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F. Digital Mapping(數字地圖)

數字地圖為使用者提供了物理世界的虛擬地圖,主要服務兩類客戶:消費者,他們使用地圖產品進行導航;企業,他們使用底層的地相簿和設計工具來製作個性化地圖。隨著智慧裝置的普及,數字地圖已成為重要資源。

這兩種服務的核心是數字地圖資料庫。地圖資料可以通過幾種方式收集,包括從衛星和街道收集影象、追蹤GPS軌跡、以及收集公開的地圖資料。建立數字地圖資料庫成本高、耗時長,需要在地圖技術和資料收集方面進行大量投資。Google是領先的數字地圖資料提供商,其他較小的參與者包括HERE和TomTom,以及像OpenStreetMap(OSM)這樣的開源提供商。Waze是Google於2013年6月收購的另一家地圖企業,該公司依靠駕駛員生成的實時地圖和眾包更新來開發導航地圖。

面向消費者(C端)的地圖服務提供商向用戶授權使用地圖資料庫和基於地圖資料的圖層搜尋以及交通資料。消費級地圖應用的主要提供商是Google Maps和Google旗下的Waze,其次是Apple Maps和MapQuest。Apple和Google將其地圖產品分別設定為Android和iOS系統的預設地圖服務,這也使它們能夠維持和擴大自身的市場力量。

這些to C的地圖服務通常不向使用者收費,而是透過銷售基於位置的廣告,或透過企業合同以及他業務線來賺錢。儘管面向消費者的數字地圖行業的價值資料尚未公開,但分析師估計,Google Maps去年為Google帶來約29.5億美元的收入,而這款產品的獨立價值高達600億美元。

面向企業(B端)的提供商提供地圖設計工具和地圖資料庫以開發定製地圖。to B地圖軟體的主要供應商有Google、HERE、Mapbox和TomTom,其次是Apple Maps、Bing、ESRI、Comtech和Telenav。其中一些供應商專業化程度更高,例如HERE和TomTom主要為汽車客戶提供服務,而ESRI則提供供政府和空間分析師使用的桌面GIS軟體。

市場參與者列舉了一些有利於現有數字地圖巨頭並阻礙市場進入的因素。

首先是擁有支配地位的企業可以在不考慮盈利能力的前提下投入巨資建立地圖資料庫和進行技術研發。例如在被Google收購之前,Waze高管觀察到Google Maps擁有無限資金,並免費向用戶贈送Google Maps產品,從而“擾亂市場”。想要進入這個市場但缺乏資金儲備的初創企業處於劣勢,並會在開發產品時蒙受損失。

另一個因素是,現有企業經整合後可以從互補的業務線中收集相關的地圖和位置資料,並將這些資料反饋給地圖業務。一位市場參與者指出,Google“從搜尋引擎和Android系統中收集了無可比擬的資料並將其用於數字地圖業務。”

另一位市場參與者表示,Google在搜尋和廣告方面的支配地位激勵企業密切監測和保持他們在Google生態系統中資訊的準確性,從而令Google可以免費享有大量資料並用以改善和保持其資料質量,從而提高Google Maps的品質。無法在網路搜尋和智慧手機市場同時具備相應實力的公司將在競爭中處於不利位置。

第三個因素是渠道優勢,即具有地圖業務線的現有企業可以向用戶提供自家地圖產品,犧牲第三方。Android和iOS加起來佔美國智慧手機作業系統99%的市場份額。Google在Android裝置上預設安裝Google Maps,而Apple同樣在iOS裝置上預設安裝Apple Maps。

市場參與者解釋說,Google Maps在Android裝置的預設安裝地位在技術上對第三方地圖服務提供商不利。因為如果開發者在開發一款應用時選擇使用第三方地圖服務,那麼使用者下載時需要同時下載程式功能和地圖功能模組,導致安裝包過大。相比之下,選擇使用Google Maps進行應用開發將明顯減少檔案大小,因為Google Maps已經預先安裝在使用者裝置上。

最後,現有企業受益於先前缺乏對收集位置資料的限制規定,這是如今的初創企業所缺乏的優勢。因為如今的資料限制規則也限制了數字地圖技術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規則都是在谷歌街景引發公眾憤怒之後才產生的。而當這些資料限制規則實施時,Google已經完成了對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地圖繪製。

