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熱點從2015年延續至今,計算機視覺四小龍商湯、曠視、依圖、雲從可以說是AI企業中最耀眼的幾顆星了,一輪輪的融資,看得人是咂舌不已,無獨有偶,從2018年開始,四小龍除了商湯以外,其它幾家都相繼透露上市的規劃,8月25日,曠視的招股說明書公佈,在各個微信群裡各種轉發,四小龍終於在公眾視野中初露“龍首”,恰好這兩天上海人工智慧大會,於是找了時間把招股說明書認真看了一遍。
01
公司發展史
曠視成立於2011年,創始人是來自清華大學姚班的學霸,公司成立至今先後完成了9輪融資,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知名投資人,獲得投資總額大約在13.5億美金。
02
技術、產品和業務
可能大家和我一樣好奇這家拿了13.5億美金的公司到底做了什麼,於是認真翻看了招股說明書。公司目前定義自己是世界級的人工智慧公司,核心競爭力是深度學習,向客戶提供全棧式解決方案。作為一個世界級人工智慧公司,我們可以看到公司總結的幾大核心兩點,首先從技術層面:
(1) 深度學習框架:公司利用機器自動學習(「AutoML」)技術,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框架Brain++ ,幫助構建半自動的演算法開發生產線。什麼是深度學習框架? 我簡單理解是幫助快速生成演算法的工具,之前有看到網友總結了如下一張圖:
上述12個均是業內有所耳聞的深度學習演算法框架,通過和一些做技術的小夥伴交流,我理解應該說目前沒有最完美的深度學習框架,但顯然源自Google的開源工具TensorFlow以其強大的社群較好的生產環境在AI 從業者中廣泛流行、而源自FaceBook的Caffe 2也因為其優異的效能廣受好評,嗯,聽說Caffe 2的作者後來被阿里高薪挖走了,而且關鍵這些都是開源的。
(2) 先進的演算法:公司提到主要使用三種尖端深度神經網路(即ResNet、ShuffleNet及DorefaNet),可分別部署在雲端中心、移動裝置及邊緣伺服器,對演算法的優劣我理解其實是很難評價的,有人會用優雅這些詞彙去形容演算法和程式碼,對於技術小白如我,大概也只能從實際應用的情況來看厲害與否了,而這一點和AI落地應用市場的需求是相一致的,使用者其實不會為演算法買單。
(3)專利數量:截至目前公司在全球成功註冊了約250項人工智慧相關的專利,同時正在申請約900項人工智慧相關專利。
再者,我們再看產品和解決方案層面,公司目前推行的全棧式解決方案概念,如下圖所示:
公司的產品以自主研發的Brain++深度學習框架為核心,以該框架為其演算法訓練過程提供支援,再憑藉演算法,打造平臺軟體及應用軟體,滿足不同垂直領域終端使用者的需求。我簡單的理解所謂全棧式解決方案應該就是從演算法到應用的落地一體化,而我認為這是一個具備整體解決方案能力的廠商的基本能力。相信公司這些年也是投入了頗多,至於效果如何,其實還是需要市場和客戶來說話的。
目前公司給市場提供的解決方案主要包括三大塊,按照招股書的劃分分別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和供應鏈物聯網。
I. 個人物聯網:這塊業務按照業務型別分類,可分為圍繞個人裝置以及SaaS兩大類,具體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則包括
A. 計算攝影解決方案,即依靠人工智慧演算法,幫助個人裝置提升拍攝效果,包括畫質優化、影象美化、視訊優化、多攝像頭方案等,除了一些我們熟悉的美顏功能外,還有加表情呀、AR 標籤的各種趣味功能以及結合3D攝像頭的一些建模功能,以及結合3D場景的一些應用,例如3D 試衣等功能(這部分的功能目前因為3D的攝像頭的滲透率的問題應該還沒有能完全起來)。
B. 裝置解鎖方案,包括個人裝置授權(具體由人臉以及屏下指紋生物識別兩塊),合作伙伴包括小米、Vivo、Oppo等手機品牌。上述兩塊業務的市場佔有率可圈可點,2018年國內出貨的安卓手機中有70%都使用了曠視的服務,為公司創造了9600萬的收入,佔到整體的6.8% 。
C. Face ID:主要為客戶提供雲端API介面,應用在諸如金融機構、網約車等身份驗證的場景,按照招股書的資料,目前單月的呼叫量在240萬次,這個呼叫量資料相比2018年有超過100%的增長,但說實話還是有點低於預期,相比應用場景客戶的日活資料來看,是不是可以認為對於對應場景來講並不是一個必備方案。Face ID按呼叫量計費的方式向客戶收費,可以說是AI領域落地最讓投資人覺得舒心的收費方式了,這塊的使用者數量達到1100家,18年為公司貢獻了大約1.7億的收入。
D. Face++:是開放平臺,第三方企業可以免費試用平臺提供的所有基本功能,但訪問速度或指定時間內的使用量有合理上限,提供人臉比對、人體摳像、情緒識別、人臉稠密關鍵點及手勢識別等功能。客戶可靈活升級至適合自身業務規模的付費套餐。
個人物聯網板塊個人認為是公司目前競爭力最為突出的一塊,在市場佔有率層面具有絕對的優勢,但同時業務的體量側面反應的一個問題就是這塊的市場空間極有可能是非常有限的。
II. 城市物聯網: 仔細研究了公司的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同類企業似乎都把這塊的業務放在了智慧安防、智慧城市的範疇,和包括海康、大華傳統裝置廠商以及一些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的差異化不大。下圖是公司這塊解決方案的概覽:
