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翻譯及點評:一介庶民

3. Fulfillment and Dilivery(履約與交付)a. Market Power(市場地位)

正因如此,一個代表第三方賣家的行業協會將Amazon的履約業務稱為“電子商務的鐵路”。除了履約業務,Amazon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運輸公司之一。該公司為在Amazon.com上銷售的自營和第三方產品,以及其他電商網站提供全球配送服務。

Amazon的地面運輸基礎設施由“卡車、拖車、聯運集裝箱和運輸車輛”組成,其卡車車隊由10000多輛拖車組成。它還擁有自己的貨運航空公司Amazon Air,擁有約50架租賃飛機,並計劃到2021年將機隊擴大到70架。Amazon還在全美各地建立了數百個包裹分揀和交付中心,並建立了自己的合同交付提供商網路,專門為Amazon運送包裹。

近年來,Amazon的送貨服務和網路的規模和範圍都有顯著增長。當FBA首次推出時,它將產品和訂單包裹儲存在其倉庫中,但需要依賴其他承運商來處理配送和交付。如今,Amazon自己配送的貨品數量越來越多。

2019年,“Amazon自行交付了大約一半的包裹,而兩年前這一比例僅為15%。”在此期間,Amazon還減少了對大型快遞公司的使用,“使用了800家小型獨立承包商,目前約佔Amazon最後一英里交貨量的48%”,這些小型供應商在經濟上依賴Amazon,“事實上,許多供應商100%的業務都依賴Amazon。”

Amazon的快遞服務處理的包裹數量現在可以與包括UPS、FedEx以及U.S. Postal Service在內的頂級運營商相匹敵。“2019年,Amazon交付了25億個包裹,約佔所有電商交付量的五分之一”,並預計將繼續增長。在2020年7月的一次投資者電話會上,Amazon公司CFO Brian Olsavsky表示,Amazon“預計面積同比增長約50%”,其中包括“新的履行中心以及分揀中心和配送站的強勁增長。”

Morgan Stanley的一份分析報告認為,Amazon將在2022年前超過UPS和FedEx。Amazon已經超過了U.S. Postal Service,後者的包裹數量近10年來首次出現下降。

b. Monopsony Power(壟斷權)

Amazon直接或間接地在勞動力市場上行使壟斷力量。作為美國最大的僱主之一,Amazon直接對全美數十萬員工行使權力。Amazon員工佔美國倉儲業勞動力市場的22%,其中不包括季節性工人。近年來,關於Amazon對待倉庫員工的公開報道越來越多,包括艱苦的工作條件、不合理的包裝和分揀配額以及不公正解僱。

Amazon在進入當地勞動力市場時也有壓低工資的傾向。例如,自2011年Amazon在南卡羅來納州列剋星敦縣開設倉庫以來,該縣倉庫工人的年平均工資下降了30%以上,從每年47000美元降至32000美元。

Amazon間接擁有設定工資的權力,因為它有能力在具有支配地位的配送行業勞動力市場上為獨立承包商設定路線費和其他固定成本。這些實體的大部分甚至100%的配送交付業務都依賴於Amazon。

因此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服從Amazon的價格和其他條件”。Amazon的支配地位也能夠迫使物流員工辭職,轉任獨立承包商,從而取消就業保護。一組由工會提交給小組委員會的材料表示,“憑藉其作為配送服務買方的規模和勢力,Amazon可以對供應鏈內的工人待遇施加壟斷性限制,同時規避對工人提供公平待遇的法律責任。”

儘管在COVID-19疫情導致了失業和經濟活動減少,但Amazon的壟斷力量卻可能有所增強。為了滿足對商品和服務的更高需求,Amazon在2020年3月和4月僱傭了17.5萬名臨時工,其中12.5萬人在2020年5月成為永久工。

4. Alexa’s Internet of Things Ecosystem(物聯網生態系統)a. Overview(概述)

Amazon在物聯網生態系統方面圍繞語音助手Alexa作為戰略核心,進行了大量投資。2014年,Amazon推出了支援Alexa的Echo智慧音箱。從那時起,Amazon建立了由接入物聯網的裝置和應用程式構成的最大的生態系統,併為其Alexa平臺建立了廣泛的服務、開發工具和裝置組合。Amazon的研發團隊Lab126負責Amazon物聯網硬體擴充套件的開發,其中包括Amazon Echo和Fire TV。

這些裝置代表了“能夠產生使用者行為洞察的關鍵觸點,用於深化與消費者的關係,並透過個性化推薦讓他們接觸到新產品。” Amazon鼓勵消費者在其Echo智慧音箱以及從智慧微波爐到Echo Frames等其他與Alexa相容的裝置上使用Alexa。

2015年,Amazon推出了一個工具包,供獨立開發者在雲上訪問Alexa並建立新的Alexa應用程式,Amazon稱之為“技能(skills)”。兩年後,為了拓展裝置生態系統,Amazon推出了Alexa Voice Service。

這套服務允許帶有麥克風和揚聲器的硬體製造商接收和響應Alexa語音命令,使裝置成為“Alexa enabled”或“Alexa built-in”。Amazon不向第三方裝置製造商收取整合服務費用,迅速推動更多裝置採用Alexa,進而促使消費者更多地使用Alexa。

這些計劃體現了Amazon專注於擴大Alexa的觸達範圍而非短期盈利能力,這與Amazon的marketplace業務的早期策略是一致的。Amazon公司CFO Brian Olsavsky在2019年7月的earnings call中證實了這一點。“公司的重點是擴大Alexa的影響力和實用性”,他補充說,當時Alexa擁有“超過45000種技能”,並嵌入到“2500種品牌的超過13000個智慧家居裝置中。”

