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同樣是做網路借款的,不同型別平臺的“待遇”天差地別。

有的被懟的慘不忍睹,有的則 ,到底差別在哪裡呢?

今天咱們就說一說。

其實,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業務邏輯不同。

個人對個人借款的模式目前無牌照加持,受眾廣則風險發生時,牽連大。

在這種模式下,平臺在整個過程中只充當著中介的作用。按照業務本身邏輯來說,它只是負責撮合,每撮合成功一對兒,便雙方收取一點兒手續費,賺得應該是兩邊手續費的錢。

但相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有問題:不對啊!它們明明收的是差價啊!

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理想和現實的關係了。上文所講的模式是理想中的,或者說是本應該的模式,也是美國、英國等國家網路借貸公司用的模式。但到了咱們國家,完全遵照這個模式運營的則少之又少。

為什麼呢?

因為國情不一樣。咱們徵信體系還不完善,記錄的資訊相當的有限,所以很難依靠徵信這一項來評判借款人的資質如何,還需要大量的其他資料來佐證。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平臺在收集資訊、稽核借款人資質這塊做大量的工作。那可想而知,這成本也就自然而然地上來了。

你能看到較為大型的平臺在宣傳的時候都會說自己待見了***風控模型、擁有多種渠道收集借款人的資訊等等這些都是要砸錢的。

而另一邊呢?平臺對接的出借人在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會想什麼風險自擔、投資有風險的話,只是覺得我是通過你平臺出借的,憑什麼平臺在風險發生的時候就能作甩手掌櫃呢?!

於是平臺就業發現,借款人這邊風險較高,如果採取多維度的資訊核准,成本必然也增加;那邊出借人對平臺要求也很高,出了問題平臺堪堪說句:跟我沒關係,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兩方面都要求平臺並不僅僅只承擔中介人的角色,所以平臺扮演的角色就不再單純,包括前期風控、中期跟進、後期催收等等,都需要參與,那它要收的服務費必然就要多,要不豈不是白忙乎了?!誰都不會做虧本的買賣,對不對?!

那因此增加的這部分的成本絕大多數都又作用在了借款人身上,因為平臺運營最本質的風險就是借款人違約。這就是為啥,這些網路借貸平臺借貸成本都高的異常的原因。

那與此同時,還有些網貸平臺在過程中沒有守住底線,看著這麼多錢在自己的平臺流動來流動去,一個把持不住......後續,大家都懂的。

對借款人來說收取的借款成本高,對出借人來說一旦平臺出問題,自己哭天抹淚也很難把錢全要回來。兩方面涉眾都多,那可不就是討不了好麼!

網路小貸牌照加持下的平臺背景強,手段高。

雖然從業務上來看,都是通過網路借貸,大家可能覺得都是一樣的。但其實不同模式下,內在業務運營邏輯是完全不同。

以借唄為例,它的運營是基於網路小貸業務,經營機構需要依法取得牌照之後方可經營此項業務。

另一方面,網路小貸發放貸款的錢不是來自於個人出借人,而是來自於其他資金機構、股東等途徑。所以,它們不會涉及到“吸收公眾存款”的問題。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網貸都是兩端,一邊是借款端,一邊是財富端,都在福斯的視野裡。但是你聽說過別人以螞蟻金服或者京東的名義拉存款用於放貸麼?

肯定沒有對吧!

與此同時,人家能幹這件事兒,不是一拍大腿的興致。無論是借唄還是京東白條,都是在做好自己原本業務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金融服務。原本的業務可以為金融輸入大量的資料資訊,這些資訊又可以作為評估借款人資質的標準。最關鍵的是,這些大量的資料還沒有成本。

你看,這都是環環相扣的。

最後再說一點:

可能也有人會說:你看支付寶或者京東金融也有各種理財產品賣啊,那不是在吸儲麼?

不是!看清楚每一款產品的專案資訊,京東金融、支付寶只是作為通道存在的。你如果買保險,錢就進到保險公司,你如果買基金,錢就進到基金公司,僅此而已。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4月30日起iOS13全面適配!開發者最關注的3大必須和2大可適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