都不能少。
就像著名投資人徐新說的:“消費者變了、渠道變了、競爭格局變了。”這時候還把線上、線下說得涇渭分明,二元對立,不是真的蠢,就是真的別有用心,只欠現實的毒打。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疫情就是一面鏡子,能照出一切的真實。
按統計,全國生鮮市場有上萬億元規模,而電商滲透率才3%,僅這個春節,以上述資料計算,滲透率就提升了1-1.2個百分點。
但要明白,非常時期,體驗更多,對比也更強烈。
同時,大家也激烈地討論哪裡的菜更好,哪裡的菜太差。比如,A平臺的凍帶魚不新鮮,清理魚肚都是一團血汙,顯然上凍前已經擱置很久;再比如B平臺發普通的雞蛋,賣的卻是草雞蛋的價格;還有C平臺送的土豆各個發芽,能吃的部分太少……真當買菜做飯的都是小白?
當然,非常時期,菜源有限、物流受阻,大家都儘可能理解,但也經不住連番的以次充好、貨不對版,吐槽多多,有幾家“慣犯”還被拉入“黑名單”。
此後,上海多家大媒體釋出“雲買菜”評比,客觀也“客氣”地描述了各個平臺的水平。
而開啟生鮮新零售的盒馬在各個榜單都名列前茅。
所幸,小郝子家去年底被盒馬小站覆蓋,變成“盒區房”,用盒馬App選菜,肉蛋奶不缺、蔬菜水果齊備,實在饞了,還有鱖魚、龍蝦、鮮鮑打牙祭。送貨時間精確到半個小時,上午10點下單,11:15就能拿到菜品,更重要的是品質一直線上。
因為派送量太大,封閉管理期間,小區還為盒馬專設了排隊通道,方便無接觸送取。
圖片來源於“拍者”
其實,這樣的小站去年才開始佈局,它定位於盒馬鮮生無法選址(4000-6000平方米的店面在大城市不易開設)的城區,有點前置倉兼小型門店的意味,覆蓋3-5公里內的社群,是集倉儲、分揀、配送於一體的便民服務站,低成本、高效率。
正是它把盒馬帶到了更多人口密集的社群,讓更多民宅變成了“盒區房”。
放眼全國,《南方都市報》實測調查,按照使用頻率、品種最全、新鮮度等8個緯度評選了9個大平臺,結果顯示,盒馬在多個緯度領先。大平臺強勢的品控、供應鏈,功底深厚,真不是小玩家能比的。
而這一切都已在消費者心中埋下了種子。
無論官宣幾百個前置倉多先進,供應鏈多牛逼,在疫情面前都被打回原形。就像《第四消費時代》說的:物質富足,選擇夠多,人們都在迴歸商品的品質本身。“快遞及時”絕不能抵消“品質低下”帶來的傷害。
一切都是生鮮低客單價、高損耗,高補貼,高物流成本等問題的疊加,電商玩家沒有精鋼鑽,還強攔瓷器活,即便因為疫情強行續命,也改變不了“體質”,躲不開命運的終結。
別忘了久經沙場的老炮們的總結:新冠肺炎這樣的“黑天鵝”事件,改變不了大勢,只會加速洗牌。幾個月後,迴歸常態,馬太效應凸顯,好者更好,壞者更壞,頭部格局會加速確定。
沒有虛妄,只有現實的殘酷再看線下。的確,這個時代,所有的好東西都值得重做一遍。但千萬別像神曲裡唱的“無中生有、暗度陳倉、憑空想象、憑空捏造”,有品質的增長才是真的增長。
比如永輝等老牌求新求變的願望很豐滿,但因為“基因”問題,轉型困難,現實就特骨感。
A:訂單上要紅富士,是山東的,還是陝西的?沒寫啊。
B:咱這裡都有,沒寫就隨便拿吧。
但要知道,兩者根本是不同的SKU(庫存保有單位),即便同樣果徑大小,也因為產地不同,是否有機,一斤會差幾塊錢,電商送菜打一個價碼,拿錯了,要麼店家吃虧,要麼買家吃虧。
以此類推,很多傳統商超經營數十年,有穩定的上游供應商、成熟的運營經驗,在供應鏈、選品上有絕對優勢。可是,它們缺乏思路和人才,只能割裂地做線上、線下兩部分,而線上的合作者又不夠了解生鮮,沒法事無鉅細。
認知鴻溝、技術鴻溝,嚴重削減了商超在選品、品控上的優勢,讓線上使用者體驗打折很多,“憑空想象、憑空捏造”的網際網路美好終究是鏡花水月。
而有些網際網路巨頭介入線下菜場,只是主業外的“玩票”。它們沒能力在江湖水深、投入巨大的生鮮戰場火力全開,所謂的“創新業務”,更是可以斷臂求生的犧牲品。想“無中生有、暗度陳倉”又談何容易?
在“不增長就退場”的生鮮市場,只有阿里孵化的盒馬真是異軍突起。
它雖然是後來者,但從頂層設計開始,就是線上線下融合,一體化運營,因為肩負新零售戰略落地,也不乏阿里的資源傾斜。
在上海祕密實驗2年後,盒馬模式跑通,才開始向全國一二線城市複製,之後又補課、填坑,雖然也經歷了波折,但在品類改造、訂單處理、管理細化、大農場大品牌供應等方面一路優化,把選品、品控、供應鏈打磨得更接地氣、得要領。
所以“盒區房”的概念能深入人心,並且隨著盒馬菜場、盒馬F2(便利店)、盒馬小站的下沉,進入更多家庭。
由此,在新零售法則下,線上線下密佈觸點,讓使用者實時感受性滿足,搶佔使用者時間、注意力,達成零售的兩大要義:心智的顯著性,購買的便利性。
最終,盒馬拿下生鮮新零售三個賽點:佔領心智、掌握品類、控制供應鏈。進而優化成本結構、管理效率,做大規模,吃透規模經濟,對應生鮮的高頻需求,將綜合效益最大化。
其他玩家沒有這種模式的先進性,一心想靠疫情扶持走向春天,只能是“先射箭、再畫靶”的假激動、真虛妄。
是的,生活不會停止,更不會被打敗。一個漫長的冬天後,春天即將到來,生鮮玩家誰是王者,誰是青銅,幾個月後就見分曉。
那些沉迷於“我很強大,我能反殺”錯覺的人,只會死得更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