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可以開發一種功能,比如聚合社群(FriendFeed)或立體封面(CoverFlow),可以創造數千萬美元的價值。用一年或兩年略多的時間,你可以創造出一種產品,比如蘋果的智慧語音助手西瑞(Siri)、安卓作業系統(Android)或照片牆,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其價值高達10億美元。

打造一家像領英(LinkedIn)或德國的思愛普(SAP)這樣的公司需要很多年,卻可以創造數百億美元的價值。然而,確立一種使命則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創造數千億美元的價值,比如,跟臉書公司一樣,特斯拉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谷歌差幾年就到30年,亞馬遜用了20多年,蘋果則用了40多年。

2006年以來,每個臉書產品在設計上都有一點點克里斯·考克斯的特質:退後一步,以便其他人可以挺身而出。

在向哈佛大學校園開放之後,2月末,他們謹慎地向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和耶魯大學開放了臉書。3月,康奈爾大學、達特茅斯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和紐約大學隨後“陷落”,然後,到了4月,布朗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學、喬治敦大學、弗吉尼亞大學、波士頓學院、塔夫茨大學、美國東北大學、伊利諾伊大學、佛羅里達大學、韋爾斯利學院、密歇根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美國西北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埃默裡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杜蘭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也被拿下。

當時,不同學校之間的朋友連線已經實現,也就是說,A學校的某人可以認識B學校的某人,這是摧毀那些已經建立卻區域性太強的社交網路的主要因素。釋出3個月後,臉書共向30所大學開放,註冊成員達到10萬人。其餘的美國大學校園在2004年紛紛加入臉書,到那一年的年底,臉書擁有了100萬用戶。

2005年9月,臉書向美國高中和英國的20所大學開放,到2005年年底,美國的2000所大學和25000所高中,以及加拿大、墨西哥、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愛爾蘭的大學都能登入臉書了。

2006年9月,臉書的使用者數量已經增長到大約1000萬,臉書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那就是向所有人開放。

一年後,臉書不斷成長,達到了5000萬用戶的規模,這讓臉書的建立者如釋重負。

然後,他們撞到了牆上。隨著臉書2007年下半年增長停滯,一些重大問題擺在了扎克伯格及其團隊的面前。為什麼會停滯?為什麼聚友網在過去的6個月裡,也停在了1億使用者規模而止步不前呢?

2007年底,臉譜網正式成立了一個五人增長團隊,稱為“增長圈子”。這個團隊由產品管理、網際網路營銷、資料分析和工程方面的專家組成,也包括其最資深的產品經理內奧米·格雷特。

他們重新將關注點放到擴大使用者數量上。雖然當時的臉譜網已經有大約7 000萬用戶,可以說已經獲得了顯著的增長,但是它似乎開始止步不前了。

當時,臉譜網7 000萬用戶中大多數都生活在北美,這說明國際市場蘊藏著臉譜網最大的增長機遇之一。但是要吸引國際使用者,就需要將網站翻譯成各種不同的語言版本,這任務太艱鉅了。

如果選擇傳統辦法,就需要選出十種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然後逐一組建當地團隊開展翻譯工作。但臉譜網的增長團隊沒有這麼做,團隊的工程師在哈維爾·奧利凡的帶領下開發出了一個翻譯軟體,利用眾包模式,讓網站自己的使用者來將網站內容翻譯成自己的母語。

曾在臉譜網增長團隊工作過的增長駭客專家安迪·約翰斯是這樣評價這一創新的:“增長並不是說你要選擇最重要的20個國家,在每個國家僱10個人,然後等著這一切的努力能夠奏效。增長是透過設計出可以大規模使用的系統,讓使用者來替我們實現產品的增長。”

約翰斯認為臉譜網能夠發展到今天的龐大規模,翻譯引擎的研發功不可沒,可以說是臉譜網採取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如果你能比別人做更多的實驗,如果你渴望成長,如果你能為每增加一個使用者不惜戰鬥至死,而且為得到額外的使用者、進行實驗和獲取資料而熬至深夜,不怕一遍又一遍地做,你就會更快地成長。