除了Apple擁有獨立的地圖資料庫之外並無新進入者。與此同時,to C和to B地圖服務的主要提供商名單自2013年以來就基本保持不變。

G. Cloud Computing(雲計算)

雲計算是指能夠透過網際網路按需提供遠端軟體程式和儲存的服務。在雲計算出現之前,資料往往儲存在本地計算機硬碟、本地伺服器機房或遠端資料中心,企業自己負責管理所有的IT服務。

今天,企業可以線上租用一個共享的可配置計算資源池,包括網路、伺服器、儲存、應用程式和服務。由於按需調整租用規模帶來的便利性和成本節約,雲計算如今已成長為科技公司最大和最賺錢的業務之一。雲計算的出現既促進了Netflix、Airbnb、Lyft、Slack和Weather Channel等大企業的業務發展,也促進了諸多小微初創企業的發展。

雲計算在數字經濟的諸多領域扮演重要角色,它是電商、社交媒體和網路、數字廣告、語音助手和數字地圖技術的基礎設施,因為這些技術受益於儲存和算力的提升。在未來,智慧家居、自動駕駛汽車和AI應用將幾乎遍及從農業到醫療保健等各個領域,所以瞭解雲計算市場的動態變得至關重要。

這些突破性的技術之所以能發揮作用,是因為它們能夠實時訪問和分析大量資料,因此希望在這些領域進行創新的公司將難以完全依賴傳統的IT技術,很可能轉向公有云提供商。Morgan Reed代表應用程式協會(ACT)提供的證詞中說明了“持續的雲訪問對於建立具備快速適應能力並能與大型軟體即服務(SaaS)公司匹敵的定製化軟體解決方案的重要性。”

雲計算服務模式因供應商而異,新的模式也正在不斷髮展中。小組委員會的調查重點是由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定義的最廣為參考的三種模式。

在SaaS模式中,使用者透過客戶端或瀏覽器訪問應用程式。常見的例子包括Google Docs、Slack和Mailchimp。在平臺即服務(PaaS)模式中,使用者(通常是雲應用開發人員)透過訪問雲服務提供商提供的程式語言、庫、服務和工具來構建新的應用程式。常見的PaaS工具包括AWS Elastic Beanstalk、Google App Engine和Salesforce的Heroku。

在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模式中,使用者(通常是工程師)可以部署和執行軟體,其中可以包括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而云服務提供商提供基本的計算資源,包括執行處理、儲存和網路應用。常見的IaaS工具包括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EC2)、Google Compute Engine和Microsoft Azure。

SaaS,PaaS和IaaS可以通過幾種不同的模式進行部署。小組委員會主要關注公有云市場,在該市場中雲提供基礎設施供公眾開放使用。

為了審查市場動態,小組委員會檢查了兩類雲服務提供商。首先是基礎設施提供商。Amazon Web Services(AWS),Microsoft Azure和Google Cloud Platform(GCP)是(美國)國內最常見的基礎設施提供商。

他們透過客戶端或入口網站向客戶提供IaaS,PaaS和SaaS產品,但各方大規模提供IaaS的能力截然不同。本報告稱它們為基礎設施提供商。基礎設施提供商還經營線上市場,供第三方軟體供應商售賣能與其基礎設施服務整合的雲產品。

第二類是第三方軟體供應商,有時也稱為獨立軟體供應商(ISV)。Salesforce,MariaDB和Apache Foundation等公司提供作業系統,資料庫,安全服務和應用程式。

ISV可以透過售賣軟體或提供託管服務的形式交付相關服務。其中軟體既可以在基礎設施提供商的市場上售賣,也可以透過第三方供應商官網售賣。作為託管服務出售時,客戶根據所使用的服務數量支付訂閱費,第三方軟體供應商負責管理所有底層基礎設施。

在這種情況下,軟體已經成為一種“以服務形式銷售”(as-a-service)的雲產品。底層基礎設施可以由第三方軟體供應商擁有和管理,或者第三方軟體供應商可能與基礎設施提供商簽訂合同,在某些情況下,軟體供應商組合使用自有和租用的伺服器。例如Salesforce的Heroku就是使用AWS IaaS構建的PaaS產品。當購買Heroku服務時,Salesforce使用AWS的成本已包含在產品價格中。