所謂平臺軟體主要包括連線、協調和控制物聯網裝置、視訊結構化以及資料管理分析功能,之前因為專案原因訪談過一些業內人士,這部分的功能雖然很多聽起來並不難,但實際做得好,穩定性和效能達到高可用要求,其實是需要花很多時間錘鍊的,招股說明書對這塊的說明並不多,個人認為平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構成演算法和應用落地之間鴻溝的關鍵所在。 公司在軟體層面的一些應用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等似乎和各家的差異不大,關鍵還是需要看實際的落地應用效果。另外還有公司的硬體裝置板塊,包括攝像頭和伺服器,這塊看起來是要和海康、大華等傳統廠商直面競爭,硬體裝置幫助業務起量應該是個很好的策略,但個人還是有點old school認為依賴工藝的硬體裝置生產是需要時間的錘鍊的,在上游供應鏈足夠成熟的當前環境下,形成產品切入市場的難度並不大,但如果沒有足夠差異化和創新性的產品,大概率只會在價格高度競爭的紅海市場搏擊,所以硬體裝置這塊業務個人並不是特別看好。
2018年,整個城市物聯網板塊貢獻了公司70%以上的收入,這一類的專案普遍以專案製為主。可以說在強大的股東背景和政府支援下,四小龍在獲取該領域的訂單相比市場上的很多玩家有一定的優勢,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百度、阿里、傳統安防、整合商巨頭的圍剿,交付的品質、實地的落地效果可能就是這塊業務是否真的給公司帶來驕傲的關鍵所在了。而這類專案的高度定製化必然導致的結果是這塊做到贏家通吃的概率很低。
III. 供應鏈物聯網。這一部分相信是公司尋找的新的業務增長點,具體包括智慧物流和智慧零售兩大方向,智慧物流解決方案主要是河圖軟體+倉儲機器人,如果沒有記錯這塊業務是18年公司收購艾瑞思機器人並進來的,這個細分賽道前有Geek +、快倉這些經過數輪融資的玩家,後面AGV 廠商也沒有放棄+AI的計劃,包括垂直倉等等,智慧物流應該還有很多可以探索的空間。智慧零售這塊看起來似乎也是處於更早期的階段,這個細分賽道的玩家也是頗多,目前市場格局不清晰。
整體總結下來,公司三個業務板塊的業務內容和業務模式主要如下表:
公司幾塊業務的收入構成和佔比如下,可以說2019年公司的增長非常亮眼,網傳的3倍KPI真不是空穴來風,不排除為了上市大家拼了的節奏,但我總認為對於2B公司過快的收入增長一定是好事情嗎,個人還是持一定的懷疑態度的。
03
財務一瞥
前兩天招股說明書剛出來的時候,看到幾家的公眾號標題很驚悚寫著曠視上半年鉅虧52億,嚇了一跳,看了下財務資料,這部分的虧損主要是由公允價值變動造成的。
這個公允價值變動按照招股說明書的解釋是:“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的經調整利潤是指加回發行及購回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虧損、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按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之公允價值變動、應佔聯營公司虧損、以股份為基礎的報酬開支、收購產生的無形資產攤銷開支的經調整除稅前虧損” ,簡單理解,這部分主要是給員工發的期權,以及此先為進行境外融資發行的的可轉化優先股。如果剔除這部分的影響,18年的虧損將降到3億左右。
從整體毛利來看,公司2018、2019年都維持在65%左右,相比2017年31%有大幅度提升,看起來是資料來源成本佔比的大幅度降低,考慮到SaaS業務在整體業務中佔比在降低,也比較合理,但比較有趣的是公司幾塊業務的毛利率變動都比較大。
高科技企業的人工開支是大頭,我們觀察到曠視2018、2019年的研發開支佔收入的百分比分別是76.7%和49.4%,行政開支分別是42.8%和24.4%,銷售開支則分別是25.8%和15.1%。最新的資料公司截至2019年6月共計有員工2349名,其中研發1432人,資料標註405人,不禁想起之前一個段子,人工智慧,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慧。
此外,比較感興趣的就是公司的應收賬款問題了,看了下公司的應收賬款增長,公司2018年的營收14.3億,相比2017年營收增長11.2億,同期應收賬款的增加則達到9.4億,應收的增加佔到2018年收入65.7%。
04
後記
曠視招股說明書的出現並沒有引起很多的討論,這個資料可能對於很多一級市場的投資人而言毫不意外,應該和去年公司融資時給到市場的資料差距並不大,現在大家普遍承認AI 賽道泡沫的存在,甚至帶著一點看戲的心態,想看看曠視上市後的表現,人工智慧第一股,主承銷商高盛國內高科技企業海外上市的首秀,想來確實也是很有看頭的。
但其實說實話看到這份招股說明書,回到行業本身,我卻是樂觀而充滿希望的,想起那句老話,人們總是傾向於高估一年的變化,而低估10年的變化,對於AI,我很認同招股說明書中行業概覽部分的一句話,“由物聯網裝置及5G網路支援,人工智慧預期會給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而這種變化已經在我們的身邊各行各業不斷的在發生,帶來這些的改變的是包括曠視在內的很多人工智慧企業,AI 從業者。有人跟我說由於頭部企業的估值泡沫,壓縮了跟隨者的空間,但說實話從我了解到的資料來看,業務的快速增長基本是普遍的,大家搏的無非是後勁了,而我相信估值是暫時的,市場和業務的發展是長期的,也許估值會經歷一個調整和重構的過程,但這個行業的發展必然是滾滾向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