對臉書這樣的產品來說,在任何一段具體時間(比如一個月)的活躍使用者數按如下公式計算,時間用t代替:活躍使用者數t=新使用者數t+留存使用者數t–1+復活使用者數t–[n]-流失使用者數t–1

新使用者:在當期第一次加入的人,藉助獲取新使用者和啟用使用者的技術而得。他們在產品使用方面經驗最少,需要精心培育。

臉書團隊將增長分解成了三個簡單的因素:

一、北極星指標

為了避免無休無止的空想,或太多的人追逐太多的目標,臉書選擇了一個單一的指標,這將是他們關注增長的重點。分析、產品、工程和營銷是所有團隊的通用語言,它們一點一點地鑿開那堵牆。

對愛彼迎這樣的公司來說,它就是預訂民宿的天數;對優步來說,它就是出車的數量;對網路信使來說,它就是傳送聊天簡訊的數量;對於易貝來說,它就是商品交易總量。這個數字之於你的服務,就像重力之於保齡球的意義。

對臉書來說,這個數字不是Web 1.0時代的指標,如網頁瀏覽數或註冊會員數。這個數字是經常使用臉書並認可其價值的人數。

多年來,臉書的這個數字變得越來越複雜,而且要求越來越高。從月活數(MAU)變成日活數(DAU),再變成日活數與月活數之比(DAU/MAU),再變成過去28天裡使用者使用頻率的分佈情況,再變成過去8天的7天裡使用臉書的人數(L7/8)。

他們按以下因素將使用者細分:齡級(他們註冊臉書多長時間了)、參與程度(他們的使用頻率如何)、人群特徵(他們的性別、年齡和位置)、訪問方法和速度(桌上型電腦、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非智慧手機、2G、3G、LTE 、寬頻),甚至心理特徵(他們的行為和興趣)。然後,他們仔細研究不同使用者群體的不同之處和相似之處,並特別關注那些沒有持續使用臉書的“邊緣”使用者。

二、神奇時刻

唯一最重要的是,哪一點做得好,就會讓你發展壯大,做得不好,就會讓你銷聲匿跡。

對臉書來說,它的神奇時刻是使用者在動態訊息中看到自己朋友的那一刻。

一旦清楚這對臉書有多麼重要,所有人就要準備好在10天之內拉自己的7個朋友加入臉書,然後,兩週之內拉10個朋友加入,此後儘快拉50個朋友加入。沒有什麼比幫助使用者儘快建立這些聯絡更能預測臉書使用者的長期參與度了,而這與使用者在人口統計上或心理統計上是什麼特徵無關。

三、核心產品價值

在讓使用者透過神奇時刻上癮後,你必須日復一日地提供價值,以贏得使用者的忠誠度。對臉書來說,絕大多數人對它服務的評價始終都是它讓人與人建立起聯絡的感受,最重要的是,這是臉書動態訊息的極好體驗帶來的。

有了北極星指標、神奇時刻和核心產品價值這樣的工具,該團隊著手開展工作。在帕裡哈畢提亞的領導下,大家既不自私自利,也不固守老套的做法,有的只是努力工作的勁頭和資料:(1)把人帶至入口,(2)儘快讓使用者感受到神奇時刻,(3)儘可能經常地提供核心產品價值。

至於獲取新使用者,舒爾茨的團隊不只是加大預算,使用一流的搜尋引擎最佳化技術和搜尋引擎營銷技術,他們將與谷歌達成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允許搜尋引擎巨頭使用它的自動化工具來閱讀、儲存和搜尋臉書使用者個人資料的公開資訊,比如使用者的名字和私人照片等基本資訊,它們沒有被隱藏在臉書隱私控制的防護牆後面。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你在谷歌輸入一個朋友的名字,你就能透過搜尋結果知道他有沒有加入臉書,通常資訊會顯示在搜尋結果的頂部,從而增加搜尋者自己加入臉書的興趣。

