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最近華為的競爭對手們都挺高興。就市場份額而言,它們目前處於進攻的狀態,這也預示著國產化是個持久戰。

最近華為的競爭對手們都挺高興。

就市場份額而言,它們目前處於進攻的狀態。

隨著去年第四季度華為手機全球銷量開始下滑,華為的競爭對手們開始迎來了快樂時光。

在蘋果所在的智慧手機領域,

在過去的六七年,以華為為首的中系手機品牌崛起,三星無疑是最大受害者,2013年是三星智慧手機全球份額的巔峰,超過了30%,根據IDC的資料這一年三星的全球智慧手機市場份額達到了31.3%。

下圖是2013年的全球智慧手機市場情況,可以看出三星和蘋果差不多佔了全球的一半。

但是從2011年小米釋出其第一代智慧手機小米1,並且把價格打到驚人的1999元開始,國產智慧手機開始迅速逆襲。

在過去十年的中國工業界,可以說小米1在2011年8月的釋出會,雷軍在大螢幕上打出1999元零售價的那一刻是永恆的經典瞬間。

那個時候智慧手機對中國人來說還非常貴,國產智慧手機品牌還沒有起來,市面上海外品牌智慧手機佔據絕對優勢,動輒四五千元的價格,試想下那個時候中國人的工資水平是什麼樣,在當時購買四五千元的行貨手機是一種很奢侈的行為。

我記得在小米1釋出的時候我自己用的是諾基亞的E63,塞班的系統,沒錯當時我也捨不得花5000元買個安卓系統的三星。

由於智慧手機行貨的價格太貴,因此給“水貨”手機帶來了巨大的空間,水貨手機是真機,但是是以各種渠道從海外尤其是從香港走私帶進來的,由於不需要繳納關稅和增值稅,因此要比行貨便宜不少。

在小米1北京釋出會的現場,臺下有的粉絲手裡拿著的還是功能手機,也就是在雷軍在臺上講述小米1的引數時,臺下還做不到人手一臺智慧手機。

在釋出小米1的零售價格之前,雷軍先打出了一張PPT,上面寫著當時市面上幾款比較熱門的安卓手機的零售價格,

兩款行貨手機,三星Galaxy S2賣到4999元,摩托的Atrix ME860智慧手機也是4298元的價格。即使是HTC Sensation的水貨手機,仍然賣到3575元,而LG Opimus 2X的水貨手機零售價也要2575元。兩三千元的水貨手機雖然便宜,但是沒有售後,沒有服務的。

而小米1的綜合配置跟上面四款相比幾乎都是最好水平,然後雷軍問臺下覺得小米手機該賣多少錢,第一個回答的是賣5000元,然後有人說賣3000元,其實當時覺得小米的行貨手機賣3000元以下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畢竟行貨手機都在4000元以上。

結果當大螢幕上打出1999元的價格時,全場歡聲雷動,掌聲歡呼聲長達二十多秒,這個時間我看影片的時候特地數過的,現場更有人高喊雷軍的名字,那一刻出現的這個數字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誰也沒有想到小米竟然能夠把價格打到如此之低。

這場釋出會的1999元帶來了巨大轟動效應,以至於在釋出會之後市場出現了巨大的預期,在之後的小米預定和發售中出現了搶購風潮,小米當年賣出了27萬部手機,而在第二年手機銷量就達到了719萬部。很多人人生中第一部智慧手機就是小米。

小米之後華為,OPPO, VIVO等智慧手機也越做越強,結果是昂貴且品質不如蘋果的三星在中國本土被徹底擠出了市場,不僅如此中系手機品牌還追殺到了海外,

在印度,小米超過三星排名第一,

在東南亞,OPPO和VIVO成為三星最大的兩個競爭對手,

在核心的歐洲市場,在2019年被美國製裁之前華為的市場份額猛追三星。

在中東市場,三星也受到華為的不斷挑戰。

在華為受到美國打擊後,尤其是2020年華為的晶片被斷供後,

本來市場還預期三星能從中受益,尤其是在核心的歐洲市場,結果沒想到小米異軍突起和蘋果一起成為華為手機在歐洲市場的最大替代者。

可見三星智慧手機競爭力在持續的下滑,即使在華為退出的份額上也搶不過小米。

這充分說明三星競爭力的持續下滑。

那麼現在對蘋果來說,就是一件比較開心的事情了,

最大的兩個競爭對手,三星面臨競爭力持續下滑的難題,

而進攻性最強的華為被美國的制裁徹底壓制,發貨量日趨減少。

而另外的小米,OPPO, VIVO,包括前不久從華為分出來的榮耀,

在短時間內根本沒有在高階挑戰蘋果的實力。

在上一篇文章,我已經列了蘋果的2020年Q4財報,營收竟然增長了21%,其中大中華區市場甚至增長了57%,然而這還並不是終點,蘋果還將在今年繼續接管華為旗艦手機退出市場後的市場份額,不僅如此,蘋果在未來數年都會很難遇到什麼像樣的挑戰。

