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麼像一個被打輸了的小孩,找來了“爸爸”幫忙,餓了麼和支付寶雙方攜手繼續與美團展開新的競爭。
上週,支付寶宣佈將自己的定位調整成數字生活開放平臺。之後支付寶APP內增加了很多服務,包括出行、外賣、旅遊、電影票等,Slogan也從“支付就用支付寶”變成“生活好,支付寶”。
阿里此次動作,對於美團來說是換了一個更強大的競爭對手。之前美團打的是餓了麼,現在美團打的是支付寶。
一場新的本地生活服務戰爭馬上就要打響,從表面來看,支付寶與美團兩者差距很大。
據Questmobile資料,截至2019年9月,支付寶是使用者僅次於微信的APP,月活高達6.67億。而根據Trustdata資料,到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整個移動端外賣的月活使用者總數也只有4億出頭。
在大會上,阿里本地生活服務Quattroporte王磊表示,餓了麼口碑未來一年將為平臺商家帶來每天超過1億的訪問使用者。
此外,支付寶還有一套自己的信用體系,是美團不可比擬的。王磊表示,對於入駐商家支付寶將提供抗疫扶持貸款,利率比其他平臺低50%,並將佣金設定保持在低於行業3%-5%的水平。
而使用花唄、借唄等服務能幫助使用者更合理的分配資金,降低消費決策成本,同時也能吸引更多使用者在支付寶平臺交易。
更重要的是,阿里的經濟體量足夠支援支付寶打贏本地生活服務這場戰爭。3月16日,王磊在接受36氪採訪中提到,“100億不是補貼投入上限”。以美團2019年Q3季度淨利潤19億元看,阿里全年投入的資金,將遠遠大於美團全年收益總和。
之前,王磊形容餓了麼和美團的競爭,是美團站在2樓打1樓,餓了麼融入阿里後,就是從6樓打2樓。
那麼,到此可以停下來認真問一句,“支付寶真的能戰勝美團嗎?支付寶真的能成為一個超級APP嗎?”
1
原生業務長遠謀發展,分支業務易走捷徑
借用一下雪球創始人方三文的說法,阿里巴巴本地生活和美團的競爭,有點像過去中國公司和跨國公司中國分公司競爭,本質上是原生業務與分支業務的競爭。
通常來說,原生業務會戰勝分支業務,其原因是雙方的底層驅動力是不一樣的。
阿里巴巴的主要業務還是電商,本地生活只是阿里巴巴下面的一個部門,部門就意味著要揹負一定的KPI壓力。具體到執行層面,執行人員很容易為了短期的KPI,走一些捷徑。
比如對於地推人員來說,要拿下優質商家,則需要花費較長的週期,和較大的協商成本,並不容易;相比較,小店的拓展更為容易,而到最後地推人員拿到錢是一樣多。因此,阿里的地推團隊熱衷於拓展小店,但給阿里帶來的問題是,小店存活率低,長期回報並不理想。
一位淘點點早期中層向36氪表示,“淘點點外賣業務當時在全國有幾十個服務商,幾千人團隊,一個月花銷一兩千萬,為完成KPI刷了大量沒有價值的流水,服務商圈了很多“死”門店, 517大促時補貼多,峰值衝的很高,其實都是資料造假。”
相比之下,由於沒有短期KPI的壓力,美團的擴充套件策略更符合長期的邏輯。美團早期把優質的商家擼了個遍。長期來看,這些商家的品質和存活率都很高,給美團帶來了不錯的回報。
從商業規律來看,當用戶的行為習慣已經形成,新平臺想要改變這個習慣,往往需要提供遠高於原有平臺的使用者體驗。放在漫長的商業史中,行業老二逆境反轉的故事也不多見。
但阿里巴巴也並非沒有機會。阿里巴巴極其強勢的組織建設和企業文化,意味著當其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去參與競爭時,鹿死誰手,也猶未可知。如果阿里巴巴能最終完成逆襲,不僅能重回高增長,也再次證明了阿里巴巴組織建設的優越性。
2
開放平臺不“開放”,自營平臺更穩定
支付寶目前所開放的平臺,並非真正的平臺,並且支付寶與第三方平臺存在流量分配的問題。
第三方小平臺如果把自己的流量建立在阿里支付寶平臺上,這等同於把自己的生死權交給支付寶掌控。