2018年,包括IaaS、PaaS、SaaS和管理服務在內的公有云服務市場規模約1824億美元,佔全球3.7萬億美元IT基礎設施支出總額比例不足1%。儘管只佔IT支出的很小一部分,研究機構Gartner預計到2022年,雲服務行業的市場規模將以接近整體IT服務增長率三倍的速度增長,達到3310億美元。AWS是雲計算市場領導者,在2018年佔據了美國雲計算支出的大約24%。

Amazon作為雲平臺龍頭,在雲計算市場佔據支配地位。根據Gartner的資料,全球IaaS市場從2017年的247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324億美元,同比增速為31.3%。如下圖所示,AWS無疑是雲計算基礎設施市場的領導者,其市場份額是Microsoft的三倍。阿里巴巴、Google和Microsoft的增長速度是Amazon的兩倍。Gartner預計,IaaS全球公有云服務收入的增長速度將超過任何其他板塊,2022年將達到766億美元。

行業報告顯示,(美國)國內雲計算市場正邁向AWS, Microsoft Azure和Google Cloud Platform三足鼎立格局。

雲計算市場領導者受益於先發優勢、網路效應和高轉換成本,得已鎖定客戶。AWS開創了雲計算的先河,於2006年3月正式推出了簡單儲存服務(S3)和彈性計算雲(EC2)這兩個基礎的IaaS產品。

Microsoft在2008年10月釋出了Azure以及核心服務Azure Services Platform。Google的第一個公有云PaaS服務App Engine於2008年釋出。Google’s Compute Engine作為是AWS彈性計算雲和Microsoft Azure虛擬機器的競爭對手,於2012年6月透過預覽版上線。

2010年Google的一份戰略檔案預測,雲計算市場集中度將提升。一份名為《Where Industry is Headed in 5 Years》的內部檔案指出,5年內市場集中度將出現一定程度的提升,雲服務提供商主要將由Google、Amazon、Microsoft以及Cisco和VMWare所構成。根據這份檔案,每家公司都將提供基於雲的應用程式和其他工具。

隨後,在2018年的一份戰略檔案中,Google強調了先發優勢在該領域的重要性,檔案寫道:“AWS和Azure有更多的時間來獲得客戶,客戶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客戶通常選擇單一供應商作為其主要雲服務提供商。”

如下圖所示,IaaS的價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根據RBC Capital Markets 2018年的一份報告,這三家美國主要提供商的服務定價低於30美元/GB RAM。市場參與者將這種趨勢解釋為雲服務提供商具備規模經濟效應以及更關注從PaaS和SaaS產品中增加收入,而非更關注從IaaS產品獲得收入。

IaaS供應商從規模經濟中獲益,這其中既包括資料中心的規模,也包括在全球運營多資料中心的能力。為了進入市場並達到與現有企業競爭所需的規模經濟,基礎設施提供商必須投入大量資金,並能夠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價格來吸引客戶。

“雲”是一種可連線到廣泛的資料中心網路的電纜系統——這些資料中心都部署在地下、水下或大型工業建築中。在全球數十個地區建立資料中心的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市場參與者形容這項投資“比建設一個蜂窩網路還要大”,而且只有“國家和大公司”才能完成。

合規性認證(compliance certifications)和聲譽是成為領先基礎設施提供商的兩個額外壁壘。持有美國聯邦資料的任何服務都需要得到聯邦風險和授權管理計劃(FedRAMP)授權。FedRAMP的授權過程可能消耗大量資源和時間,因為供應商必須完成技術和安全的審查和審計流程。

當客戶選擇使用雲計算時,他們必須確信他們的資料是安全的,並且可以快速訪問。領先的雲基礎設施提供商都是主要的科技公司,它們在提供雲託管服務之前已具備處理大量資料並執行大型技術操作的經驗。市場參與者告訴小組委員會,試圖進入IaaS市場與這些大公司競爭的小公司必須說服它們的大客戶相信它們可以提供符合行業規範的可靠服務。

市場參與者和行業報告強調,IaaS產品已經實現商品化。為了提高競爭力,基礎設施提供商必須提供一系列PaaS和SaaS服務以吸引使用者和開發人員使用他們的平臺。

第一方PaaS和SaaS產品在基礎設施提供商的終端內提供。截至目前,AWS、Azure和GCP總共可以提供超過100種第一方雲產品。

每個雲基礎設施提供商採用各自的方法來構建平臺,但都採用了包括收購、自研軟體開發以及使用開源軟體等方式。Google和Azure還仰賴於各自現有的產品——Microsoft利用其Office 360套件,Google利用其API集合。

