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這一講,我們來談談我們什麼時候能用上5G,以及當下其它國家是如何佈局的。

我們在前面講了,每一代通訊都要有通訊的標準,5G也是如此。

注:主管標準制定的機構叫做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它成立於1998年,最初只是為各國協調3G通訊標準的組織,後來就負責其歷代行動通訊標準的制定了。今天世界上主要的通訊廠家,包括中國的華為等企業,都在其中。

標準的制定過程和我們編寫軟體,或者寫書很相像。參與者各自提供自己的想法,大家討論、修改,形成共同的意見。由於技術不斷髮展,大家的想法也在改變,運營商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因此總有新的東西加進來。

於是,主管標準制定的機構也就是3GPP,在某一個階段,就必須凍結所有的需求,然後釋出一個版本,叫做一個Release,中文常常把它簡寫成R。

關於5G的標準,目前大家討論的是15版(3GPP-R15)。在這個標準中,將5G的建設分為了兩步走,這兩步走得都很艱辛。第一步經過78次開會,無數的討價還價和妥協,最後在去年底總算是確定下來了。第二步,在2019年6月份才確定。

注:第一步是所謂的非獨立組網模式NSA,即採用現有4G作為核心網,4G為主,5G為輔,對應的標準則是3GPP-R15-NSA,這是設想的前期做法。第二步是獨立組網模式SA,5G作為核心網,只有5G基站工作,對應的標準是3GPP-R15-SA。這部分標準2019年6月份在高通所在地聖地亞哥才正式確定。

通常,大家制定好標準後才開始實施,這樣比較穩妥。但是這一次,由於國際政治等特殊原因,大家比較急,很多細節還沒有考慮周全,有些企業就開始實施了,於是,又不得不搞了兩個其它的版本,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也就是目前大家都說5G有三個版本的原因。

當然,在目前R15標準中,不管有幾個版本,大家至少確認了5G的三個根本性原則,就是增強型移動寬頻(eMBB),超可靠低時延(uRLLC),海量機器類通訊(mMTC)。其實,第一個是今天人們常說的高速,第二個是我們前天說到的穩定性和實時性,第三個是專門為萬物互聯準備的。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今天各家所推出的基於非獨立組網上的5G服務,都是過渡性的。等到了獨立組網時才是真正的5G網路,能實現5G的全部特性。從非獨立,到獨立這個過渡階段會比較長,這樣做是為了保障運營商的利潤,給它們比較多的時間逐步進行投資。

按照鄔賀銓院士的估計,如果5G使用者佔整個行動通訊的比例要達到85%,即目前3G、4G使用者的比例,需要的時間肯定比4G的時間長,而4G的發展中國花了大約六、七年的時間,5G需要的時間肯定比這個長。

按照他的設想,中國會在今後以現有的4G接入網以及核心網覆蓋作為錨點,新增5G無線組網接入標準,每年投資1000億建設5G,這樣一邊錢能夠收回,一邊能夠再投入進行網路建設。順便說一句,從3G到4G,新基站的建設並不多,而5G新基站的建設要多很多。

鄔賀銓院士估計,中國完成5G的建設,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投入1萬億以上的資金。當然,如果中國真能夠在未來4萬億美元的市場中獲得20%的市場份額,即每年8000億美元的營業額,產生的利潤會遠比每年1000億的投入要高得多。

需要說明的是,在目前的第15版R15中,很多技術細節還沒有細化。3GPP還正在討論第16版標準R16的內容,R16可以看作5G最終版本標準,等到它完成並凍結之後,5G最終的標準才完全確定,預計時間是2020年3月。

好,也就是說,我們還沒有真正進入5G時代,馬上就要邁進這個門檻兒了。

5G怎麼就提高了行動通訊的速度呢?我們用4G時,如果附近人多,速度也會跟不上,因為頻寬不夠了。夏農告訴我們說,必須增加無線通訊的頻寬(大家可以回顧一下《資訊理論40講》課程的第23講有關夏農第二定律的內容),而無線通訊頻寬的頻率是無法向下擴充套件的,一來那些頻率已經被佔用了,二來能夠擴充套件的範圍有限,因此它只能向上擴充套件。

目前全世界4G通訊的頻率大約是在1000多兆赫到2000多兆赫的範圍內。在5G的方案中,有兩個陣營,分別以華為和高通為代表。

華為提出的5G方案是在6000兆赫,也就是Wi-Fi之上。它的好處是技術簡單,能較好地利用4G資源,繞過障礙物的能力強,但是頻寬窄,速度受限。華為這個陣營裡唱主角的還有英特爾和諾基亞。目前華為在中國試驗的5G NSA,就是基於6000兆赫頻率,和4G相結合的過渡型5G。

而高通提出的方案則比較躍進,直接上到28千兆赫的頻率,這樣的好處是和目前所有的無線通訊都不可能打架,而且頻寬可以擴得非常寬。但是技術複雜,特別是要考慮無線電波的反射效應,而且傳輸距離短。但是傳輸距離短又有距離短的好處,那就是基站可以建設得很小,很密集,輻射反而小,美國的一些城市決定採用這種方案。

