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過去幾年,直播作為一種基礎服務能力,逐漸成為每個垂類都不能忽視的重要入口。疫情之下,這一入口重要性更為凸顯——從上課、賣車、房產,甚至到健身、睡覺、蹦迪等等,都和直播搭上了邊,成了各行業的標配。

知識賽道也是如此。今年2月,閉館期間的國內多家博物館就在各大平臺開通了直播。不過,由於這個賽道的獨特性,直播並非簡單的像電商帶貨那樣的視訊化、碎片化方式就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知識賽道沒有捷徑,每個博物館以及其背後所代表的知識儲存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對知識賽道而言,什麼樣的直播才能滿足更多受眾更深層次的知識科普訴求,而並非是特殊時期的權宜之計呢?

博物館直播背後的知識生態較量

有著歷史沉澱,且帶著諸多神祕的博物館,在這個特殊時期成了直播熱點。

2月20日,某短視訊平臺宣佈聯合國內九大博物館進行“雲遊”,通過直播方式足不出戶看展;2月23日,一家電商直播則推出“雲春遊”活動,號稱一個小時看到5000年中國文明史的國寶級精華文物。微博則發起“雲遊博物館”、“約會博物館”系列活動,進行有獎競猜、美圖徵集互動。

幾天後2月29日,這個四年一遇的晚上,在巴塞羅那大學西班牙文學歷史博士和文森之家首席數字官娓娓道來的講解中,天才設計師高迪的第一座建築作品、一度塵封132年,位於西班牙巴塞羅那的“文森之家”,也一點點在直播中對60多萬中國觀眾摘下了神祕面紗。

這是百度百科推出的線上科普類直播節目《行走的文明》第一期。與其它平臺的國內博物館直播不同,它將目光對準了國外博物館,意在通過直播一個國家兩個不同型別、領域的博物館展現國家文化的多元性及包容性。

客觀而言,雖然都是直播博物館,但“雲逛展”與《行走的文明》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直播模式——前者是將內容事物搬運到平臺上,主要展示事物表象和周邊(比如文創產品帶貨),帶來的更多是碎片化的淺層知識,是一種“知識化直播”。後者側重於通過專業人士的梳理,將事物背後內涵掰開、揉碎,融入到直播各個細節中,深入淺出地傳遞更深層知識,可以稱為“直播知識化”。

伴隨雲技術的深度運用,對博物館的直播來說,如何全面合理地將知識內容生態,用新技術表現才是未來發展趨勢。這是因為博物館是珍貴文物價值的傳承,更是歷史文明的空前聚集。想要更深入去了解一個博物館背後的歷史文明,絕不是簡單地走馬觀花。

實現這樣的硬核直播並不容易,這不僅需要擁有豐富文物、歷史知識積累的主播,更需要平臺方在知識生態賽道上的多年積累和資源佈局。

以《行走的文明》為例,它需要百度百科在海內外博物館資源的長久積累,以及依賴於百度整個知識垂類生態的沉澱——相關資料顯示,從2012年開始,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後升級為百度百科博物館計劃)就已正式上線,目前上線了近300家海內外博物館,是全國最大的數字博物館線上平臺。

​文森之家室內天花板

知識生態競爭的下半場

事實上,各家企業對知識領域的探索許久。2016年,知識付費火爆一時;2018年初,直播答題App曾經一度井噴式的發展。2019年,以快手、抖音為首的直播平臺,加大了知識生態體系的佈局,用流量扶持等政策去讓更多知識生產者一同探索知識傳播的新方式和新空間。

這些企業玩法不同,但仍然有三個明顯共同點。一是以社交為基礎,是通過“短視訊(音訊、直播)”等方式+社交關係,在生態基礎上做出人與知識的全新連線,其本質上還是一種社交關係。二是碎片化,各種知識型別創作者結合短視訊、直播平臺和圖文知識平臺,在知識傳播形態上有了多種探索,但依然是天文地理、五花八門的範疇。三是各企業進入賽道時間不長,在知識的積累、沉澱方面仍有欠缺。

