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1

網際網路初進中國時並不高階,大家都是以活下去為導向的。

百度在賣廣告位,騰訊做聊天工具,阿里則只是一家電商公司。

別說什麼高大上的東西,先活下去才是最實在的。

雖然馬雲喊出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以及【要活102年】這種聽起來就很理想主義的話,但並不能掩蓋當時阿里平凡商業公司的本質。

如果說稍微和技術沾一點邊的話,大概是當時他們的業務主要是說服商戶把交易放在網上。

但這也要靠人去賣,那時候真沒什麼高科技,就連電話黃頁都是高科技。

阿里的B2B鐵軍們為了把做業務,真的是跑遍了全中國各種難以想象的犄角旮旯,他們在大草原,在小河邊,在工廠煙囪下,在樹林旁,找著各種土老闆們,試圖說服他們購買並使用這套軟體。

讓他們擁抱網際網路,早用早享受。

土老闆們享受不享受不好說,鐵軍們倒是很享受。

他們提早享受到了人民慈愛的目光與語意不明的笑聲。

多年後他們才回過味來,人們笑話騙子的樣子,就是這樣的。

但是沒辦法呀,那時候的阿里,要活下去,要銷售產品,技術這東西,還是先緩一緩。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凡是都有一個開始。

2

第一次技術挑戰出現在2003年,馬雲力排眾議,進入C2C領域,淘寶網橫空出世,使用者可以在淘寶網上擁有屬於自己的網路店鋪,當賣家還是當買家,可以自由挑選。

網路購物在那個年代,確實是非常新奇的購物體驗,在這之前,人們最習慣的遠端購物其實是通過雜誌背面的廣告來進行郵寄購物,以及即使到現在都十分抽象的電視購物。

後來,有人把電視購物那套話術搬到了直播軟體裡面,現在有人管他們叫直播帶貨,下一代電商的希望。

回到電商還不發達的2003年,淘寶首先要解決的,是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畢竟網路一線牽,騙子兩頭騙。

於是有了支付寶,開創性的提供了信任擔保服務,解決了人們最大的疑慮。

有人說淘寶的崛起是靠著2003年的非典,人們悶在家裡沒法出門,只能網購。

但並不是,淘寶的崛起首先靠的是模式的創新,激發了人與人的力量。

然後就是用技術解決了使用者痛點。

使用者網購的痛點是什麼?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淘寶需要一套屬於自己的商品搜尋引擎,來支撐使用者挑選商品。

相對當時的網際網路環境,這個需求其實是超綱的,一套現成的,可以支撐商品類目索引的引擎,買也買不到。

於是只能自己做,但那時的淘寶的技術儲備,並不寬裕,經驗也堪稱為0,因為做的是前人沒有做過的產品,需求的是前人沒有發生過的需求。

幸運的是,那時候一個叫做多隆的男人,硬是靠著自己的理解和對程式碼的熱愛,寫出了最原始的淘寶搜尋引擎,1個人,寫出1套基於商品的搜尋引擎,如果對於技術和網際網路稍有了解,都知道這堪稱神蹟。

於是多隆成了程式設計師們的偶像,與獨立寫出Foxmail的張小龍一起,早早就稱了神。

有了完全契合自身業務的搜尋引擎,淘寶的爆發再無阻礙,後來的電商大戰中,靠著精準的使用者洞察以及完美的搜尋機制,阿里碾壓亞馬遜中國以及慧聰。

阿里第一次嚐到了技術優勢的甜頭。

這個味道,永生難忘。

3

第二次技術挑戰是從2008年開始的。

那時的阿里,已經是國內毫無爭議的電商霸主,公認的成功的商業公司,改變了商業的執行模式,創造了一大批全新的就業崗位,業務量以一年幾十倍的速度在增長,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

至於馬雲本人,更是被一代年輕人視為偶像。

但榮耀與隱患,從來都是命運的雙生子。

技術枷鎖如約而至,這一次的限制,來自資料庫。

電商業務,從商品資料(類目,描述,庫存,評價),到業務資料(交易,清結算,折扣,金融),使用者資料(基礎資訊,買賣交流,瀏覽記錄等),每一步都需要對資料進行儲存,每一筆電商交易背後,都是是無數的資料交集與更新。

由於淘寶是完全的C2C,買賣雙方自主操作,理論上100個買家能和100個賣家產生10000次交集,這帶來的資料量級是指數級增加的。

淘寶的飛速發展與業務增長,帶來的是海量的資料儲存,資料探勘,以及資料管理需求,資料是業務的生命線。

現在這個生命線,命懸一線。

現在的人回頭看這個問題,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資料庫不夠用了,買雲服務,加伺服器就可以,總之資料本身不太可能成為業務的限制。