鄔賀銓院士也承認,未來中國5G還要採用28千兆赫(即所謂的毫米波)頻段,當然,這裡面有很多利益要協調,特別是那個頻段上的頻率已經預先分配給其他用途,裡邊有些部門利益等問題,需要政府來解決。

今天,談論誰的方案更好,其實意義不大,因為標準中很多細節沒有確定,需要等到明年標準確定了再說。因此,說得不客氣一點,今天實施5G建設的,都是搶跑者,如果你真買了一個5G手機,可能明年你得把它扔掉。因為新的標準出來之後它可能不相容。目前全世界真正決定建設5G的電信強國,只有中國、美國和南韓。至於比北京一個區還小的摩納哥建設了5G,你當新聞看看就可以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幾個電信強國該不該在標準沒有出來之前就開始實施工程。我的看法是,如果有條件,資金不是問題,這麼做完全可以。打個簡單的比方,這就如同無人駕駛汽車技術還沒有100%成熟之前,你總要先在一些城市進行試執行。

目前中國在5G上所取得的一些先機,不僅僅是因為華為在早期開始了研發,還在於中國有較強的工程能力,能夠更快地建設5G網路,別的國家還在紙上時,我們已經做足了試驗。當然,這種做法有成本,有風險,但是以今天中國的國力,是能夠承擔這個成本和風險的。

事實上,這種做法的本質是以金錢換時間,而在當今技術發展很快的社會,有了先機就可能掙到錢,而當守財奴其實是沒有出路的。在4G之前,中國一直是等到標準確定之後才開始建設,那樣就吃了很多虧。

在5G時代,世界領先的相關大企業都有什麼優勢呢?我們先說說華為,它的優勢是全面的,首先在於通訊裝置製造、基站建設、手機和晶片製造上,其次才是在標準上。相比3G時代,中國企業在標準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話語權,但是,5G的標準不是中國一國說了算,更不是華為單獨擁有一整套標準,這一點我們在前面介紹3GPP制定標準的過程中已經說了。

華為的同盟軍是諾基亞和英特爾,作為利益交換,它也需要分給它們足夠的利益。華為在標準上的優勢是,它擁有很多5G要用到的技術的專利,並且在制定標準時,讓標準中的很多方案必須用到它的技術。

5G時代另一個主要的技術貢獻者是高通,我在之前的課程中介紹了這家公司,它對專利特別看重,在3G之後,高通從來沒有在行動通訊上落伍。另外,高通公司在半導體設計上的經驗要超過華為,在移動網際網路剛剛爆發的2010年,它的市值還一度超越英特爾公司,成為全球最值錢的半導體企業。應該承認,目前在5G手機晶片上,高通並不比華為落後。

目前第三個明確要啟動5G行動通訊的國家是南韓。2018年6月,三星公司和運營商SKT在三星水原產業園進行了3.5GHz頻段的5G新標準原型測試,採用的是三星製造的晶片。據報道,它的下載速度超過1Gbps,說明在5G晶片製造上領先於世界。當然這次測試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畢竟真正的5G不會工作在那個頻段上。

順便說幾句,高通雖然設計晶片,但是本身沒有生產線,5G晶片的製造還要依賴於三星或者臺積電,而三星在5G技術上依賴於高通。它們在5G時代是否會聯合,還不得而知。

當然一些同學關心,在5G時代是否會有新的製造電信裝置的大公司誕生,比如過去誕生了思科和華為。說實話,這個可能性不大,我在前面的課程《資訊理論40講》中已經講了。而掌握新一代通訊協議的企業就是歷次產業升級最大的受益者,但它們通常是現有的大公司。如果在電信裝置領域創業,最好的結果也就是賣給思科和華為。

為什麼不太可能再誕生一個華為呢?因為全世界的運營商都比較保守,它們接受一個新產品,從論證、測試到商業談判,至少要18個月,因此,一家初創企業如果一開始的目標就是電信運營商,哪怕東西做得再好,大概率的結果也是還沒賺到第一筆錢,融資就花光了。因此,我們可以把關注度都放在現有的電信企業上。

在5G時代,哪一家裝置製造商最後能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還要看運營商的態度,畢竟它們是出錢的人。全世界使用者超過5000萬的運營商有24家之多。

今天很多媒體報道,某某運營商願意和某某公司在5G上合作,好像某家公司就獲得了一個大市場。其實運營商通常同時和幾家裝置製造商合作,就如同航空公司會同時買波音和空客的飛機一樣,稀鬆平常。更何況,願意合作這種說法,和真正掏錢,完全是兩回事,我們不能聽風就是雨。至於在5G時代誰能夠引領風騷,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要點總結:

5G最終的標準其實還沒有完全確定。建設5G網路要一個很長的時間,而今天媒體上所說的5G,其實還是一些過渡性的產品。

通過這些內容,我想你一定看出來了,即使像5G這樣大的技術革命,如果進入到過程中去細看,也是一個長時間漸進的過程,和歷史有著很好的連續性。此外,想在世界範圍內立於行業的制高點,需要像華為那樣有硬核科技成就,這背後是幾萬人十幾年的努力以及幾千億研發費用的投入。

預告:

下一講,我們分析一些被5G技術釋放的產品,看看它們是如何突破我們的想象力的。我們下一講再見。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會寫程式還不夠,矽谷傑出軟體工程師都有的 5 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