最後,Amazon的Alexa生態系統是消費者資料的一個主要來源;它跟蹤房主的燈是否熄滅以及他們的日程表。Amazon還正在開發一系列裝置,讓人們的“耳中、眼前、手指周圍都有Alexa(Alexa in their ears, on their eyes, and around their fingers)。”

b. Market Power(市場地位)

Amazon的Alexa與Google Assistant以及Apple公司的Siri一道並稱全美三大語音助手平臺,但其擁有比兩外兩家競爭對手更多的整合裝置和更廣泛的語音應用程式。Echo系列智慧音箱是Alexa生態系統的樞紐,佔據了美國智慧音箱市場60%以上的份額。

截至2019年9月,共有85000種支援Alexa的裝置可供消費者選購。目前支援Alexa的裝置網路涵蓋了Sonos、Hewlett-Packard和BMW等公司。截至2020年1月,Alexa Skills Store包括70729項技能。相比之下,截至2019年12月,Google的語音應用生態系統只有18826種Google Actions。

基於所需的大量投資,語音助手市場具有很強的進入壁壘。其中包括對人工智慧、語音硬體和雲計算基礎設施的投資,這些都是Amazon多年來一直在進行的關鍵投入。Amazon的Alexa語音服務也託管在Amazon Web Services上,使之可以將產品和開發人員繫結到雲平臺。這種關係反過來又讓Amazon佔據先機,可將Alexa業務夥伴透過交叉銷售轉化為AWS以及其他Amazon產品和服務的客戶。

語音助手會收集大量的個人使用者資料,並隨時間推移瞭解使用者偏好。例如當用戶新增更多與Alexa整合的裝置時,他們通常會透過與Amazon賬戶繫結的移動應用或網站來管理設定這些裝置,從而建立了豐富的使用者檔案。

隨著Amazon不斷擴大Alexa的觸達範圍,這種定製功能讓Amazon能夠更好地“讀懂(understand)”使用者,並可能會影響使用者重新訓練新語音助手的意願。除了更換裝置的成本之外,重新訓練一個新的語音助手可能會增加轉換成本。

c. Merger Activity(併購行為)

Amazon透過收購人工智慧公司來增強Alexa的功能,透過收購語音裝置製造商來擴大Alexa的觸達範圍,從而拓展了語音助手生態系統。2011年,Amazon收購了語音識別平臺Yap。2012年收購了自然語言理解技術Evi。這些年來Amazon持續收購從事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以及其他相關技術的企業以支援其持續改善Alexa人工智慧功能的努力。

Amazon對Alexa的戰略目標之一是使用語音助手來鞏固公司在電商領域的支配地位,並加強線上下零售領域的地位。2017年Amazon收購了一家負責收集和組織關於“產品、地點和人員”的詳細資訊以簡化線上研究的一家技術公司Graphiq。此次收購似乎是Amazon謀求提升Alexa整體搜尋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產品搜尋,因為這項技術涵蓋了“根據個人喜好定製比較功能”。

2017年,Amazon收購了Blink,2018年又收購了Ring,以鞏固其在家庭安全市場的地位。在一份內部檔案中,Amazon認識到,安防業務可以“反哺我們的飛輪(Prime,Alexa),同時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具有盈利能力的業務。”

在這些收購之前,Amazon副總裁Jeff Helbling給Amazon一群高管發電子郵件回顧了他與Bezos之間關於交易的討論。他詳細說明了收購的雙重理由,稱“two senses matter—eyes and ears”,Amazon已經透過對Alexa的持續開發鎖定了“耳朵”。Blink和Ring則像Amazon在家門口的“眼睛”。

Amazon的內部檔案顯示其收購Ring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佔領該公司在智慧家居安全市場的份額。2017年12月,Bezos寫信給負責裝置與服務的高階副總裁Dave Limp稱Amazon收購Ring確實是在“購買市場地位(buying market position)”。在小組委員會第六次聽證會上,議員Jamie Raskin向Bezos詢問了這筆交易。Bezos回答說:

“先生,市場地位在幾乎所有的業務中都是有價值的,這是收購時要考慮的首要問題之一。我們收購一家公司有多種原因。有時我們試圖購買一些技術或智慧財產權。有時是獲得人才。但最常見的情況是獲得市場地位。一家公司對客戶有吸引力,他們建立了服務,也許他們是先行者。可能有許多原因共同促使他擁有這樣的市場地位。但這是收購一家公司的非常常見的原因。”

這一回應表明,從Amazon的邏輯考慮,迅速將Ring的使用者新增到Alexa生態系統中也很重要。

2017年的一份內部備忘錄進一步解釋了Amazon在這些收購背後的公司戰略。正如備忘錄所指出的,雖然獨立收購每家公司都將使Amazon變得更強大,但同時收購兩家公司“將使我們處於一個比現在更有利的地位(我們不想把自己在這一領域的機會押在任何單一機會上)。”

Amazon負責企業發展的副總裁Douglas Booms傳送了一封郵件總結了其他高管的想法,其中包括:“我不知道我們如何能在不收購某家公司的情況下在這一領域迅速做大。”

同樣,他們討論了收購將有助於Amazon開發Alexa Doorbell應用程式互動的想法。這是一項允許Alexa Skills開發者開發基於AWS服務的可以響應門鈴的應用程式。Amazon將這一戰略稱為“整合方法(integration approach)”,以“消除未來增長的障礙”。

