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伯納斯-李要讓網際網路迴歸他認為應該有的樣子。
——
文|杜晨 編輯|Vicky Xiao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全球資訊網(WWW、Web)已經是一個較少被提及的古老名詞。不過,它仍然是人們在網際網路上進行透過文字、多媒體等方式互動的重要工具,也是現如今我們所知道的每一家頂級網際網路公司所依賴的核心技術。
然而在全球資訊網誕生31年後的今天,它的發明者,英國計算機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卻對運用全球資訊網技術構建商業帝國的公司們頗有微詞。
全球資訊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做出了可能是人類科技史上一項非常重要的決定:讓自己的發明永久免費,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他放棄了因此獲得授權費等直接經濟收益的權利,但很顯然,有一部分更聰明的人在他的發明基礎上構建起了更具壓迫性,甚至構成了壟斷的商業模式——而這和他的想法背道而馳。
這些公司大肆攫取使用者資料,讓使用者成為了 Web 2.0 以及後來時代的“資料奴隸”。
有類似想法的,不止伯納斯-李一人。哈佛大學的肖珊娜·祖伯夫博士直接將這種商業模式定義為”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科技公司不惜一切代價海量收割使用者資料,用它們對使用者構建畫像,定製各類服務,並且推送廣告獲得收入。當然,作為從業者和對科技感興趣的人士,相信總有一些時候你也會有同感:這真的是網際網路應該有的樣子嗎?我在這個系統當中是受益者,還是被剝奪了一些東西?
伯納斯-李現在想要讓網際網路迴歸他認為應該有的樣子。
今年已經65歲的他,創辦了一家新公司 Inrupt,試圖推廣一種”資料自主權“理念,將資料的全部控制權重新交還給使用者,但仍能夠讓使用者正常使用各種基於網際網路的服務。
全球資訊網之父的資料自主權計劃
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建制下,伯納斯-李最近幾年一直在研究如何從資料管理的角度,從根本上改變如今 Web 應用程式的工作方式。他們開發了一個名叫 Solid 的專案。
Solid 是 "social linked data" 的簡稱。這一專案包括一系列協議和工具,遵守 W3C 標準規範,提供如下特性:
1)真正的資料自主權:讓資料和使用資料的應用脫鉤 (decouple),確保使用者能夠自由地選擇他們的資料存放的地點,以及誰能夠接入這些資料,控制資料授權的時長。
2)模組化設計:避免平臺鎖定,使用者可以隨時帶著他們產生的資料,從一個平臺遷移到另一個競品平臺,在過程中不會失去任何資料和社交關係、
3)重複利用已有資料:開發者使用現有的資料,就可以建立新的應用或者改進老的應用。
Solid 的具體細節我們稍後敘述。但光有協議和工具不夠,伯納斯-李最近創辦了 Inrupt 公司,去吸引使用者和開發者的注意,試圖從商業上證明 Solid 模式是可以行得通的。
伯納斯-李在 Inrupt 擔任首席技術官兼董事,約翰·布魯斯 (John Bruce) 是這家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布魯斯之前是網路安全公司 Resilient 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這家公司已經被 IBM 收購。
Inrupt 的核心技術,同時也是目前 Solid 專案的核心技術,叫做 Pods,一箇中立、第三方的個人資料儲存庫 (personal online data stores)。
它的工作原理簡單來說是這樣的:當某使用者使用接入了 Inrupt API 的應用時,他的個人資料就儲存到了一個 pod 裡。使用者可以手動選擇對該應用授權哪些資料,也可以在不再使用該應用或遷移平臺的時候,隨時駁回這些授權。根據授權資料的種類和多寡,應用可以為使用者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務。
但最根本的原則是,由於 pods 作為第三方資料儲存的存在,這些應用的開發者將無法完全提取並且出售這些資料。
伯納斯-李認為,Inrupt 的技術在醫療、金融、通訊、政府事務和媒體等業務形態上可以有很好的表現。
Inrupt 公司目前也開發了幾款產品,並提供了較為完整的文件。這些產品包括:
1)面向企業的 Pods 伺服器 Enterprise Solid Server,能夠在確保資料使用合規、使用者和企業之間互信的基礎上,加強資料的使用,讓已經產生的資料能夠發揮新的價值。
2)Solid 客戶端庫,包括一系列能夠讓開發者將 Pods 以及未來其它 Solid 技術整合到自己應用裡的開源工具包。
3)PodBrowser,一個開源應用,讓使用者可以直觀檢視和管理 Pods 裡資料。
除此之外,Inrupt 已經獲得了少數開發者的支援,已經有一些採用 Pods 技術開發的應用可以使用,