但那時是2008年,市場上根本沒有這些東西,淘寶的業務增長速度是足已計入商業史的,這代表著,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可以解決淘寶的問題。

當時淘寶使用的是IOE體系(IBM的伺服器,Oracle的資料庫,EMC的集中式儲存),這老三樣是當時所有網際網路企業的標配,不好用,且貴。

貴到什麼程度,貴到按照淘寶的業務增速,所有賺到的錢都去買資料庫和伺服器也不夠。

而且就是肯掏錢,也買不到真正合適的產品,因為淘寶遇到的問題IOE在設計之初就沒有考慮過,沒有人曾經想到過人類歷史上會有公司觸及這個臨界點,外國的月亮也沒比較圓。

事實證明,當商業做到一定程度時候,限制商業發揮的,其實是技術的那根線。

你知道嗎,其實火箭的雛形100年前就有了,基礎理論也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樹,造不出來。

沒有符合條件的材料,沒有精確的控制系統,沒有高效的燃料壓縮技術,你再超前,也會被時代卡住腳步。

淘寶當時面臨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資料庫科技的現狀,卡住了業務的發展。

這屬於科技歷史問題。

4

有人說時勢造英雄,有人說英雄造時勢,在我看來,歷史其實是英雄與時勢的共舞。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眾生皆為其側立,但總有一些英雄會站出來說。

有我在,你過不去。

這次站出來的是王堅博士為首的阿里雲團隊。

既然阿里的業務訴求沒有現成技術方案可以滿足,技術大山卡在業務的天花板上。

那就開山。

於是王堅博士帶領的阿里雲團隊,開始了中國網際網路歷史上最悲壯的一次雲端計算開發。

2009年一切開始了,雲端計算系統叫做【飛天】。

時間緊急,【飛天】要和淘寶自身的業務發展速度做競爭,自己是自己的對手,技術要和和業務增長做鬥爭,這在商業史上都罕見。

更罕見的,是既要又要還要。

既要滿足業務訴求,又要在切換的過程中不能出現任何疏漏,還要保證雲系統的完美與獨立性。

差不多等同於在高速公路上給時速200的跑車換輪胎,並且換完後要讓這輛跑車立刻化身宇宙飛船。

這種過分的訴求,換做正常人,已經是跑路離職了,但阿里雲接了下來,背後是阿里的支援。

我每年給阿里雲投 10 個億,投個十年,做不出來再說——馬雲

但整整4年,阿里雲沒有突破,轉眼到了2013,阿里的資料大限將至,深淵在凝視著他們。

最後的3個月中,整個阿里體系摒棄前嫌,的所有技術大神都加入到了阿里雲,包括第一次技術革命中的英雄多隆。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們做出了改寫世界歷史,可以讓中國人揚眉吐氣的完美雲端計算系統,世界三朵雲之一。

阿里雲,飛天。

5

阿里雲支撐了整個阿里系生態的技術,在雲端計算碾壓式地加持下,阿里生態不可阻擋的發展壯大,降低金融門檻(螞蟻),智慧骨幹物流(菜鳥),新零售(盒馬,飛豬)等等等等一系列全新的物種開始創造屬於自己的傳說。

科技年代,技術紅利必將轉變為業務紅利,有技術,就有一切。

阿里雲的成功,給阿里帶來的不單是解決了業務的瓶頸,更多的是自身的反思。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到底要靠什麼。

靠電商,是一條路,但有明確的瓶頸;

但靠技術輸出與賦能,才是更加正確的選擇,阿里其實不需要其他公司都要在阿里平臺做生意,阿里為他們提供技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生意,與阿里有關,又與阿里無關。

成為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這才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真意。

於是阿里開始轉型成為一家技術公司,因為技術才是更好的路。

阿里雲以及阿里生態的全面技術輸出,是第一步。

對現在的網際網路公司而言,使用阿里雲的產品以及一系列開源專案幾乎已經成為了必選項,不需要自己買昂貴的伺服器,不需要設計資料庫,不需要考慮排程,世界最頂級的雲端計算系統隨時為你服務。

金融做使用者身份核實,只需要呼叫支付寶的API。

做反欺詐,阿里云云盾隨時可用,淘系多年的全場景黑灰產資料是業務最堅實的盾牌,羊毛黨內部都預設加了盾的公司,儘量少搞,因為ROI划不來,誰也不知道盾後面又是阿里的哪款風控產品在等著。