Amazon在2019年以9700萬美元收購了mesh networking公司Eero。此次收購是Amazon為Alexa生態系統中的智慧家居裝置提供“frustration-free setup”戰略的一部分,這是另一項旨在消除該平臺在家庭中發展障礙的計劃。

“Amazon Wi-fi Simple Setup”在初始化設定一款支援Alexa的裝置期間會掃描使用者的Eero網路,利用使用者儲存的賬戶資訊,自動連線到其他智慧裝置,如插座和Fire TV。為了實現這一點,Eero必須不斷了解哪些裝置已接入網路,以及這些裝置的IP地址。此次收購使Amazon獲得了另一項重要的消費者資料許可權(This acquisition gives Amazon access to another important input for consumer data)

Amazon剩下的(4)Alexa物聯網生態系統的後半部分;(5)AWS。

在小組委員會的調查中,市場參與者對Amazon在智慧家居市場的商業行為表示擔憂。正如這些市場參與者所指出的,Amazon使用Alexa來為自家的商品和服務謀利,包括Amazon Basics和Prime Music。Amazon還透過對Alexa裝置的掠奪性定價,以及作為智慧家居裝置的領先分銷渠道,為其他語音裝置製造商設定進入壁壘。

i. Self-Preferencing(自我優待)

Amazon擁有最大的語音應用商店,以及第一方的流行語音助手應用如Amazon Music和電商平臺,因此Amazon可以更偏向第一方應用。Amazon透過將Alexa中的常見語音指令預設設定為自家服務實現偏袒。例如Amazon.com是Alexa中與購物相關的基本語音指令的預設商店。“Alexa,將牛奶新增到我的購物車”意味著將牛奶新增到使用者的Amazon購物車。

除了將Amazon第一方服務設定為預設語音指令外,Alexa還允許Amazon偏袒其自營零售產品,而不是第三方賣家提供的產品。當用戶透過語音指令購物時,Alexa會向他們提供一個口頭報價和一個後續問題的選項,這與線上使用者互動介面不同,因為線上使用者介面會顯示其他報價排名。透過語音指令購物的模式提升了成為Alexa指定產品的重要性。

在小組委員會的第六次聽證會上,議員Jamie Raskin詢問Bezos:“Alexa是否曾受過訓練,當用戶透過語音購物時,會更青睞Amazon的產品?”Bezos回答說他不知道“是否受過這樣的訓練”,但“如果Alexa有時真的推銷我們自己的產品,我並不會感到驚訝。”

Amazon基於一系列的引數特徵來決定Alexa推薦的選品,包括“根據客戶過去經常購買的訂單”以及Amazon’s Choice功能所指定的產品。Amazon的“Amazon’s Choice”的選品方法並不透明。

Amazon減少大家對其語音商店偏袒第一方服務的擔憂的方式是強調人們透過Alexa進行購物的行為非常少見。然而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在與語音助手互動時進行查詢並希望聽到產品資訊或完成交易。

Amazon對於透過Alexa產生的第三方銷售低於Amazon.com上的第三方銷售比例——42%比58%——的事實進行了論證。他們說“顧客過多地使用Alexa來訂購家用耗材(如紙巾或電池),而Amazon在這些品類上的產品報價上非常具有競爭力。”

然而這表明了問題所在,因為語音購物對於那些無需消費者做太多研究或比價的產品最為有用。Alexa的演算法與Amazon Basics商業模式相結合,為Amazon偏袒第一方產品提供了便利的途徑。

雖然在技術上講,Alexa使用者可以在其他商店進行語音購物,但實際上存在明顯的摩擦成本。使用者必須首先啟用其他線上零售商的購物技能(shopping skill),然後需要設定一個完全獨立的賬單資料,即使其中的資訊與他們的Amazon使用者資料類似。而啟用了Alexa的裝置已繫結使用者的Amazon賬戶,其中有使用者的信用卡資訊和配送資訊,可直接被移植過來在常規購物指令中使用。

ii. Predatory Pricing and Bundling(掠奪性定價與捆綁銷售)

Amazon採用掠奪性定價策略,透過以低於成本定價來增加智慧家居裝置的銷量。Amazon經常以大幅折扣捆綁銷售這些產品。幾家智慧家居裝置製造商向小組委員會表示,當Amazon捆綁銷售或以大幅折扣銷售某些裝置時,專門生產支援語音助手硬體的公司幾乎不可能在這個價格展開競爭。

此外,如本報告前面所述,智慧家居裝置——特別是如Echo這樣的“樞紐”產品的激進定價——為那些希望與領先的語音助手平臺競爭的公司製造了巨大的進入壁壘。

iii. Use of Gatekeeper Power(看門人權利的使用)

Amazon Marketplace是其Alexa生態系統中語音電子產品的重要分銷渠道。Amazon決定了產品在其網站上的位置和可得性。因此其可以利用在marketplace下架產品相威脅,以確保其他公司的裝置支援Alexa,或獲得其他有利的合同條款。

在小組委員會的採訪中,一位在Amazon.com銷售大量裝置的賣家說,Amazon在合同談判過程中一再提到,如果其服務在該裝置上不夠突出,Amazon有權下架該公司產品。

2017年,有報道稱Amazon還通知其主要家庭安全業務競爭對手之一的Google旗下的智慧家居公司Nest,稱將不會在網站上展示其最近釋出的任何產品,包括其最新的智慧溫控器和家庭安防系統。儘管也擁有自己的市場力量,但Google的內部通訊描述Amazon已經“改變了動態”,觀察到“與Alexa合作的動機,因為如果你不支援它,Amazon會把你從他們的商店中撤下。”