相比之下,知識積累的豐富、沉澱,是百度與業界企業相比的最大優勢。如果從2005年百度知道作為一個知識問答分享平臺算起的話,它已經佈局了15年。2019年Q3財報電話會議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巨集就表示,百度的移動生態是中國最大的以資訊和知識為核心的移動生態。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激烈的賽道競爭中,百度就已高枕無憂。

事實上,作為人類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的總和,知識的探索方式沒有明確界限,但有一點是明確的:知識不等於內容,它具備先天的專業度以及準確性要求。因此一個知識生態體系的建成,除了豐富的積累,與最新技術手段的融合,專業度、準確性、優質性同樣缺一不可。

一方面,伴隨短視訊、直播的興起,以及5G時代的來臨,視訊化表達已成知識消費典型趨勢。

\u0001

另一方面,在這個以資訊流為主的娛樂化時代,被動推送、碎片化的知識資訊會導致“知識鴻溝”愈發明顯。甚至有的直播答題模式,其主要目的並不是給予使用者們碎片化的知識,而是給予廣告商更大曝光率的機會。

這些碎片化、同質化、非標化的知識模式,讓人們意識到知識的積累並非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進行仔細的深耕,在各個細分專業領域深厚積累。 “知識領域的特殊性,資本、運營、技術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優質內容,這才是這個賽道最大的砝碼。”一位觀察人士說。

或許正是因為基於此,一些企業已對知識生態戰略進行架構上的升級調整。百度就於去年將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庫、百度經驗、寶寶知道、百度學術六大產品,橫向整合成一個知識垂類生態系統,並提出要將知識內容向“視訊化”、“品質化”及“服務化”三個方向升級。

或許這是知識賽道從業者必須走的一步——如何選擇專業性、優質性內容,以及在產品的內容形式、服務方式上進行升級突破,才是贏得知識賽道下半場的關鍵。

或許在不久的未來,在頭部企業、專業夥伴的帶領、合作下,網際網路知識生態將會變得更為系統化、專業化,滿足各群體的需求,推動內容生態正向迴圈,進一步釋放知識勢能。

一場有關價值的賽跑

對使用者而言,這同樣是一次獨特文化之旅和深度了解海外文化的機會,是一次科普與趣味的結合。百度相關人士就表示,他們希望通過這個活動降低、理解知識的門檻,讓觀眾對海外多元化文明、歷史有一個更系統的了解。

這也是博物館在數字化道路上的一種全新突破。自網際網路和數字技術發展以來,海內外各地博物館都將數字化作為了重點發展方向。被大火燒掉的900年建築巴黎聖母院,在技術支援下完成數字化重建,也讓世界各大博物館再次認識到文化領域數字化沉澱的重要性。

因此,過去幾年來,文字、圖片、錄音解說、立體flash、3D拍攝、AR技術、虛擬漫遊等多種最新的技術手段,都已應用於各大博物館,去呈現那些跨時空、跨地域的歷史文明。

客觀而言,短視訊、電商、搜尋等不同型別平臺面對博物館的發力,搜尋型企業其實已相對走得更遠——不同於其他短視訊平臺主要依賴於推薦、push等被動推送方式,“搜尋”的優勢,是因為搜尋是使用者需求的精準表達,所以其往往是資訊和知識傳遞更精準高效的場景。

這也讓搜尋企業,有機會將博物館所有的數字化內容,嵌入到自己的整個移動生態裡。這對不博物館來說不僅拓寬了線上曝光更多機會,也讓搜尋企業的整個移動生態更加繁榮。

畢竟,博物館不僅僅是隻是面對普通使用者,它還承載著記錄歷史的重要使命——瑞士巴塞爾歷史博物館負責人瑪麗·讓布魯特就指出,目前博物館最重要的轉變是,博物館不僅僅是“儲藏室”,更是引起人類共鳴、激發人類靈感和推動社會進步及創新的重要源泉。

而從人類文化歷史沉澱角度來說,如何使博物館永葆生機,才是博物館數字化的終極目標,也是各家企業在知識生態垂類競爭細分賽道中的取勝之道。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福清市長直播首秀網交會之京東直播盛典 2小時圈粉2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