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微信月活賬號數量達11.12億,每天傳送450億次資訊,成功連線4.1億次音視訊通訊。據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19)》,截至2018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8. 29億。從一個線上的即時通訊(IM)軟體到逐漸成為連線線上線下日常生活的國民級應用,微信用了8年時間。
2011年1月,張小龍和他10個人的團隊在iOS、Android和Symbian系統上推出了微信App。當時的微信只能傳送文字資訊,作為一款IM軟體,微信在它的前輩QQ移動版面前,除了簡潔之外並沒有任何優勢。直到2011年5月,微信上線了語音訊息功能,結合後續推出的「搖一搖」功能,微信使用者群第一次有了顯著增長。到2012年3月,微信用了433天,贏得第一個1億使用者。
2012年4月,朋友圈上線,微信從此突破了即時通訊軟體的單一定義,步入社交媒體領域。4個月後,在日後顛覆了國內的媒體生態的公眾號上線,彼時的微信,在誕生一年半後,已經完成了「生於社交,走向媒體」的迭代,而它並未停下前進和創新的腳步。
到了2013年,微信支付應運而生,和支付寶同場競技,搶佔使用者電子支付的入口。那一年,微信把二維碼貼到了大江南北。春節期間,微信根據中國文化推出了「紅包」功能,吸引到大量使用者繫結微信支付,微信支付繼而對支付寶有了後發優勢。它們的競爭,也讓中國因此走在了移動支付和無現金化的前列。現在,購物、出行、搜尋、問詢……「掃一掃」成了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互動行為。從小商家到政務廳,通過二維碼結合公眾號,微信打通了線上通訊和線下生活服務平臺。
也正是因此,為了拓展微信的服務屬性,2017年微信「小程式」上線,兩年時間,據微信的統計,小程式已覆蓋超過200個細分行業,服務超過1000億人次使用者,年交易增長超過600%,創造了超過5000億的商業價值。
語音訊息、朋友圈、公眾號、微信支付、紅包、小程式……八年時間,微信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IM軟體的定義,通過圍繞著一個個功能進行產品迭代,微信逐漸成長為橫跨通訊、社交、媒體、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的平臺。它改變了許許多多的行業,也改變了你我的生活方式。微信即是工具,也是平臺,如何肩負起一個「國民級應用」的社會責任,給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這將是微信未來將要思索的方向。
回顧中國網際網路,上一個接近10億活躍賬戶數的IM還是二十年前誕生的QQ。作為微信的「兄弟產品」,QQ沒能抓住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截止到2019年,QQ的月活躍賬戶數為8.23億,與微信相差近3億。但就時代統治力而言,QQ這個現象級產品在21世紀之初也是無人可及的。
從OICQ到騰訊帝國
1999年,一個名為OpenICQ2000(簡稱OICQ)的網上聊天工具上線,「ICQ」原意為「I seek you」,騰訊在ICQ前加了一個O(Opening),OICQ取意為「開放的ICQ」,而它正式的中文名稱則叫「中國網路尋呼機」。
OICQ 1999年版本
在web 1.0的聊天室時代,儘管ICQ開創了「即時通訊」的概念,但把好友資訊儲存在主機的ICQ,在當時家用電腦普及率極低的中國寸步難行。而OICQ結合了BP機呼叫功能、聊天室、一對一視窗對話三種通訊方式,最重要的是OICQ把使用者資料儲存在伺服器,通過OICQ號碼就可以跨電腦登陸。OICQ迅速席捲了中國網際網路,也被ICQ母公司美國線上(AOL)發了律師函。2001年,OICQ被迫改名為QQ,一個類似字母Q形的企鵝形象和朗朗上口的產品名稱,就此QQ坐上了中國網際網路歷史上社交產品的第一把交椅。
在當年網上衝浪裡,喜聞樂見的QQ頭像
2000年千禧年時,12.95億中國人中,有1.8%即近2331萬人接入了網際網路。2001年2月,QQ註冊使用者數就有2000萬。
在網際網路還停留在門戶爭霸的時代,騰訊憑藉QQ這款通訊軟體積攢的使用者量,建立了騰訊網,馬化騰用「門戶+IM」的模式,利用QQ平臺主動把新聞投遞給使用者,當新浪、網易、搜狐苦於在頁面設計廣告時,騰訊在QQ中加入一個新聞彈窗,讓所有QQ使用者「登入即接收」。在2001年,騰訊網成為中國排名前三的網站。
此後,圍繞著QQ號逐漸形成了「QQ生態」,QQ從即時通訊延伸出了QQ遊戲、QQ秀、Q幣、QQ會員、QQ空間等服務。隨著家用電腦和寬頻的普及,QQ快速吸納了大量的年輕使用者,騰訊公司也在這些衍生服務中扭虧為盈,成為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中的龍頭企業。而在MSN在中國遭遇水土不服後,QQ則通過本土化、娛樂化、社群化幾個方向的改進,吸納了MSN的使用者,在2005年- 2010年期間快速成長為覆蓋全年齡段的中國網際網路第一社交產品。
然而,隨著微信的崛起以及使用者群體的成長,QQ的使用者層也發生了改變。現在的QQ憑藉著功能複雜、玩法繁多、更私密化,進而重新在青少年群體煥發生機,同時QQ也成為了騰訊系產品中的「萬能鑰匙」。
比起架構了電商帝國的阿里巴巴,騰訊系的產品在當代網際網路生活中更像是「無處不在」。文娛領域有騰訊視訊、微視、QQ音樂、騰訊動漫;資訊領域的騰訊新聞、天天快報、騰訊體育;工具類的QQ瀏覽器、QQ郵箱、QQ輸入法、手機管家、應用寶、騰訊地圖;遊戲領域的王者榮耀、QQ遊戲、奇蹟暖暖等一系列從PC到手機遊戲等龐大的遊戲矩陣……儘管微信已經超越QQ成為騰訊系最具影響力的產品,但QQ號比起更私人、更常用的微訊號,它作為一個年代久遠,現在可能已經被邊緣化的「網路身份標識」,在騰訊更強調文娛的版圖中更可能作為使用者入口的第一選擇。
騰訊系產品
從「中國網路尋呼機」的OICQ到微信,中國的即時通訊軟體從傳遞資訊的工具,通過本土化的改良,發展成了集交流、資訊、娛樂、服務、搜尋等一體化的綜合平臺。即時通訊工具不像是沒落的論壇或被淘汰的硬體,它們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更新換代。因為「即時通訊」的需求不會消亡,那麼為滿足這些需求而生的IM工具也將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