此外,Amazon控制著競爭對手的語音裝置在Amazon的marketplace上的位置,並在Amazon.com推廣其第一方語音裝置。Amazon副總裁兼副總法律顧問Michael Deal在給Amazon高管的一份關於收購Ring的內部備忘錄中表示,“可以在我們的網站上大力推廣Ring的產品和訂閱計劃,就像我們目前對待第一方裝置的情形一樣。”

與此相關的是,Amazon也可以利用廣告投放作為與其他裝置製造商談判的籌碼。在小組委員會的訪談和向小組委員會提交的材料中,一些市場參與者表示廣告投放被用作談判的籌碼。

在一個例子中,Amazon將一個競爭品牌的廣告放在與之談判的公司的產品下面,“以影響談判”。此外,小組委員會還從一家語音裝置製造商那裡聽說,該製造商推出了一款Amazon第一方裝置的競品,然後被Amazon禁止在Amazon.com上購買廣告。

這家競爭對手對這可能給消費者帶來的傷害表示擔憂,因為消費者可能會在搜尋Amazon的競爭對手生產的產品時,收到推廣Amazon自有產品的廣告,這將令消費者感到看困惑或上當受騙。

就連在網上購物查詢領域排名僅次於Amazon的Google公司也認為自己處於不利位置。在一封關於智慧音箱的內部郵件中,一位Google員工指出,“產品幾乎沒有區分度,渠道劣勢以及巨大的經濟劣勢(由於渠道利潤差異)的存在,導致與Amazon的競爭就像在衝浪板上與鯊魚搏鬥一樣。”

iv. Misuse of Data(資料濫用)

Amazon可以在支援Alexa的裝置上獲得消費者使用第三方應用的資訊,以及利用在語音助手市場的支配地位從Alexa生態系統中收集更多資料。

Amazon可以洞察Alexa使用者呼叫哪些Alexa技能及其使用頻率。考慮到Amazon在電商業務中使用第三方賣家的資料,以及在AWS上使用雲客戶的資料,因此Amazon可能會以同樣策略對待其他公司的語音應用資料,並決定應該投資哪些語音助手技能。

此外,Amazon利用其市場力量收集第三方語音應用程式資料。根據《華爾街日報》2020年7月的報道,Amazon對智慧家居裝置製造商Vivint表示,“只有Vivint同意不僅向其提供Echo上的Vivint功能資料,而且要實時提供這些客戶家中每臺Vivint裝置的資料,Amazon才會允許該公司留在Echo上。”

Amazon還面臨與語音資料儲存相關的民事訴訟。當Alexa聽到一個“喚醒”單詞時——如“Alexa”或“Echo”——它就會開始在後臺記錄使用者的語音命令甚至對話,並將使用者語音永久記錄儲存到自己的伺服器上,而不是用於人工智慧訓練目的的臨時儲存。

v. Copying Nascent Competitors Technology(複製新興競爭對手技術)

根據《華爾街日報》最近的一篇報道,在Alexa Fund投資Nucleus公司 8個月後,Amazon宣佈推出一款非常類似的支援Alexa的影片聊天裝置Echo Show。這份報告還描述了其他幾個例子,包括一款“語音檢測技術”的發明者Vocalife對Amazon提起訴訟,指控Amazon不當使用其專有技術。

在小組委員會第六次聽證會上,議員Ken Buck表示,有關Amazon將Vocalife創始人在一次投資會議上向其展示的功能併入Amazon產品的指控“是很嚴重的,尤其是因為如果沒有Amazon對marketplace的壟斷控制,這種規模和範圍的做法就無法實現。”

在Amazon收購Ring之前,曾透過Alexa Fund對Ring進行了投資,這段時間的內部電子郵件表明Amazon能夠獲得對年輕公司至關重要的見解。Amazon能夠了解到Ring的“路線圖、未來產品,以及他們已經完成的兩項收購”。

儘管Amazon對於公開報道稱其竊取和複製年輕初創企業技術的行為經常進行否認,但Amazon公司的電子郵件表明它確實複製了一些與之接觸或投資的初創企業。Amazon的Lab126發出的一封關於Ring的電子郵件表明,Amazon“可以輕鬆複製它們的所有硬體且做的更好,並在更安全、更豐富的基礎設施中執行,成本遠低於購買它們的成本。”

在同一電子郵件鏈中,Amazon員工想知道“如果我們繼續盡職調查,然後決定不買Ring,那麼如果我們自己作為競爭對手進入市場,並對他們的業務造成重大影響,我們是否將會面臨法律問題?”