然後,在通向神奇時刻的路上出現了一個關鍵時刻:從其他服務提供商那裡匯入你的聯絡人,尤其是微軟、雅虎、美國線上和谷歌等電子郵件提供商,以便更輕鬆地聯絡你那些已經在臉書上的好友,並邀請那些還沒有加入臉書的朋友。伴隨聯絡人的匯入而來的是大量且複雜的交涉,因為像電子郵件提供商這樣的服務公司不得不允許臉書透過應用程式程式設計介面(API)訪問檢索使用者的聯絡人名單。

2010年,臉書甚至收購了Octazen(聯絡人匯入技術提供商),該公司在以下兩方面很有名氣:一是開發有用的工具,幫助匯入臉書30%不在大型電子郵件平臺的使用者的聯絡方式;二是在灰色地帶進行某些操作,例如在不使用公共網頁提供的受控的訪問方法的情況下,從其他服務公司的公共網頁獲取聯絡人的資訊,即所謂的“爬蟲”。

更重要的是留住使用者。透過提供核心產品價值,可以讓使用者快速越過第一次的神奇時刻,並強化使用者的參與度。為了更好地發揮聯絡人匯入的作用,讓使用者在10天內聯絡上7個朋友,在兩週內聯絡上10個朋友,以及儘快聯絡上50個朋友,2008年年初,格萊特及其團隊推出了“你可能認識的人”(People You May Know,內部人將它稱為PYMK)功能,它就位於個人頁面右側。你會匯入聯絡人的資訊,也會匯入朋友的朋友的資訊,你的大部分好友也是這些朋友的好友,你們工作、就讀的大學或者興趣也相同。

它可以據此將還不是你的朋友但你可能會想跟他交朋友的人列出來,並把最有可能的候選人擺在你面前。隨著新的朋友加入臉書,並與你建立聯絡,臉書會跟你聯絡,鼓勵你為新使用者推薦更多的朋友。

與此同時,奧利萬及其團隊一直在為提供核心產品價值的另一項重要工作而努力:將臉書翻譯成非英語的語言,以提高臉書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

臉書沒有像聚友網那樣,向每個有希望發展使用者的國家派出一支由幾十人組成的團隊,自己翻譯網站,或只是使用專業的翻譯服務機構。臉書的團隊在自己的平臺上搭建了一個應用程式,將網站包含的30萬個單詞和短語,透過讓臉書的目標群體提議和投票決定如何翻譯成當地語言,從而以眾包的方式實現了本地化,然後,由專業譯者加以審校。透過這種做法,臉書得以在短短的兩週內首先推出了西班牙語版本,在兩天內推出了德語版本,在短短24小時內推出了法語版本。

在專業譯者的監督下,加上一個80人的眾包團隊的努力,到2008年,臉書有了16個語種的版本,最終增長到了20個,並且獲得了那些傳統意義上受忽視群體的忠誠度,例如巴斯克人、切羅基人和豪薩人。

隨著翻譯好的版本在當地上線,臉書對說母語的人來說也更有吸引力了,因為該國多數人還是說母語的;隨著朋友之間不斷建立聯絡,好友越來越多,多數人成了“內生聯絡人”,因為此時的聯絡建立在同一國家的使用者之間。當外生聯絡人一國接一國地轉變成內生聯絡人之後,臉書使用者的增長就進入一個新的可持續發展階段,這標誌著已經不再只是早期接受者在使用臉書了,它將全國使用者的參與度和長期的忠誠度結合在了一起。

在最初的6個月裡,整個團隊努力的結果不僅僅是一種有趣的社會現象:根據康姆斯克公司(ComScore)的資料,到2008年6月,由於國際市場的發展突飛猛進,臉書使用者已經增長至1.24億,首次超過了聚友網的全球使用者數。

2009年6月,臉書終於超越了聚友網在美國的領先地位,短短一年內,臉書就將規模翻了一番,使用者規模增加了7000萬人,而聚友網的使用者減少了5%。

12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手機開始取代相機,日本巨頭走向“衰落”,關閉了兩家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