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領域的創新很多,但做爆品太難。每一個想用區塊鏈技術做創新革新網際網路應用的都在擱淺之中,擱淺緣由大多在效能上。在這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問題籠罩下,區塊鏈應用做爆品,就是天方夜譚,我們該思考的還有太多。
“有一天我拿著哈勃望遠鏡觀察月球,我在想,若干年前,科技技術、計算能力很低的情況下,就已經可以登月了。而今天,我的手機比當時的算力提升了幾萬倍,但就放在我口袋裡閒置著。
如果把成千上萬臺手機的算力聚合起來,然後用我壓縮演算法把一切都搬上去計算,那將是一個新的網際網路。”
Richard說到。
這個情景描述來自於美劇《矽谷》,為了Piedchat的發展,Richard自願退出公司後,他開始了另一個世紀構想的攻堅。這個技術想要把諸多閒置算力集合起來,然後組成一個新的網際網路,然後讓使用者可以利用如此大的聚合算力下“去中心化”的do anything。
這可能是一個產品的悲劇,但對技術嘗試來說是讚歌。
若干年來,開發者們的願景和開發能力開發了無數拍手叫好的產品,但產品起起落落,當開發完產品推向市場,才發現面對著無數個問題亟待解決,就像pied piper被迫做出的piedchat,爆紅後日活使用者暴增,除了高額的伺服器資源成本外,要命的觸犯了兒隱法,埋藏了210億美元的鉅額賠償風險。
pied paper的爆紅起伏
先從《矽谷》說起吧。
pied piper在劇中是那個前沿創新的唯一存在,這當然是爆款的基礎,必要的一點優勢,或技術或創意。
所謂爆款,一定是短期內透過正常途徑增長了巨量使用者或因大量關注被熟知。所以爆款的直接表現就是使用者量或曝光量的增長,使用者量巨量增長一定是爆款,如果是曝光量巨大,可以稱為爆紅。
而每個企業或產品都希望創造爆款。希望利用產品創新獲得使用者青睞,然後得到使用者,跑通商業模式,公司和產品得以長存。
正如《矽谷》的劇情,pied piper需要融資,就需要告知投資者產品價值,在科技峰會上,Richand的壓縮演算法評分直接突破常規值,得以火爆,立刻就拿到了融資。
但隨後對技術的應用,成為了成敗關鍵。新的CEO用老舊的商業邏輯推算,要做儲存盒子,而這卻無法發揮壓縮演算法的最大的價值,一個創新的演算法被毫無創新的產品束縛,走傳統產品的路子。
在Richard的產品嚐試裡,團隊還幫助著名的X站傳輸影片,但ToB的業務也只是飲鴆止渴,短期滿足收入,而並非激發了技術的無線潛力。也不是Richard真心想做的。
在創新的革命技術面前,商業的潛力沒有從0到1,只有從0到無限。
在隨後的嘗試例,無論是利用Richard壓縮演算法實現的pied piper beta,還是利用壓縮演算法的即時影片PiedChat,都獲得了一定的爆紅,但隨即問題重重,pied piper留存過少,PiedChat沒有對使用者進行篩選觸碰了兒隱法。
Richard的心不在此處,他需要的是一個宏大的,適合所有使用者,為使用者帶來權益的產品,依靠技術的變革。才出現開篇的場景描述,Richard要利用壓縮演算法實現一個去中心化的新網際網路。
這雖然只是劇情,但卻很直接的表現了創業者將面臨的問題。從資金、產品創意到目標方向,都決定著產品是否存活,而當創業者發現要做的產品過於宏大且“危險”時,你會怎樣選擇。這也是區塊鏈創業者正在面臨的。
兩個創業者的“破圈”
區塊鏈行業期待爆款已久。
在若干的歷史長河中,自驅爆紅的爆款,只有應該只有比特幣和以太坊了,比特幣社群信仰者的聚集是在價格爆發之前,以太坊社群的聚集也與幣價無關,後續的加密貨幣用是在資本擁躉下實現的。
區塊鏈技術應用爆紅的更是寥寥無幾,從2017年後,除了FOMO3D的爆紅,尚未有從應用意義上爆紅的產品,大多數產品還都是紮紮實實的路演、做活動,一點點吸引粉絲。
但區塊鏈爆款的思路還是有的,這裡有兩個故事。
這款產品叫Maskbook,我把它稱為“規則內創新”產品,這對區塊鏈應用是一個明確的提示。
Maskbook的短暫爆紅,源於Maskbook的採訪文章,文章中對Maskbook進行了體驗,並和創始人Suji進行了對於Web3.0概念的交流。此後,圈內人士有把這一次成功的傳播叫做“破圈”。從行業內的使用者來看,這一次Maskbook的關注,並非只是業內,所以打破的“圈層”是指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的業內。
Maskbook利用了Twitter的使用者需求,生存在平臺內,但使用了本地的加密,利用瀏覽器外掛的實現方式。可以不涉及與社交巨頭有競爭的部分,產品重要在於補足需求。
巨頭之下,這些能夠讓平臺內的使用者轉化後使用相關產品,已經可以算的上成功了,也驗證了規則內創新的重要性。
前文說到,此次爆紅也不侷限在區塊鏈圈,Maskbook雖處於區塊鏈圈,但產品和傳播的立意並不侷限在區塊鏈圈層。同時也並非直接讓使用者接受去中心化,而是瞄準了隱私需求,實現隱私功能。不過多太高技術門檻。顯然,Maskbook的使用者範圍已經被擴大到了網際網路使用者,不涉及區塊鏈的使用者教育門檻。