甚至做產品設計和原型圖,開源的Ant Design元件庫已經成了每一個產品經理的必修內容,為什麼大家時長嘲笑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因為原型圖真的只要托拉拽Ant Design就可以了。

這一切,都搭載在阿里雲平臺上,一次接入,隨時可用。

阿里不再強調業務,而是強調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基礎設施。

商業如船行海中,技術如風。

技術與生態輸出,才是阿里的真命天子。

6

阿里雲的成功讓阿里意識到,技術是更好的路,甚至可能是未來唯一的路。

研究技術需要更大的資金投入,更多的頂尖人才,以及更加專注的態度。

於是有了達摩院。

達摩院是一家科研機構,主要負責研究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不拘泥於當下的生產,而是著眼於未來會怎樣。

100名全球頂級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加入達摩院,量子計算、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幾乎你想得到的高尖端技術都在達摩院的研究領域內,3年1000億的預算投入以及無上限的科研人才招募計劃,阿里從商業公司的賺錢思維,徹底成為了技術公司的研發思維。

馬雲為達摩院定下了三原則:活的比阿里長、服務20億人口、解決未來問題。

讓最有用的人做最【無用】的事情,才能有最好的回報。

雖然達摩院本身不聚焦於生產,但是他們研究出的技術,在業務生產中的效果是不可忽視的。

AI一直是達摩院的核心方向之一,不同於其他公司的AI炫技,達摩院產出的AI技術總是第一時間被應用於業務場景。

現在淘寶上已經被大家玩習慣了的拍立淘,就是高完成度的AI產品,拍即所得的背後,是影象識別領域和資料庫儲存方式(影象拆解出的資料要和全量商品庫做對比)的重大突破。

如果說拍立淘代表了影象,那麼淘小蜜,則代表了AI在文字領域的大面積應用,知道麼,你在淘寶上溝通對話的小二,很大部分是機器人,但是他們依然可以高效的解決問題,並讓你毫無察覺。

AI真正的力量不在於顛覆,而是讓使用者的體驗毫無違和感的更高效。

你察覺不到AI存在,但已無所不在。

7

阿里的核心技術全面AI化之後,第三次技術挑戰,如約而至。

作為雲端計算先驅的阿里,並不缺少頂級的AI人才,何況在阿里內部,AI也是其核心重點,錢和人,都不是問題。

技術上雖然有挑戰,但也夠不到技術咽喉的程度,現在的阿里有這個底氣,畢竟從零開始創造出了世界三大雲之一。

真正的痛點在更底層,基礎科學與晶片。

雲端計算也好,AI也罷,都是需要晶片來提供最基礎的硬體能力的,而基礎科學的研究,則直接影響晶片的開發和設計。

如若晶片斷供,就像是電腦斷了電,再優秀演算法也沒有施展的空間。

對於雲端計算公司而言,卡住晶片,就卡住了生命線。

於AI和雲端計算領域,沒有晶片,就沒有未來。

軟體做到極致後,真正的限制在於硬體。

這不只是阿里的問題,這是所有人的問題。

阿里2018年收購中天微,這家大陸唯一擁有獨立CPU IP設計能力的公司,與代表阿里最高技術的達摩院合併,成立平頭哥半導體,自研晶片。

晶片很難。

但一家立志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公司,生來就是要面對天下的難。

不難,價值何在?

若晶片壟斷是天意,那逆天之路,不由分說。

合併後的平頭哥半導體,開始聚集中天微,阿里雲與達摩院的所有技術力量,在硬體層面開始突破。

平頭哥剛成立吹牛要比主流NUP強40倍的時候,吹的自己都笑了。

但這不是玩笑。

達摩院的學術大神配合中天微十幾年的積累,所有人不眠不休的1年,在雲棲大會發布了首款含光800,業界當前算力最強的AI晶片,算力是當前主流晶片英偉達P4的46倍。

含光背後,是整個阿里系所有的技術強者全部轉入,

軟體體驗年代,是多隆單騎救主。

雲與AI年代,王堅博士領導的阿里雲團隊逆轉命運。

硬體與晶片年代,阿里押上了自己的一切。

軟體體驗,雲,AI,三場惡戰後,完成技術轉型的阿里,將以最堅決的姿態加入這場真正的技術大戰,這一戰的最終結果,將會影響世界。

這次阿里的目標很簡單。

既然晶片與基礎科學是卡在技術進步之路上的天塹,西方已壟斷數十年。

那就開天,為技術後來者開太平。

願後輩永無技術受限之苦。

命運如刀,煩請賜教。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支付寶“大放血”,芝麻分650使用者大福利,網友:幸福來得太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