5. Amazon Web Services(亞馬遜網路服務)a. Overview(概述)

Amazon Web Services(AWS)被認為是雲計算的先驅,並在過去十年中一直保持著先發優勢。AWS於2006年正式推出,它的兩個核心IaaS產品分別是Simple Storage Service(S3)和Elastic Compute Cloud(EC2)。Amazon.com是AWS的第一個客戶。

在21世紀初,AWS開始為第三方商家提供雲服務,他們可以使用AWS“在Amazon的電子商務引擎上建立線上購物網站”,這種與第三方的合作關係為公司提供了為內部開發人員建立API的經驗。在接下來的幾年裡,AWS推出了更多的計劃來擴充套件其第三方軟體供應商和實施合作伙伴的網路,包括2012年的AWS Marketplace和AWS Partnership network(APN)。

在過去的十年裡,AWS還獲得了大量的政府合同。最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AWS簽署了一份價值6億美元的商業雲服務(Commercial Cloud Services,C2S)合同,以構建AWS Secret Region,這是一項為美國情報機構量身定製的雲服務。這項交易是當時最大的雲基礎設施合同,標誌著政府從投資本地伺服器容量轉向雲服務。

如今AWS號稱“與6500多家政府機構開展合作”,並表示Amazon已經成為“率先解決雲計算所面臨的政府合規挑戰的公司之一”,同時“始終如一地幫助我們的客戶解決與採用雲計算相關的採購和政策問題。”

AWS為Amazon公司整體貢獻了巨大的價值。自從Amazon開始公佈雲計算的財務情況以來,每個季度AWS都在公司的營業利潤中佔據了巨大的份額。雖然AWS對Amazon年收入的貢獻不到15%,但它始終佔公司營業利潤的50%以上。2017年,由於公司的國際業務虧損,AWS佔公司整體營業利潤的100%以上。2020年第一季度,AWS佔Amazon總收入的13.5%,但佔其營業利潤的77%。

透過雲服務賺取的利潤使Amazon能夠投入巨資擴大其雲業務,並支援公司其他業務線。一些市場參與者向小組委員會表達了對Amazon利用其從AWS獲得的高額穩定利潤補貼零售業務在內的其他業務的擔憂。

在一份迴應委員會要求提供資訊的內部檔案中,Amazon指示其員工反駁這一說法,稱其為“神話(myth)”。然而,Amazon未能提供可以使小組委員會進行獨立評估的財務資料。

b. Market Power(市場地位)

如本報告前面所述,AWS是最大的雲計算服務提供商,約佔2018年全美雲計算服務(包括IaaS、PaaS和SaaS)支出的24%。AWS佔全球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的近一半,市場份額是其最大競爭對手Microsoft的三倍。它的高速增長還在繼續。在2020年第一季度,AWS的季度收入超過100億美元,年化增長率為33%。

Amazon“在政府雲基礎設施市場中佔有最大份額”。關於AWS在政府雲支出中所佔份額的確切資料是不透明的,因為AWS的公共部門收入大部分來自分包合同,而分包合同更難追蹤,此外與情報部門有關的合同則被列為機密支出,很少披露。然而,市場參與者強調,AWS被認為是聯邦雲合同的主要參與者。

在提交給小組委員會的報告中,Amazon將自己描述為一個相對較小的參與者,僅佔“不到全球IT支出的1%,不到美國IT支出的2%”。Amazon表示,AWS與包括本地計算在內的大量產品存在競爭。

然而在其他情況下,Amazon則強調了自己的領先地位,稱自己是“最大的雲軟體市場(largest cloud software marketplace)”和“唯一擁有現存機密基礎設施的雲提供商(only cloud provider with existing classified infrastructure)”。

透過在調查過程中仔細查閱Amazon內部檔案和其他證據,小組委員會發現,Amazon在雲計算領域佔據支配地位。Amazon在雲計算領域的支配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先發優勢、高固定成本以及規模經濟。但有證據表明,Amazon也已採取措施鎖定並擴大這種支配地位,其方式有可能損害客戶、企業和廣大公眾利益。

網路效應促使Amazon迅速推出AWS產品。就像數字經濟的其他行業一樣,Amazon雲業務的價值隨著客戶和服務數量的增多而提升。引入更多的服務及合作計劃會吸引更多的客戶、開發人員和專案實施合作伙伴,進而吸引更多客戶。

AWS被認為擁有最大的雲產品集合。它的AWS Management Console和支援技術涵蓋了許多類別,包括儲存和計算、資料庫、遷移服務和機器學習工具。這些產品中有許多是基於開源軟體或Amazon所收購公司的技術。

除了直接銷售雲產品外,AWS還運營一個雲市場(cloud marketplace),第三方供應商可以在其中陳列他們的產品。截至2018年,AWS市場擁有1300多家供應商,9000多種產品,是該行業最大的雲市場。

AWS的開發者認證專案、合作伙伴網路和學生專案的廣泛採用意味著熟悉AWS技術的工程師遠遠多於其他平臺。一些市場參與者將受過AWS培訓的工程師的可用性列為選擇AWS而非其他雲供應商的原因,以及切換平臺或嘗試多家雲服務的壁壘。

高昂的轉換成本加強了Amazon在雲市場的支配地位。小組委員會採訪的一家基於雲的應用程式公司解釋了這些成本:

“我們已經研究過其他服務(Google,Microsoft,Oracle),但我們依賴AWS的時間太長了,以至於我們無法輕易切換平臺,而且我們已經解決了很多AWS的工程問題…我們可以去尋找其他提供商,但這需要大量工作。我們也可以在內部構建一些功能,但這也需要大量的工作。”

對於整個產品都依賴於AWS的雲應用程式開發人員來說,對於被鎖定的恐懼更強烈。一位市場參與者說:

“將AWS目前提供的雲服務向另一家雲服務提供商進行任何的傳輸都難以實施,並將導致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和費用,以及可能中斷或降低我們交付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我們的業務依賴於為使用者和廣告商提供的服務。”

Amazon還採取了一些措施來鎖定自己的地位,包括簽訂長期合同、最小使用量(volume minimum),以及對於向其他雲提供商傳輸資料的行為收取費用,這些費用也被稱為出站費。