Media Kraken,一個影評網站,使用者可以在上面追蹤、評價和分享自己最喜愛的電影和列表。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註冊登陸介面直接詢問使用者想要把資料儲存在哪裡,可選項包括 Solid Pods,或者直接儲存在瀏覽器裡,服務提供方不會提取這些資料。Darcy,一個正在開發中的分散式社交網路平臺,功能和 Twitter、Facebook 有點像,但其工作模式的核心並非獲取更多使用者資料來推送廣告。產品是開源的,使用者可以擁有和控制自己的資料。Liqidchat,一個採用 Pods 技術開發的簡單IM應用。OhMyPod! 和 Inox,兩款第三方開發者打造的Pods 管理應用。可以看出,Solid 技術和 Inrupt 公司之間的關係,就是前者負責推進基於資料自主權理念的新一代開源 Web 資料儲存和使用技術,後者將其商業化,推廣給更多開發者、公司,最終讓更多的消費者可以受益。
伯納斯-李認為,在今天,使用者和他們自己所創造(以及從自己身上被提取出來)的資料之間,存在一堵牆。人們對被提取了哪些資料缺乏感知,沒有控制權,也無法避免資料的提取者在資料市場上轉手交易這些資料。
目前,Solid 專案已經獲得了包括萬事達在內的一些世界頂級機構的支援。不過,我們熟悉的那些全球頂級網際網路公司還沒有對 Solid、Pods 以及資料自主權理念做過已知的公開表態。
在過去幾年裡,這些網際網路公司成為了歐美國家壟斷調查的物件。在去年的美國國會對谷歌、蘋果、Facebook 和亞馬遜四大科技公司的聽證會上,即使是那些對科技最為冷感的政客,都表示過對它們攫取並利用資料構建商業霸主地位和壟斷圍牆的擔憂。
現如今的網際網路已經演變成一種賽博朋克式的樣子,但伯納斯-李仍然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以一種中立第三方的姿態,他正在試圖推進資料自主權被更多人所接受。
但考慮到當今行業局勢,恐怕只有獲得那些頂級公司的支援——而這意味著它們賴以維持體量的商業模式可能要被徹底顛覆——伯納斯-李的理念才能夠得以貫徹,Web 才能夠被真正修復。
何謂資料自主權?
看到這兒,可能你忍不住要問,什麼是資料自主權?資料自主權是對資料主權 (data sovereignty) 的一個延申,而資料主權並非一個最近誕生的概念。
2013年,美國司法部以調查恐怖組織為由要求微軟提供儲存在愛爾蘭伺服器裡的使用者電子郵件內容,遭到該公司拒絕。在後來的法庭鬥爭中,微軟最終大體上獲勝,奠定了國家語境下的資料主權概念,也即資料應遵守其所在國家地區內的法律和治理結構。
微軟 vs 美國司法部一案,對資料主權的保護的出發點是平臺。而另一項近幾年興起的運動,則是從資料的創造者自身出發的。
一直以來,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等國家,當地的原住民對於自己族群的資源和權益格外珍重。比如石油、天然氣等在其它地區可以更輕鬆進行商業開採的地質資源,在原住民地區必須經過非常繁瑣的批准流程,以確保當地人民能夠享受到應有的權益。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以來,許多針對原住民族的社科調查不但沒有獲得他們的許可,也沒有向他們彙報,導致了刻板印象的強化甚至歧視行為。
2015年,原住民資料主權運動在澳大利亞興起,學術人士達成了一項共識:在《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的框架下,原住民族應該擁有對其人民的資料的控制權,可以決定這些資料如何被使用。2017年,世界上的第一支原住民資料主權保護機構 "Maiam nayri Wingara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Data Sovereignty Collective"[1]正式在澳大利亞成立。
在這種原住民資料主權的邏輯下,任何來自於原住民族群和地區的資料,無論是民間訪談錄得資訊,還是從大自然中採集樣本,都需要經過原住民族群的審批,並且在使用完畢後交還所有權,由原住民儲存。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助理教授,原住民人類學家 Keolu Fox 表示指出:人們需要明白,資料也是一種資源。
而如果將這種資料主權的理念擴充套件到每一個人,就有了資料自主權的概念。(英文還是 data sovereignty,只是換了一個更符合場景的翻譯。)
原則上,每個人都可以(伯納斯-李認為應該)擁有對自己的所有資料的全部所有權和控制權。網際網路公司在為使用者提供服務時,應該本著透明、責任和開放的原則,申明使用哪些資料、如何使用等,並向用戶獲得充分的知情同意,而不是大部分網民現在所面對的,那種為了使用某款服務不得不同意提供方獲取一大堆許可權的糟糕體驗。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應該是一種使用者和服務提供者之間更為理想的關係應有的樣子。不過很遺憾,在目前,在一些具備了網路效應的公司面前(如 Facebook、Twitter、Google、微信等的超大型社交網路平臺和關鍵功能性質的公司),使用者的話語權並沒有多少。受制於社會原因,他們往往不得不使用這些產品,也就只能將資料拱手交給它們背後的公司。
這是因為 GDPR 是在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已然攫取了海量使用者資料的基礎上,提供的一種制衡手段。
而透過 Inrupt,伯納斯-李想要創造一種全新的,從根本上開放、透明,更重要的是對使用者更公平的資料授權和託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