假設新進入者能夠克服這一進入壁壘,那它接下來還必須投入大量資源來克服市場內的網路效應。基礎設施提供商從網路效應中獲益——平臺上的客戶越多,第三方構建的服務越多,與該平臺整合度越高,從而吸引更多客戶。

Amazon、Microsoft和Google均可以提供數百種第三方產品,Amazon更是列出了9250種產品。在與小組委員會的訪談中,第三方軟體供應商表示,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將自己的產品集與現有公司進行整合——尤其是AWS。

雲基礎設施提供商還需要確保其平臺的技術專業知識可供客戶使用。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雲基礎設施提供商啟動了合作伙伴網路,其中包括接受過培訓以幫助企業客戶遷移到公有云的諮詢公司,如AWS Partner Network(APN)、Consulting Partners和Microsoft Solution Providers。雲基礎設施提供商還提供培訓和考試,以證明員工精通其技術用途。此外,它們還制定了支援第三方軟體供應商與雲基礎設施整合的專案計劃。

接受小組委員會採訪的許多市場參與者都認為,由於客戶有被供應商鎖定的可能性,所以超越市場上的現有公司將頗具挑戰性。小組委員會的其他證據支援了這一擔憂。小組委員會已經確定了雲基礎設施提供商最初鎖定客戶時使用的幾種常用技巧,包括合同條款、免費產品和出站費(egress fees)。

首先是長期合同。一些第三方在對委員會的答覆中解釋道,它們與雲基礎設施供應商簽訂的合同期限為3至5年。

另一種常見的技巧是使用免費產品。每個雲平臺都提供從全部免費到試用免費的產品和服務。市場參與者表示主流公司提供的免費產品之間差異很小。當客戶的免費試用到期時,將面臨是轉向其他提供商還是開始付費的問題。由於切換的過程中需要投入時間和資源來適應新的服務提供商,以及很可能需要向先前的供應商支付出站費,因此客戶可能不會在免費試用結束後進行平臺切換。

一旦客戶準備從一個雲計算平臺遷移到另一個平臺,就會面臨高昂的轉換成本,包括資料遷移的費用以及相關的技術和人工成本。當一家公司將資料從硬碟或私人伺服器遷移到雲端時,雲計算平臺通常會收取少量入場費或完全免費;然而當一家公司希望將資料從現有平臺移動到另一個雲計算平臺時,將被收取一筆出站費。出站費根據公司和地區而略有不同。

市場參與者解釋說,出站費往往不透明,有時甚至在資料尚未完成遷出之前就被收取費用。其中一位市場參與者表示,這些費用形成了阻礙切換雲基礎設施供應商的重要財務壁壘。

此外,當客戶決定將其任何業務轉移到其他雲基礎設施提供商時,通常還須克服技術難題。一些市場參與者談到了尋找同時掌握多種雲基礎設施底層技術的開發人員時所面臨的挑戰,這為遷移行為帶來了很大挑戰,不管是從一個平臺遷移到另一平臺,還是同時使用兩個平臺。

正如一位第三方所描述的,企業需要去校準一套複雜的技術框架、相關設定以及定製化的介面來適應雲基礎設施提供商可能存在的個性化運營方式。例如,在2020年Snap公司的一份公告中寫道:

“我們絕大多數運算都在Google Cloud和AWS上執行。目前將Google Cloud或AWS提供的雲服務遷移到任何其他平臺都將很難實現,並將花費我們大量時間和金錢。”

當被問及關於“鎖定”(lock-in)的話題時,許多市場參與者表示,鑑於當前雲基礎設施市場集中度提升的趨勢,有必要對降低轉換成本、實現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審查。

許多第三方軟體供應商與雲基礎設施提供商的一方產品形成競爭。市場參與者解釋說,這些競品通常是客戶看到的第一個產品,因為它們在現有的雲服務客戶端中以一種便於使用者新增使用的形式顯示,客戶只需進行很少的技術設定就可實現無縫對接。

因此,當第三方產品沒有與第一方產品同時進行展示時,客戶很難進行功能和價格篩選。儘管第三方供應商可以透過自己的網站直接向消費者進行銷售,但更多小商家還是需要依賴具有支配地位的雲基礎設施供應商所搭建的市場來觸達客戶。第三方不僅需要向平臺付費,這其中面臨的競爭問題也與小組委員會在此報告中審查的其他市場類似。