在提交給小組委員會的材料中,許多市場參與者指出,AWS在談判期間往往尋求籤署長期合同。例如,根據Lyft於2020年的investor filing,他們同意“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就AWS服務支付至少3億美元的總額。”根據Slack的 investor filling,2018年他們承諾簽訂一份五年期合同,每年至少支付5000萬美元。

小組委員會還發現,有證據表明當一家大公司尋求透過談判降低價格時,Amazon有時要求達成批次協議(volume agreement)。在一封關於這個話題的內部郵件討論中,AWS的一位高管寫道,Amazon有一個“獨家價目表,它對頻寬定價有一個承諾級別。達到或高於價目表的價格可以預先批准。任何低於此價格的情況都必須首先得到我的批准。”

當Amazon的客戶選擇將資料遷移到另一個雲提供商時會被收取一筆出站費。市場參與者告訴小組委員會,他們認為這些費用與其說是Amazon傳輸資料的成本,不如說更多是Amazon對客戶轉換提供商施加的摩擦成本。

它們指出,即使資料位於同一資料中心本地,Amazon也會收取出站費(Amazon charges egress fees even when data is stayinglocally within the same data center.)。

正如這份報告所指出的,“根據眾多客戶的說法,AWS是最不願意為客戶賬單提供靈活條款的。合作伙伴說,這與Microsoft和Google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形成了鮮明對比。”

c. Merger Activity(併購行為)

在某些情況下,AWS收購了以前與多個雲集成的雲技術僅是為了在收購後將其打造成AWS專屬產品,從而打擊競爭對手並增加了消費者的轉換成本。

d. Competitive Significance of AWS to Amazon’s Other Lines of Business(AWS對亞馬遜其他業務線的競爭意義)

Amazon作為雲基礎設施領域具有支配地位的提供商,以及作為在其他市場具有支配地位公司的雙重角色造成了利益衝突,而Amazon有動機也有能力對此加以利用。

Amazon在雲計算領域的支配地位,以及它在線上零售、音樂和影片以及智慧家居等一系列業務上的整合,形成了一個核心利益衝突。像Netflix和Target這樣的雲計算客戶在與Amazon競爭的同時也依賴於AWS。

處於這種地位的公司必須在選擇轉投另一家雲基礎設施提供商還是資助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之間做出選擇。一位風險資本家將Amazon形容為“有用但危險”,因為“很難預測Amazon想要進入什麼領域。”

類似地,一位B2B應用開發人員告訴小組委員會,由於其客戶對Amazon在電商零售領域的反競爭行為表示擔憂,他們迫於壓力將整個產品轉向Microsoft Azure。

Amazon的回答範例是:“在零售業這樣一個艱難的市場,你怎麼能不利用最好的工具參與競爭呢?(How can you afford to not compete with the best possible tools in such a tough market like retail?)”

小組委員會還與市場參與者進行了交談,他們對這種利益衝突如何影響Amazon在其他業務領域的行為表示擔憂。例如,2015年Amazon將Amazon Fire Stick和Fire TV cube的直接競爭對手Google Chromecast和Apple TV趕出其零售商店。

AWS還可以使用一條業務線的客戶和賣家資料來指導其他業務線的決策,類似於其在Amazon Retail的行為。至少有一位與小組委員會交談的市場參與者有證據表明AWS參與了這種跨業務線資料共享。在另一份為員工提供“AWS Competitive Messaging”指導的內部檔案中,Amazon建議員工提供以下回復:

Q:Walmart警告其供應商不希望他們在AWS上執行,因為Walmart不希望其競爭對手Amazon.com能夠訪問其資料。您如何解決?

A:儘管Amazon的消費者業務無法訪問AWS中的任何客戶資料,但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Walmart會偏執於確保其資料是私有的。因此,我認為他們要求供應商對AWS中的資料進行加密非常合理。

工程師和市場參與者也擔心,AWS員工可能有權使用Amazon的金鑰管理服務(Key Management Services,KMS),客戶可以使用該服務儲存加密金鑰。如果員工能夠訪問客戶的加密金鑰,他們可能會看到客戶應用的內容,包括專有程式碼、業務交易資訊以及使用者資料。

在回答小組委員會的問題時,Amazon表示,該公司的“政策禁止員工訪問和讀取KMS中的客戶金鑰。KMS的設計使得任何人(包括AWS員工)都無法以純文字(未加密)形式檢索服務中的客戶金鑰。”

但即便AWS員工永遠無法訪問客戶應用程式的內容,AWS也會跟蹤大量商業敏感指標,包括對儲存和計算服務的需求、應用程式架構元件、對特定資料庫的每秒請求、資料庫大小和請求型別的任何更改

一位行業專家告訴小組委員會:

“他們不需要看到電影的加密內容就可以觀察到對特定資料的大量請求。如果Netflix在本週末釋出了五部新電影,就會有大量資料對應五個新物件。所以你不需要所有的資訊就知道發生了什麼。”

最後,AWS為Amazon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資訊,能夠洞察初創企業使用其服務的軌跡,這些資訊可以用來指導收購以及複製有前途的技術。AWS收集的雲計算客戶資料可以提供獨特的business intelligence,這是投資者、其他公司和創業者們所缺乏的資訊。

路透社2011年釋出的報告針對AWS Start-up Challenge進行了分析,描述了AWS利用從雲計算服務中收集到的資訊見解為其風險投資決策提供資訊的案例。時任AWS副總裁的Adam Selipsky對路透社表示,“AWS與許多年輕公司有著良好的關係,我們也曾在投資機會方面提供過幫助。” AWS Activate計劃為初創企業提供免費信用支援、技術支援和培訓。