蘋果的自研晶片+iOS生態,以及對供應商強有力的技術和品質控制能力,

是短期內不可逾越的護城河。

本來華為智慧手機的麒麟處理器+海思晶片套裝(WIFI,射頻,電源管理,音訊等)+5G通訊技術+安卓深層改造+拍照技術,只要繼續升級,在遠期還是有可能跟蘋果PK的。

比如華為的通訊技術,可不只是只有5G領先,像是WIFI6,華為和高通是最大的兩個專利貢獻者,在通訊技術這方面蘋果就不如華為。

而在華為之外,不管是小米,榮耀,OPPO, VIVO,光是一個自研處理器就是難以逾越的高山,

沒有獨特的技術和生態優勢,總體上就會陷入較為同質化的競爭,

要想在各方面追平蘋果的能力,難度太大,看看榮耀以後在技術上有沒有發力的可能。

那麼對於蘋果來說,三星衰退,華為重傷,未來多年都將是穩守高階的快樂時光。

不只是蘋果受益,由於華為旗下的海思還是全球十大晶片廠商之一,海思退出市場,還直接讓高通和臺灣的聯發科成為受益者。

聯發科為首的臺系晶片設計廠不僅2020年業績不錯,而且今年的業績也會很好,

他們主要是供應中低端消費電子市場,不只是小米,OPPO, VIVO要購買聯發科的5G晶片透過5G手機搶市場,新榮耀也會大量購買聯發科的5G晶片。有時候看財經新聞,說聯發科依靠華為拉貨營收在9月創歷史新高,但10月份失去華為訂單後環比暴跌20%,這句話描述的確實沒有問題,但是給人的感覺似乎是沒有華為訂單聯發科業績慘淡,其實看下面的圖就清楚了,10月份的營收雖然低於8月和9月,但還是高於7月份的,同時11月和12月又開始環比提升。

2020年聯發科營收大增30.84%,超過了100億美元,隨著海思晶片手機逐漸消耗,榮耀也會買聯發科晶片,聯發科今年日子會過的不錯。我們平時說要窮臺,但是其實兩岸的產業結構,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是強競爭關係,不管是中美的貿易戰,還是華為被美國製裁,臺灣都是極大的受益者,這兩年經濟增速明顯加快,2020年全年經濟增速更是達到了2.98%的高速度。

受晶片為核心的電子零部件大發展帶動,只要沒有特別的意外發生,比如臺灣疫情大爆發,臺灣2021年經濟發展也會較好。

高通也成為華為被制裁的受益者,由於搭載海思晶片出貨的手機逐漸減少,

高通的最新財報顯示在截至2020年12月27日的2021財年第一財季,他們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營收為82.35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同期的50.77億美元增加31.58億美元,同比增長62%。同時財報顯示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他們這一財季的淨利潤為24.55億美元,上一財年同期為9.25億美元,同比增長165%。

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高通第一財季的營收為82.26億美元,同比增長63%;

淨利潤為25.1億美元,同比增長118%。

沒有了海思的競爭,高通和聯發科的晶片聯手瓜分了安卓手機市場。

不只是華為被制裁,給蘋果,高通,聯發科帶來了利好,

中國大陸最大的本土晶片製造廠中芯國際也上了美國的實體清單,裝置供應受到了限制,10nm及其以下的裝置完全被限制,而以上的工藝裝置則是受限供應狀態。

中芯國際前幾天釋出的財報,

雖然2020年多項財務指標創新高,年收入為39.07億美元,成長25.4%;毛利為9.21億美元,成長43.3%。

但第四季度銷售額為9.811億美元,同比增長僅為 10.3%,環比第三季度更是下降了9.16%,同時預期2021年營收增幅僅為個位數。

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國際的14/28nm工藝在第四季度收入佔比下降至5%,上季度為14.6%。

而眾所周知華為是中芯國際14nm的最大客戶,顯示第四季度無法向華為供貨導致在先進製程上的重大影響。

而這些少增長的部分,無疑主要會流向臺灣的廠家,這意味著臺灣以臺積電,聯電為首的半導體制造廠,將在很長的時間內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壓力大大減輕。

對於中國大陸來說,

現在的焦點就是國產化產線或者說去美化產線何時完成,在這件事完成之前,不管是華為還是中芯國際,在資料上都不會好看。

我知道看到這裡,估計是不是會產生一些焦慮的情緒,如果說現在是國產化之前的至暗時刻的話,那這樣的時刻在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多次了。

