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者 辛火
從現在手機上的諸多特徵來看,沒有iphone的出現,就不可能會有現在這樣的手機。在多個方面看來,現在的手機上的大部分特徵,都由蘋果手機所開創。如iphone1首次採用大塊觸控式螢幕,現在雖然在硬體上沒有普及但也仍存有觀念的home鍵, iphone5s的指紋解鎖,以及iphoneX的3DfaceID臉部識別(大部分安卓上的都是2D)。
12007年前“智慧手機”的樣子
所有人都知道,初代iphone的釋出,對手機行業來說是一場革命。但想要理解這一場革命,首先要做的,往往不是去展望它能帶來什麼,而是回顧它到底替代了什麼。
在講iphone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2007年以前的“智慧手機”都是什麼樣子。
看看同時代的諾基亞E62,發售於06年9月。諾基亞在一部面積不及一張小張相紙的機身正面塞入了一塊240*320的非觸控屏以及一組帶背光的全功能鍵盤。從外觀上來看,E62彷彿是一臺縮小版的電腦,而它的內部,搭載了當時最先進的手機系統——塞班S60。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塞班S60,但在2014年之前,這可是一個佔據了全球63%市場份額的壟斷級別的作業系統。在塞班的加持下,使用者可以用手機聽歌、查字典、玩遊戲以及連線網路。
看起來一臺智慧手機的主要功能它都具備了,但它為什麼被iphone替代了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實在是太難用了。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想要瀏覽這臺諾基亞里的照片,你需要開啟功能列表,撥動搖桿選擇檔案管理開啟檔案管理,撥動搖桿選中影象資料夾開啟資料夾,多次撥動搖桿找到想要訪問的照片,最後選擇確定。而在iphone上,你只需要開啟桌面上的照片,選擇要看的照片。
如果把使用諾基亞的感受比作將一個打亂的魔方還原,那麼iphone的使用體驗,就是將一個還原的魔方打亂。前者晦澀難懂,後者上手就會。這一點主要歸功於多點觸控螢幕在硬體技術上的領先。但最重要的,是蘋果在軟體設計上的人性化考量。
而這方面的領先,在兩種手機開機時就被展現的淋漓盡致。當我們點亮iphone的螢幕,會看到一個畫著箭頭的白色方塊被安置在螢幕下方凹槽的左側,凹槽中寫著slide to unlock的字樣並且不斷重複著向右移動的變色效果,這時,即使是一個從沒用過手機也完全不懂英語的人,也會在這個介面的引導下,下意識的用手指劃開這個方塊完成解鎖。進入桌面後,16個按鈕,15種功能,被依次分明的擺放在桌面上。使用者想要開啟任何一個軟體,都不會感到疑惑。
而當我們點亮諾基亞的螢幕,卻不會看到任何的操作引導,開啟軟體的方法,只能靠使用者自己摸索。並且這些方法,被隱藏在了這組寫滿了48個符號的45個按鍵裡。
2蘋果的按鍵
既然說到了按鍵,我們就不得不來聊一下iphone的home鍵,這是iphone正面唯一的實體按鍵。它只有一個功能,就是無論你停留在系統的哪個介面,只要按下它就能迅速的回到桌面。在我看來,home鍵就像是整部手機在設計理念上的整合,精美、簡約,而又優雅。
關於這個設計靈感的來源,有一個有趣的傳聞,據說,這是蘋果的首席設計師在看到抽水馬桶後產生的靈感,因為馬桶上只有一個按鈕,按下去,就能讓整個系統回到最初的狀態。但以上提到的這些,並不是iPhone推翻舊時代的有力籌碼,讓我們看一下同樣作為一款革命性的產品——第1款有轉盤的iPod,這款產品讓蘋果在一年之內就拿下了全美75%的市場份額,而初代iPhone在其釋出首年只是切下了智慧手機這塊蛋糕的3%,真正讓iphone站上市場巔峰的,卻是APP store。為什麼像App Store這種可以良性發展的第三方軟體平臺最先出現在iphone上?現在,讓我們把視角從一名手機消費者,轉變為一名軟體開發者來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要你在諾基亞E62上開發一款軟體,你會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軟體的功能與手機下方的鍵盤結合,鍵盤式手機的設計觀念,意味著你精神世界中的每一個靈感,都要受制於物理世界的約束,這就像讓一名舞蹈演員帶著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鐐銬跳舞。而當你面對iphone——這樣一臺使用整塊觸控式螢幕進行互動的手機時,你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設計介面,而且不用擔心硬體的換代會妨礙軟體的更新。
無論如何,單從兩臺手機的按鍵設計,就能看出兩種截然相反的產品設計思路。當時的智慧手機廠商做的,是把一臺電腦縮小到手掌可以握持的大小,而蘋果做的,是在一臺手掌大小的裝置裡,還原電腦的使用體驗。前者一直在試圖總結過去,後者則是在嘗試探索未來。這種大膽的嘗試,也讓我們在蘋果身上,看到了科技產品創新的驕傲。iPhone之前,沒有iPhone。iPhone之後,全是iPhone。
3從前蘋果的驕傲
但是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在蘋果身上看到這種驕傲了呢?
幾天前,在耐著性子看完了蘋果的秋季釋出會後,我知道,今年對於蘋果的期待,又要化為泡影了。常規的升級,湊數的配色,以及有些平庸的系統,都在告訴我,年末釋出的iPhone12,大機率也會是一款擠牙膏式的產品。
如今的蘋果,雖然在許多領域依然提供著最好的使用體驗,但早已不是過去的那個蘋果。當然這也無可厚非,畢竟他現在手握全球五分之一的智慧手機使用者,任何一個微小的失誤都會被無限放大,就像幾年前的3Dtouch也許只有10%的使用者能體會到它帶來的便利,但卻有90%的使用者一起承擔額外的壓感層所帶來的厚度增加,電量減少。
而在這個功能取消後,原先那百分之十的使用者又要被迫改變使用習慣,可這10%的比例,放到iPhone全球15億的使用者中,也是個龐大的數字。蘋果需要的,不是激進而革命的顛覆性創新,而是成熟且穩定的利潤延續。而這,也讓他從《1984》廣告中的那個揮舞著鐵錘的叛逆青年,變成了螢幕中扼殺創新的壟斷巨頭,30年前丟擲的鐵錘,卻砸向了現在的蘋果,這一切也許在初代iphone釋出時就已經預示了。
釋出會上,喬布斯為了展現iphone的語音留言功能,打開了庫克傳送的一條語音留言,這也是兩任掌舵人在那場跨時代的釋出會上唯一的交流。而這條留言中,除了蘋果的財政收入,庫克什麼也沒有說。以後的蘋果,是會重新成為創新的引領者,還是像諾基亞一樣,誰也說不清楚。但當我們重新拿起初代iphone,還是會想起手機被重新發明的那場釋出會,以及那個年輕且驕傲的蘋果……
iPhone之後,沒有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