幾年後,這家初創公司得知Amazon推出了一款抄襲產品。這家公司表示,Amazon“有很多激勵措施。降價和免費服務。沒有足夠的資源很難拒絕它。但很快,我們基本上幫助他們建立了從我們那裡複製的產品。”

(聽上去確實是個悲傷的故事。但是把AWS、Amazon的名字換成某某資本、某某創業大賽,其實就會變成在創投圈中常見的抄襲乃至剝削行為,尤其對於模式創新的初創企業而言甚至非常普遍,見怪不怪。因此:

1、Amazon的行為並非其公司個例,更難說是因為壟斷地位帶來的。

2、這種行為如果屬實,即便是創投圈慣例,亦應受到唾棄。

3、為何是唾棄而非懲罰或牢獄之災呢,是因為在企業初創階段,創業者渴望資金,因此既容易疏忽對於核心資料和技術的保護,又容易用靈魂和魔鬼交換金錢,最後形成糊塗賬。

4、這是個系統性的問題,但也是很難根治的問題,即便把Amazon拆分成當前市值1/100之一,也難禁止它在法律允許範圍內如此對待初創企業。)

作為調查的一部分,小組委員會詢問Amazon是否使用或曾經使用AWS的使用模式(usage pattern)或資料來指導其投資決策。Amazon迴應說:

“AWS使用有關單個客戶對AWS使用情況的資料來提供或改進AWS服務,並發展與該客戶的業務關係。這些資料可以幫助AWS決定如何投資基礎設施,如資料中心、邊緣網路、硬體和相關軟體解決方案,以改善客戶體驗。”

Amazon的迴應尚未清晰表明,是否Amazon只要能夠從更廣泛的“客戶體驗”中發現一些好處,就認為使用一家公司的AWS資料來開發與該公司競爭的產品是合適的行為。

除了為Amazon創造了顯著的資訊優勢外,AWS還可能透過其他方式增強Amazon的市場力量。由於初創企業通常嚴重依賴AWS,因此在進行銷售或尋求投資時,Amazon是一個自然的選擇。

Amazon負責全球企業發展的副總裁Peter Krawiec在發給小組委員會的一封內部電子郵件中,回顧了與一家最近收購的公司的一次會面,指出該公司“對Amazon感到非常興奮,並對於Walmart不會成為買家感到欣慰。工程團隊非常高興,他們不必因可能身處Walmart的世界中從而不得不與AWS斷開連線。”

e. Conduct(行為)

AWS在市場上的領先地位部分源於先發優勢、網路效應以及公司在雲基礎設施方面的巨大投資。但是AWS也參與了一系列商業實踐,旨在以犧牲選擇和創新為代價來維持其市場支配地位。透過自我偏好(self-preferencing)、盜用(misappropriation)和降低互操作性(degradation of interoperability)的組合,Amazon試圖透過只支援Amazon的產品來消除跨平臺產品。

Amazon的行為已經導致數個開源專案變得更加封閉,這是為免受Amazon的盜用而做出的自保行為所驅動。如果不加以限制,Amazon的長期策略可能會鞏固鎖定效應(solidifying lock-in),降低投資的積極性。因為雲是數字經濟執行的核心基礎設施,所以確保其開放性和競爭力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雲計算行業從技術到上下游均落後於美國,並已作為新基建納入國家重點支援的發展領域。此外,當前雖然阿里雲尚屬一家獨大,但行業競爭格局非常激烈,行業格局遠未定型。綜上兩方面,當前國內對於雲計算監管格局較為寬鬆。

但就像美國國會此份報告中所做的嚴肅定義——雲是數字經濟的核心基礎設施,保障開放性和競爭力至關重要——因此長期來看,雲計算必將是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國政府和監管部門的重點監管行業。

最後,展望五到十年後,我國的雲計算基礎設施發展成熟的時候,彼時雲計算基礎設施將是我國建國以來唯一一個由民營企業作為絕對主導——如按照當前的市場化競爭發展,此為大機率事件——的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行業。因此雲計算行業的壟斷必將更加牽動政府和監管部門的神經。

而云基礎設施提供商的盈利模式是否將會被限制到類似於電力公司、煤氣公司或自來水公司等公共設施類企業範疇?資料開放性和互操作性等方面是否將設定統一標準?)

i. Misappropriation of Data(盜用資料)

如本報告前面所述,雲平臺供應商透過擴充套件其第一方雲產品——如透過AWS Management Console提供的產品——進行競爭。市場參與者指出,AWS擴充套件其產品的一種方式是在開源許可下開發專有版本產品。

開源許可(open-source licenses)允許自由使用、修改和共享軟體。開源軟體可以執行在任何基礎設施、本地計算機、伺服器機房或雲上,從而減少對特定硬體供應商的鎖定。基於開源軟體的公司透過在專有許可證或服務下銷售附加功能帶來收入。近年來,開源開發已經成為軟體開發的主導模式,吸引了大量的風險投資。

市場參與者指出,雲計算服務的興起導致了開源軟體交付和使用方式的轉變。許多開源軟體公司允許工程師從他們的網站上下載免費版本軟體,通常不收集任何使用者個人資料。隨著工程師們對功能需求提升,會購買更強大的軟體版本。

隨著雲計算的普及,開源軟體供應商開始在AWS Marketplace上提供他們的軟體版本,應用開發人員可以在此輕鬆地整合軟體。市場參與者解釋說,AWS能夠使用收集到的客戶資料,包括使用指標,以瞭解哪些第三方軟體表現良好,並最終建立自己的專有版本作為託管服務(managed service)提供。當產品使用開源許可時,可以提供對於底層程式碼更多的可見性,從而令建立“仿冒(knock-off)”版本的軟體變得特別容易。