市場參與者擔心,雲基礎設施提供商可能會優先展示自家產品,或者以極低的折扣提供這些產品,從而令第三方軟體供應商難以與之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處於龍頭地位的基礎設施提供商可以訪問其市場上的重要資料,因此能夠深入洞察在其平臺上執行的任何託管服務的使用指標。市場參與者告訴小組委員會,他們擔心基礎設施提供商會利用這些資料來決定是對第三方產品進行收購還是抄襲複製。

05Voice Assistant(語音助手)

語音助手作為一個入口,可以透過識別人的聲音實現人機互動。今天,使用者可以要求他們的電子裝置播放早間新聞或開電話會議。

語音助手既可以成為網際網路入口,也可以用來連線其他如燈光照明、溫控、監控攝像,甚至廚房電器等智慧硬體。雖然語音助手最初僅作為手機應用程式被開發出來,但它們如今已經被整合到諸多其他裝置中,包括汽車和家居。

市面上有兩種型別的語音助手:通用型和專用型。通用語音助手,如Siri、Alexa和Google Assistant可以響應查詢功能並與一系列應用程式互動。專業語音助手則專注於特定垂直領域,如醫療保健或銀行業,這些領域的詞彙範圍有限,響應也更為具體。

雖然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有多種型別的語音助手,但小組委員會主要關注語音助手平臺和第三方硬體製造商,包括智慧音箱製造商和物聯網(IoT)裝置製造商。這兩類商業模式各不相同。語音助手平臺可以利用其商業生態系統來增加平臺收入,比如利用語音助手來促進電子商務、搜尋或娛樂等業務線。

它還可以透過推薦特定應用程式作為語音命令響應程式來向語音應用開發者收費。隨著語音助手的廣泛使用,語音助手平臺上的商店——如Alexa Skills Store——可以提供優質內容,並收取支付分成。第三方硬體製造商則透過銷售硬體和定期收取家庭監控服務費來獲得收入。

Apple和Google在智慧手機市場處於領先地位,Amazon和Google在智慧音箱市場處於領先地位。

據一家諮詢公司稱,在2019年共11億臺虛擬助手出貨量中,Apple’s Siri(35%)在全球市場佔有率最高,其次是Google Assistant(9%)和Amazon Alexa(4%)。儘管Microsoft Cortana(22%)藉助搭載Windows系統的PC從而在全球出貨量中佔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但Cortana通常不被視為語音助手平臺。

(凸顯微軟的窘境,以至於反壟斷委員會都不認為其較高的市場份額能帶來壟斷,著實令人尷尬)

市場參與者強調,智慧音箱是智慧家居的重要樞紐或閘道器,並推動了語音助手的廣泛使用。據估計,智慧音箱目前在美國家庭中的普及率為35%,預計到2025年這一比率將上升到75%。截至2019年1月,Amazon以61.1%的市佔率在美國擁有著顯著的領先地位,其次是Google(23.8%)、Apple(2.7%)和Sonos(2.2%)。

語音助手平臺可以透過新增物聯網裝置和語音應用來擴充套件其生態系統。物聯網裝置和語音應用可以是平臺自研或在平臺授權搭載語音助手服務的前提下由第三方裝置製造商開發。

以Amazon的Alexa生態系統可相容的物聯網裝置和語音應用程式數量計算,其在目前三家主要生態系統中排名第一。2017年,語音助手首次從智慧音箱轉向其他產品類別。語音助手相容裝置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包括廚房電器、安全攝像頭,甚至垃圾桶等。

市場參與者表示,想要與通用語音助手平臺競爭存在若干壁壘,包括克服具有先發優勢的網路效應。這需要在硬體、軟體和基礎設施方面投入大量資本,以及以折扣價銷售搭載語音助手的裝置的能力。

與許多平臺企業一樣,語音助手市場也得益於網路效應。一個平臺上的使用者越多,第三方裝置和應用程式就越多,從而吸引更多的使用者進入該平臺。

語音助手平臺的網路效應透過機器學習和AI加以放大。NLP和AI技術的進步有望提高語音助手的質量和廣泛使用。當有更多的使用者提供訓練AI所需的語音樣本時,語音助手的技術發展速度將更快。Maurice Stucke教授和Ariel Ezrachi教授在向小組委員會作證時將其描述為“邊做邊學”( Learning-by-Doing)。他們指出:

“Learning-by-Doing網路效應並不僅侷限於線上搜尋市場,而是會出現在相關演算法可以根據經驗而持續進化和適應的任何環境中,例如語音識別或基於機器學習的其他例子。

使用者生成資料的規模可以說是AI最重要的資產。現有企業可以訪問大量的資料集,這些資料集與機器學習和AI相結合,使企業能夠從智慧家居的範圍經濟(economies of scope)中獲益。”

語音助手平臺的競爭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一家公司必須進行大量投資來設計和訓練語音助手,與此同時還要擁有硬體和雲計算等物理基礎設施。此外,現有企業還收購了多家專門從事語音識別和NLP技術的公司,例如,Apple和Amazon都收購了若干公司來開發它們核心的語音識別技術。

不僅如此,每一家現有企業都在不斷地投資於AI初創企業,以改善它們的語音助手生態系統。

如今語音助手軟體是構建在雲上的。以Amazon Alexa和Google Assistant為例,這些語音助手平臺還分別擁有自己的底層雲基礎設施AWS和GCP。市場參與者注意到,語音助手生態系統的進步已經開始依賴於邊緣計算技術,這種技術讓算力和資料儲存更接近於終端,且現有的雲計算龍頭具有先發優勢。

市場參與者還對現有公司提供語音硬體——特別是智慧音箱——表示擔憂,因為這些公司既可以收集大量個人使用者資料,也可用以強化其他業務線。在小組委員會的現場聽證會上,Sonos執行長Patrick Spence解釋說:

“Google和Amazon向市場傾瀉了大量價格補貼產品。他們並沒有掩蓋產品本身就是虧錢的事實,而是經常以大幅折扣的方式售賣產品,甚至免費。我們很難預測語音助手對搜尋和電商市場的影響,但智慧音箱有可能顯著改變消費者與網際網路的互動方式。

我們相信,Google和Amazon是出於這個原因才願意放棄智慧音箱的利潤,此外,他們還能夠出售這些產品收集到的寶貴家居資料。如果語音購物和語音搜尋真的成為‘the next big thing’,那麼它們的戰略就會成功,從而擁有整個市場。這兩家公司目前控制著美國智慧音箱市場約85%的份額……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硬體業務本身有利可圖。”

雖然語音助手市場在不斷擴張,但使用者卻可能很難在不同平臺之間進行切換。

由於語音助手平臺並不總是互通的,使用者購買多個新裝置會增加成本。此外,語音助手技術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更瞭解使用者的偏好。

這些偏好的範圍從賬單資訊,到預設音樂服務,再到更高階的學習過程,如對語音命令和購物歷史的學習。語音助手對使用者理解的不斷提升,可能會增加使用者的轉換成本。

正如一位市場參與者在提交給小組委員會的檔案中指出的那樣,“使用者可能會更加依賴特定的語音助手,而不太可能使用尚未抓住使用者偏好的語音助手。”

大多數語音助手的設計——特別是在無屏裝置上——放大了語音助手平臺將其服務作為預設服務或作為有限的響應選項的能力。這種現狀使得主流的語音助手更容易青睞各自的第一方服務。

語音助手平臺很有可能濫用資料損害競爭對手或消費者權益。與雲和作業系統等其他平臺類似,語音助手平臺也會收集並存儲使用者互動資料。在調查過程中,很多公司都擔心語音助手平臺會利用這一優勢從表現出色的第三方語音應用程式或智慧家電中收集商業機密。因為平臺可以利用這些資料來了解競爭威脅或將競爭對手的功能整合到自己公司的產品中。

隱私和資料專家也評論說,智慧家居生態系統可以收集到一些最敏感的使用者資料。語音助手平臺不僅記錄語音互動歷史,還接收有關使用者使用習慣的資訊,例如:燈是亮著還是關著,或者如果客戶透過Alexa使用第三方日曆,Alexa可能會收集到有關客戶日曆上的事件資訊。

這引發了客戶是否預先同意進行資料採集的嚴重關注。語音助手不僅收集使用者的主要資訊,還收集環境中其他人的資訊,包括兒童。

最後,語音助手生態系統的領導者還為第三方制定規則。如果想要製造支援語音助手的裝置,市場參與者酒必須遵守平臺政策。正如Sonos的Spence先生在小組委員會作證時指出的:

“這些公司釋出了各種各樣的強制要求,包括從早期和技術上詳細訪問我們的產品路線圖,到訪問包括銷售預測在內的獨家業務資料,再到要求放棄基本的合同權利。”

雖然語音助手市場仍在發展中,但市場集中的跡象已初現端倪。

06Web Browsers(瀏覽器)

每個瀏覽器背後都有一個瀏覽器核心,也稱為佈局引擎或渲染引擎。瀏覽器核心是瀏覽器的核心元件,它可以將web伺服器上的內容轉換為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的圖形表示。瀏覽器的非引擎元件通常包括選單、工具欄和其他面向使用者的功能,這些功能位於引擎的頂部。

瀏覽器提供商通常透過收取搜尋使用費的方式將使用者訪問行為貨幣化。例如,每當有人在Firefox瀏覽器的搜尋欄中輸入一個搜尋查詢,Google記錄了這個行為,Mozilla公司就會收到一筆使用費。此外,瀏覽器也透過廣告獲得收入。

瀏覽器市場高度集中,Google的Chrome和Apple的Safari瀏覽器合計共掌控了瀏覽器市場80%的份額。截至2020年8月,Chrome在美國PC瀏覽器市場中居領先地位,市場佔有率為58.6%,其次是Safari(15.8%)、Edge(8.76%)、Firefox(7.6%)和Internet Explorer(5.36%)。

在移動端,Safari(55.5%)和Chrome(37.4%)相較其他競爭對手如Samsung Internet(5.01%)、Firefox(0.77%)和Opera(0.44%),領先優勢非常顯著。此外,瀏覽器引擎市場集中於Gecko、WebKit和Blink三者,它們分別是Firefox、Apple Safari和Google Chrome所使用的瀏覽器引擎。

Google在瀏覽器市場的掌控遠不止Chrome這一款產品。Google將用於開發Chrome瀏覽器的程式碼開源,稱為Chromium專案。Microsoft Edge、Amazon的Silk以及Opera等均為基於Chromium的瀏覽器。同樣,Apple也透過強制iPhone上的所有瀏覽器應用程式使用Apple的WebKit引擎來擴充套件其市場力量。

瀏覽器競爭也催生了瀏覽器擴充套件外掛子市場的形成。瀏覽器擴充套件外掛為瀏覽器增添了附加功能,包括使用者介面修改和廣告阻攔等。當前比較流行的附加元件包括廣告攔截器、LastPass和Grammarly。

這個市場的充分競爭對於推動線上創新十分重要。在提交小組委員會的一份檔案中,一位市場參與者解釋說:

“相互競爭的瀏覽器引擎在幾個方面相互推動效能的創新,包括更快的渲染、更高的可靠性和許多其他技術改進;這種競爭在本質上不同於瀏覽器產品本身的競爭,而且範圍更大。”

瀏覽器的多樣性對於確保一個開放的網際網路也很重要。此外,隨著開發人員致力於推進瀏覽器引擎技術進步,他們創造出可以改善整個網際網路生態系統的技術。

例如,Rust是Mozilla工程師在為瀏覽器引擎編寫伺服佈局技術時開發的一種程式語言,現在已被包括遊戲、作業系統和其他新的軟體應用程式開發。人們普遍擔心,沒有激烈的競爭,類似的創新將受到影響,阻礙新的瀏覽器引擎技術的發展。

不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瀏覽器都透過預設設定來保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造成進入壁壘。雖然使用者在PC端更改瀏覽器預設設定更加容易,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預設設定還是會影響使用者黏性,例如當軟體更新覆蓋使用者偏好設定時,使用者需要重新經過複雜的步驟來恢復其原先選擇的瀏覽器。此外,在某些情況下使用者無法刪除系統預裝的瀏覽器。

例如,在Apple iOS裝置和Facebook的Oculus上,使用者無法刪除系統預裝的瀏覽器。一些主流的移動應用程式會預先將網頁連結設定為指向系統預定的瀏覽器,例如Apple Mail App(Safari)和搜尋小工具(Chrome)。

07Digital Advertising(數字廣告)

數字廣告有兩種主要形式:搜尋廣告和展示廣告。搜尋廣告是指PC或移動搜尋引擎上的數字廣告,如在Google.com主頁上與搜尋結果一起顯示的廣告。搜尋廣告的銷售通常是透過廣告商之間的實時競價(RTB)拍賣來完成,廣告商在拍賣中設定他們願意為查詢特定關鍵詞支付的價格。