第一個故事,是規則內創新,第二個故事,是一個使用者教育的故事。
2020年的開始,隱私事件再次觸發了,這次是微博使用者資訊洩露,並且被駭客拿到了Telegram上利用聊天機器人售賣資料,還利用了加密貨幣支付,典型的灰產手段,這其中,令人唏噓之處,第一個就是加密貨幣的金融交易之便利卻使灰產即為便利。
此事發生後,在圈內做區塊鏈隱私專案PhalaNetwork的佟林寫了一篇體驗隱私洩露灰產的文章,文章內詳細描述了資訊洩露的型別、如何獲取、危害如何。令人唏噓之處是這個售賣使用者資料的灰產,還在這次的交易業務裡,放了隱私協議。
對於技術愛好者來說,因對技術的清晰瞭解,而對具備隱私能力的技術以及未來隱私自由的期待更深。也因此這一事件被廣泛關注且深入關注。
但作者佟林反被駭客報復,利用手機號註冊各大網站,簡訊驗證碼不停,外加騷擾電話,還透過資訊撞庫,拿到了作者的包含身份證在內的各種資訊。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具備隱私協議的資料販賣灰產,利用了加密貨幣匿名之便,無從查證。而在我們的中心化平臺中,拿到全面的資訊“報復”他人,隱私已經蕩然無從。
Phala這次也破圈了,雖然不是像Maskbook一樣是因產品創意而紅,但卻應了使用者教育上的邏輯。Phala佟林深陷隱私暴露的“恐懼”,是不知道還有哪些平臺的資訊會被挖出,登入過的每一箇中心化平臺,可能都會成為恐懼炸彈。
所以,Phala雖然也是一個公鏈網路,但Phala會推出多個隱私產品,也就是說,其實背靠這區塊鏈行業,但產品定義是應用和隱私,盡力降低使用者的門檻。
爆款的另一面是什麼?
2019年,還有一款因產品而爆紅網際網路的專案,就是ZAO,因為換臉的有趣體驗,ZAO在上線後從AppStore免費榜138位衝到了第一。
但因為ZAO使用影片和AI,會利用過高的頻寬和更多的伺服器,這讓ZAO儲備的伺服器資源很快用完了,還好ZAO是由陌陌孵化的。如果後續費用過高,對於一個資金儲備很少的公司,也許這個爆紅直接就是死亡訊號。技術成本直接把儲備資金花完,團隊解散。很多技術公司都死於技術和產品未成功之時,錢燒完了。還何談爆款。
所以雖然爆款萬眾期待,但爆款的成本是極高的,可能是機會,更會是噩夢。在2017年,筆者去探訪過在網際網路時代出現的幾款爆紅級App。包含魔漫相機、臉萌、B612等,我們發現,爆款應用出現的工具類比較多,但工具型別App帶來的使用者留存,很難與帶來的未來價值平齊。
這就是對於ToC應用最大的考驗,一款免費工具,第一關是知名,然後是下載,然後是註冊、試用,接下來就是留存,最後是付費。沒有幾個爆款的應用可以活到付費。大部分死在了留存。
以上曾經爆紅的公司,只能靠不斷的開發新的爆款應用或修改產品特性,維繫後續融資,找到其他機會轉型盈利,例如臉萌開發了faceU,陌陌做直播做影片交友等。
這明顯是續命,不斷創造爆款,不斷用開始用資源換未來。也就形成了沒有資源(錢和流量)別談爆款的基礎哲學。
區塊鏈行業更甚之,最大的侷限還是行業覆蓋範圍有限,二級市場引入的使用者,和應用服務的使用者天差地別。這才能看出例如Maskbook和Phala這樣打造了爆款或一瞬爆紅事件的不易,區塊鏈行業的流量,仍舊以投資的強關係為主,應用產品的推廣,大多把成本降低,把週期放長久。
既然業內流量流量如此,創業者們就更應該思考“破圈”的爆款之道,正如現在的專案、資本等都在做內容爭搶流量。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但不要過於拘泥忘記了產品為王。區塊鏈應用創業者的競爭者,不是同在行業內的同賽道專案,而是廣泛的網際網路平臺。
寫到最後
寫到這裡,是不是感受到了區塊鏈應用似乎已經沒有路了。
我們此時回想一個產品的誕生。
如果我們做一款產品,從模式上,先選“輕重”,輕模式好操作好調頭,重模式有壁壘。然後開始找業務模型。如果我做服務,我會在乎顧客和盈利,如果我是平臺,我更重視流量和後續的變現方式。
從流量上看,每個使用者的流量都“貴”的離譜,網際網路平臺流量難以撼動,競爭的成本太高。而如果做服務,直接的業務可能只與交易和資產相關,這個領域相對容易,但已成紅海。除了交易和資產外,區塊鏈的服務也可以是技術服務,但從客戶角度上看,可以做到付費開發區塊鏈產品的客戶是極少的。這種很傳統的IT技術服務方式更難成為爆款讓更多人應用。
區塊鏈的應用,似乎也只能依靠加密貨幣的投資價值和金融優勢了。但貨幣主權帶來的限制以及灰產等現象的出現,對區塊鏈的扼殺是致命的。
據此,我們暫且這樣判斷,在區塊鏈行業內做爆款的機會,是很少的,但在龐大的網際網路使用者下,爆款會不斷出現,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是個圈,先破了這個圈再談爆款吧。從產品立意、產品渠道、產品特點、使用者畫像等一個個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