在對小組委員會的採訪中,市場參與者反覆表示,AWS依賴於開源軟體社群的創新來獲得支配地位。一位風險投資人告訴小組委員會,“開源對於AWS獲得市場力量至關重要。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不付錢給巨人。”一家長期的雲供應商同樣表示,“Amazon從未構建資料庫,從未構建雲服務,也從未構建任何AWS產品。他們選擇了開源技術,並在雲上釋出。這在當時是一種創新。”

AWS已經使用這種做法開發了許多產品,並建立了只能透過AWS Management Console作為第一方產品進行訪問的產品。市場參與者經常引用的一個例子是Amazon Elasticsearch Service(AESS),它是一種搜尋和資料分析工具,也是AWS Management Console上列出的第一方產品。

據公開報道,在推出該產品的一年內,Amazon從Elasticsearch副本中獲得的收入超過了Elasticsearch本身的收入。Amazon的“仿冒品”的一個關鍵優勢是Amazon在AWS Management Console中給與它的突出位置。此外,正如Elasticsearch訴Amazon案中所述,AWS可以用一種誤導客戶的方式命名其“仿冒品”,使客戶相信其產品由開源軟體供應商所贊助。

小組委員會的調查發現了Amazon提供基於仿冒開原始碼建立的專有託管服務的眾多例項證據。一位接受小組委員會採訪的開源市場參與者說,由於這種行為的存在,開源“並未給開源社群帶來好處。

當小組委員會詢問這一做法時,Amazon迴應說,“AWS在OSS(open-source software)之上開發發行的專案如Open Distro for Elasticsearch和Amazon

Corretto,是對上游開源專案所提供功能的補充,而非替代……這允許他們在自己部署OSS和使用開源託管服務之間進行轉換。”然而市場參與者告訴小組委員會,在AWS透過新增“附加開發(additional development)”來建立開源軟體“仿冒”版本的情況下,這些附加開發通常只適用於AWS基礎設施,並且不再是跨平臺的——這增加了鎖定的風險。正如一位第三方所解釋的,“因此,隨著Amazon接管這些產品領域,開源的早期優勢已不復存在。”

例如,MongoDB是一個基於文件的開源資料庫專案,Amazon則提供了一個名為Amazon DocumentDB的專有產品。根據AWS的說法,DocumentDB執行了開源的MongoDB API,旨在“模擬MongoDB客戶期望自MongoDB伺服器得到的響應”。

當雲客戶選擇使用DocumentDB構建應用程式時,就會與AWS的基礎設施繫結在一起。如果他們想切換到其他提供商,則必須在另一軟體中對產品進行大量重新設計,而如果他們在AWS或任何其他雲提供商的基礎設施上使用MongoDB構建應用程式,則他們的應用程式可以遷移到其他平臺。

ii. Misappropriation of Data(盜用資料)

Amazon提供開源軟體託管服務版本的做法促使開源軟體公司做出防禦性改變,比如關閉高階功能,並降低將其開源許可程度等。一家最近開始提供高階封閉原始碼功能的開源供應商表示,鑑於Amazon克隆Elastic功能,他們指出,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就沒有生意了”。

Amazon的行為也降低了開源軟體功能的可用性。Confluent、Redis Labs和CochroachDB以及其他幾家開源軟體供應商也已經對許可和業務模式進行類似的更改,降低了對其軟體的訪問級別。

市場參與者認為這些變化嚴重破壞了創新。一些人指出,更多的封閉許可證將導致可提供給那些無法負擔付費功能的用於建立產品原型的初創企業以及研發實驗室的免費開源功能越來越少。

小組委員會還與公共部門的雲計算客戶進行了交談,他們擔心開源許可證發生變化或模糊不清。一位雲計算客戶告訴小組委員會,他們使用的三款開源軟體在去年發生了許可證變更,由於嚴格的“僅限開源(open source only)”政策,他們“現在受困於只能使用許可證更改之前的舊版本軟體,需要額外的工作來改進程式碼庫、在本地實現相同的功能或切換到另一個競品。”

iii. Self-Preferencing(自我優待)

據市場參與者稱,一旦AWS Management Console中提供了基於開源或其他方式的產品,對於現有AWS客戶來說,選擇AWS產品將比從第三方購買託管服務或自行管理開源軟體要容易得多。

在小組委員會的一次採訪中,一家創業企業說他們透過AWS Management Console購買軟體服務而非從第三方購買完全相同的軟體,是因為他們作為一家小公司,“只需點選一個按鈕,相比於自行管理所有事情而言…它們合而為一,這更容易。”與透過AWS Management Console提供的所有云服務一樣,客戶只需一次登入就可以獲得賬單資訊。

市場參與者還注意到,Amazon為其第一方產品提供了某些功能是管理原始版本開源軟體的公司所無法使用的。例如,AWS服務可以在Amazon的Virtual Private Could(Amazon VPC)中執行,該服務允許使用者設定“AWS Cloud的隔離部分(isolated section of the AWS Cloud,)”,但第三方服務則不能這樣做。

儘管Amazon未能向小組委員會提供財務資料,以確定AWS從單個雲服務中獲得的收入,但許多市場參與者認為,AWS從託管版本的開源軟體中獲得的收入要比第三方供應商和軟體管理者更多。

10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實體店&網際網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