產業升級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就拿智慧手機和汽車產業來說吧,

在21世紀的頭十年左右,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由於2001年我國加入WTO帶來的大鬆綁,迎來了巨大的發展,在這之前中國最著名的就是夏利車。

然後自主品牌大爆發,出現了幾個爆點。

比較著名的爆點,像哈弗H6,奇瑞QQ,比亞迪F3三款車,可以說三款車造就了三個自主品牌崛起。

當年2003年奇瑞QQ一上市,立即在中國市場引起了轟動,定位為年輕人的第一輛汽車,一下子把汽車的價格降到了不到五萬元,一度佔了奇瑞汽車銷量的70%,也引來了競爭對手紛紛跟進,長安汽車2006年推出的首款自主品牌轎車長安奔奔,當時就是賣4萬左右,和奇瑞QQ對標。

至今奇瑞QQ仍然是奇瑞汽車累計銷量最高的車型系列。

2005年上市的F3對比亞迪也是一樣的,當時推出之後立即成為爆款,佔了比亞迪絕大部分的銷量,帶動比亞迪汽車2005-2009年銷量平均增速在100%以上,我當年買車的時候,就一度糾結於要不要買F3,因為當時買這款車實在是太多了。

2006年,F3銷量4.6萬輛,佔比亞迪全部汽車銷量的83.6%;

2007年,F3銷量8.4萬輛,佔總銷量的97.7%;

2008年,F3銷量約14萬輛,仍然佔總銷量的82.4%。

即使到了2009年,比亞迪已經有F0、F6等車型上市,但F3的銷量達到29萬輛,依然佔到了全部銷量的65%。

2011年上市的長城哈弗H6就更不用說了,累計銷量超過300萬輛,自主品牌車型的王者。

另外就是吉利2009年上市的帝豪,該車長期是中國自主品牌轎車的頂樑柱。

但是在H6之後,儘管中國自主品牌也出現了一些暢銷車型,比如長安CS75,逸動,寶駿730,榮威RX5,傳祺GS4,但是綜合銷量和歷史地位都還不如上述四款。

實際上中國的乘用車自主品牌市佔率(包括轎車,SUV,MPV三種,中汽協資料),2010年45.6%,2011年42.23%,2012年41.9%,2013年40.3%, 2014年38.4%,2015年41.3%,2016年43.2%, 2017年43.9%, 2018年42.1%2019年39.2%,2020年下降為38.4%

2020年國產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份額達到了14年來的最低點。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講,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的國產電動汽車品牌市值的大爆發,包括蔚來,比亞迪等品牌市值一舉進入全球十強,以及國產電動汽車銷量的猛增,

同時國內ICT科技巨頭也在紛紛入局,

2020年11月,長安汽車、華為、寧德時代三方宣佈聯合打造新的智慧汽車品牌;

2020年12月,上汽、阿里、張江高科首輪融資100億元,共同成立“智己汽車科技”。2021年1月11日,百度也宣佈成立了電動汽車公司,吉利是它的戰略合作伙伴。

實際上意味著中國汽車工業經過長期的耕耘,最終還是將要迎來市場的爆發。

在手機時代也是類似的,在功能手機時代國產品牌一度崛起,波導,TCL,天語,金立,科健,康佳,夏新等不少國產品牌出現,但很快就被諾基亞,摩托,三星打的找不著北,國產手機品牌份額迅速下跌,感覺外資品牌根本不可戰勝。

如下圖,2003年國產功能手機達到了55%的份額,但隨即被外資反攻,2006年就下降到了35%,三年間竟然下降了20個百分點。

但在智慧手機時代,國產品牌最終出現了大反攻。

不管是汽車產業還是智慧手機產業,在這種大型產業的升級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外資反攻的情況,而這幾年中國產的份額會出現低谷,

以汽車工業為例這個低谷時間長達10年以上,

而以智慧手機為例,如果從2003年外資品牌手機份額反攻開始,到2011年左右國產手機開始透過智慧手機逆襲,也用了差不多8-10年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外資品牌和企業會迎來一段比較快樂的時光。

而在2021年的現在,美國透過半導體制造卡中國的脖子,其實和歷史上的這些情況是類似的,只不過這次是美國採用行政力量的形式,而非像之前那樣只是外資企業依靠自身的技術和管理優勢,藉助市場的力量進行反攻。

注意體會下其中的不同,其實美國人也意識到了問題,如果不動用行政力量,單單透過市場競爭已經無法壓制中國企業了。

國產化的發展和超越,絕不是五年十年就能完成,從國產汽車和手機的趕超歷史來看,都經歷了第一輪的快速崛起佔據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