顯示廣告是指將數字廣告內容釋出在網站和移動應用程式的廣告位,這些位置被稱為“庫存”。與搜尋廣告一樣,顯示廣告通常也透過實時競價進行售賣。

有兩個相互獨立的“廣告技術”(ad-tech)市場,分別是第一方市場和第三方市場。第一方平臺是指Facebook、Twitter和Snap等直接向廣告商出售自己平臺上廣告位的公司。Google也會利用第一方廣告技術在自己的產品系中銷售展示廣告,其中最著名的是YouTube。

第三方展示廣告技術平臺由中間商運營,方便第三方廣告商(如當地乾洗店或財富500強公司)與第三方出版商(如《華盛頓郵報》或部落格)之間的交易。第三方廣告技術提供商包括Google、Flashtalking、Sizmek(Amazon所有)和Trade Desk等。

展示廣告的軟體是程式化執行的,這意味著數字廣告的買賣是自動完成的。市場參與者解釋說,這種自動化方法提供了更多的流動性、更好的投資回報指標(ROI)、更精確的廣告定位以及更低的交易成本。

然而,該過程的一個主要缺點是缺乏透明度。具體而言,Google不會向處於交易另一端的出版商披露它們廣告位的最終售價以及Google保留的分成比例。正如另一位市場參與者告訴小組委員會的那樣,Google本可以讓這一過程“更加透明”,但考慮到維持保密所能獲得的經濟利益,Google沒有動力去改變現狀。

廣告交易平臺是指“將希望購買廣告資源的廣告商與銷售廣告資源的釋出商聯絡在一起的廣告投放系統”。在此體系中,廣告交易主要透過(1)公開的實時競價拍賣,(2)封閉的實時競價拍賣,或(3)程式化的直接交易進行。

賣方軟體包括髮布者和廣告服務商。釋出者廣告伺服器(publisher ad server)的主要功能是填充發布者網站上的廣告位,廣告位則是針對特定瀏覽者的興趣進行個性化設定的。賣方軟體還包括廣告網路,它從許多不同的釋出者收集廣告庫存,並根據使用者特徵(如年齡或位置)進行庫存分類。廣告網路透過廣告交易平臺所或需求方平臺(DSP)銷售庫存。

買方軟體包括廣告客戶廣告伺服器(advertiser ad server),以及儲存、維護和交付數字廣告到可用庫存的軟體。廣告伺服器透過程式化過程即時決定哪些廣告要展示在哪些網站上向哪些使用者展示,然後在該網站上顯示廣告。

廣告技術套件還包括分析工具,允許廣告商和出版商衡量廣告活動的效率,包括消費者與廣告的互動。同樣,資料管理平臺(DMP)收集和儲存來自不同來源的消費者資料,並處理資料進行分析。廣告商和釋出者使用資料管理平臺來跟蹤、劃分和定位網站的消費受眾。

在過去的十年裡,數字廣告市場享受著兩位數的年化增長率。然而,自從程式化交易出現後,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2017年,Business Insider報告稱,Google和Facebook佔當年美國數字廣告收入增長部分99%的份額。如今,廣告商和出版商在決定如何買賣線上廣告位時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

市場參與人士表示,這種集中現象的部分原因可能是高進入門檻。Google和Facebook在市場上佔據了重要的領先地位,因為他們在網上收集了大量的使用者行為資料,這些資料可以用於廣告定位。此外,Google和Facebook並沒有提供對這些資料的公開訪問許可權。廣告商獲得這些資訊的唯一途徑是與Google和Facebook進行廣告技術合作。

Amazon的廣告業務正開始在美國數字廣告收入的增長中佔據一定份額。Amazon之所以能夠進入這個市場,是因為它擁有自己的使用者資料寶藏,即與零售搜尋和購買行為相關的具有競爭力的重要第一方資料。

此外,Amazon在美國家庭中高達50%的滲透率,以及對高收入客戶群體的觸達也有助於推動其廣告收入的增長。雖然Amazon可以利用其生態系統來克服一些廣告技術的進入壁壘,但最近的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報告發現,時至今日,Amazon的廣告技術可能只在零售領域有優勢。

14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注意這些小細節,高效使用騰訊會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