然後在外資的反攻下因為基礎不牢技術儲備不足而進入低谷期,而光是這個低谷期就長達十年左右,

然後度過低谷期,儲備了技術和管理能力之後出現了迅速的反攻和逆襲。

我國的半導體產業鏈,由於受到了美國製裁這個特殊因素的干擾,

因此走勢和上面的汽車和手機行業會有不同,由於美國2018年制裁中興和孟晚舟被捕,導致2018年之後國內資本對該產業的投入急劇增加,尤其是華為大舉投入搞去美化替代,大大促進了該產業的發展,而後在2020年以華為晶片斷供,中國最大的晶片設計公司海思和中芯國際被制裁為標誌,開始進入一段低谷期,走出低谷的辦法唯有實現國產化。

多少值得慶幸的是,我國的半導體制造產業鏈,在2020年及其之前已經經過了相當一段時間的積累,因此我們並不需要還需要10年才能實現國產化,走出低谷。

過去的五年,2016年成立的長江儲存和合肥長鑫都已經陸續開始量產出貨,雖然他們都沒有公佈2020年的銷售額,但是我估計今年這兩家公司的銷售額很可能都突破10億人民幣。

中芯國際,華虹旗下的華力微最近五年來都在持續擴產和攻克先進工藝。

國產半導體裝置生產廠家持續壯大,

五年前國產半導體裝置廠家盈利都是問題,能實現盈利執行的廠家寥寥無幾,規模也非常小,而現在已經普遍實現了盈利。

今年(2021年)在規模上將會有首家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廠家出現。

半導體材料廠家也有多家上市,一些五年前我們還不會製造的半導體材料,包括積體電路矽片,CMP拋光墊等相繼實現了量產,2020年底ArF光刻膠也實現了驗證透過。

也即是已經初步積累了一批技術人才和種子企業,2020年的情況比起2015年已經好了一個檔次。

在這裡不得不再次感謝當年推動,並且在2014年6 月經過國務院審議通過了《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在2014年9月搞了積體電路大基金一期的那一批人,他們也許在無意間改變了歷史。

如果從2014年底大基金開始第一批出資,

到2019年5月美國首次透過晶片開始打擊華為計算,他們為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提前爭取了長達四年半的時間發展。

正是這爭取到的寶貴時間,使得今天的華為才沒有面臨絕望的場面。

否則如果華為在2020年面臨晶片徹底斷供的時刻,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鏈還是2015年的水平,那華為的通訊裝置這樣的主營業務就毫無繼續下去的可能了,只能靠收專利費等業務生存。

在之前的文章裡面我就提過,這裡可以再提一遍,

晶片產線國產化這種重大工程,需要有強有力的組織來領導,我也相信不管是國家還是華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

1月28日,工信部官網釋出訊息,為統籌推進積體電路標準化工作,加強標準化隊伍建設,有關單位提出全國積體電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籌建申請,秘書處擬設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

90家委員單位涵蓋積體電路上下游產業鏈公司、科研院所、高校、使用者等。

包括海思,紫光展銳,中芯國際,長電科技,長江儲存、華虹宏力,南大光電、江豐電子,中環半導體,中微半導體、北方華創、上海微電子等公司,

另外還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大學、中科院微電子所,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國家積體電路創新中心,中國電科旗下的3個研究所,國防科技大學、西安微電子所、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

國家隊的陣容已經比較完整了。

另外華為最近幾個月來每個月都在不斷的進行組織調整,

其頻度之密集是前所未有的,

包括2020年11月餘承東接管華為車BU業務,

2020年12月華為光速剝離榮耀,

2021年1月餘承東接管華為雲業務。

剛好每個月都要調整一次,這會是調整的終點嗎?當然不是。

晶片產線國產化是一場硬仗,打仗之前一定會調整組織陣型,充分的考慮到方方面面,從上面的國家隊和華為的調整,我們都可以感受到,絕對不會是“上海微電子,中芯國際你們向前衝鋒,必須拿下來”就完了。

畢竟國內還有大量的技術力量存在於華為,中科院,中國電科,高校,怎麼可能就讓中芯國際和上海微電子拼老命就完了呢?

2021年我國一定會完成晶片產線國產化組織陣型的調整,我們將會看到新的訊息出來,這個時間不會太久,只要把組織陣型定下來了,讓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了,基本上可以說問題就解決一半了,讓我們拭目以待。

擴充套件閱讀:

華為手機份額下滑和蘋果供應鏈的隱憂 | 寧南山

從全球2500強企業研發支出看全球競爭情況和產業趨勢 | 寧南山

2020年兩岸半導體制造營收差距拉大 | 寧南山

聊聊從東亞產業鏈和美國產業鏈想到的 | 寧南山

從2021年初看未來十年的兩個三條線 | 寧南山

從資料看中國半導體在全球版圖中的位置 | 寧南山

14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跨境電商獨立站引流策略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