比如導購網站值得買、蘑菇街等,現在它們既可以給阿里導流,也可以給京東導流,如果它們的流量都來自支付寶平臺,則必將受到阿里的限制,盈利能力可能會受影響不說,被封殺都是有可能的,第三方小平臺自然不願意入駐支付寶平臺。
另一方面原因是,支付寶有“即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懸疑。具體來說,支付寶平臺上,有自己的業務,包括餓了麼、飛豬、高德打車等,如果像攜程這樣的第三方服務平臺入駐,攜程很有可能會遭受不公平待遇,流量可能會對飛豬傾斜。
這樣的事之前已經發生過。支付寶小程式推出那麼久,沒看到過一個三方開發者小程式成功的案例,其原因是支付寶就連小程式領域裡「抽獎」這種小需求,都是支付寶自己的關聯公司做,第三方根本沒機會去嘗試。
反觀美團,美團平臺上的大多數業務都是自營業務,並沒有那麼多競爭關係,可以長期平穩營運。
但支付寶依託於阿里的金融服務能力、大資料雲端計算能力、淘寶天貓的電商能力、餓了麼口碑本地生活服務能力和蜂鳥的即時配送能力,以及阿里對外加對有股權合作的第三方服務企業,關起門來也能玩轉,阿里憑藉自己的生態也能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
3
“工具”可以快速複製,“服務體驗”需要長期打造
支付寶想要從“工具”變成“服務平臺”,最大的問題還在於使用者的刻板印象很難扭轉。
現在提起支付寶,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是,“支付寶是一個支付工具”。
在現實生活中,要改變一個人的刻板印象非常之難,況且支付寶要改變14億人的刻板印象,其難度難以想象。
徐建國曾說過,“想要改變一套體系的成本,遠遠高於重建一套體系。”這句話一點都不高估。
具體的例子,之前淘寶給很多人留下了假貨橫行的印象,阿里幾經努力,也徒勞無獲。最終阿里依靠新建的“天貓”才得以擺脫“假貨電商”的罪名。
對應到支付寶,支付寶不能再建一個支付寶,支付寶要擺脫工具屬性的脫刻板印象,只要有燒錢,但其實燒錢補貼也未必好用。
對於燒錢思考,準確來說燒錢補貼能帶來新使用者增長,能促進訂單增長,但是並不能改變使用者消費習慣。
對此,想必王興看的非常明白,去年5月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王興說“對於競爭對手使用補貼吸引對價格比較敏感的使用者,我們並不擔心,並且這種方式也是不可持續的。”
支付寶在由工具轉變為服務平臺的路上,除了需要擺脫刻板形象之外,如何打造好產品體驗也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工具”與“服務”不同,工具在學懂了技術之後可以快速生產批量複製,但是服務不行,特別是優質的服務,不是加速建設就能建設出來的,是需要時間的打磨,不斷的迭代和完善生長出來的。
就比如高德的打車業務,相比滴滴極其難用,體驗之後你就知道了。
其次,平臺不僅僅依靠“硬實力”打造一個好的產品就行,其背後還有一套服務體系,需要平臺的“軟實力”做支撐。
“軟實力”可以理解為,團隊之間的協作、流程規則的制定、組織的配合流通等。用美團舉例,美團接到使用者對商家的投訴,僅僅只需要不到10分鐘,就能完成從判斷到決策再到退款的流程,這其中包括了資訊真假驗證、防止各種詐騙薅羊毛、跨部門合作等。
這樣的效率背後是一套,分工協作、流程清晰、規則制定合理的運作體系,需要長時間的團隊磨合才能形成。
多說一句,在 “軟實力”方面,滴滴的後期服務做的極爛,很多使用者吐槽“電話打不通,業務處理速度慢”。
產品的服務體驗並非一蹴而就,而新使用者的留存,主要取決於第一次產品體驗。相信阿里巴巴在產品服務上,有能力打造一個與美團一樣,甚至超越美團的產品,但任何公司幾乎無法做到一開始第一次,不經過時間打磨更迭就打造出一個能和美團媲美的產品。
回顧網際網路發展歷史,幾乎也找不到一家網際網路企業能用相同的新產品,打敗積累十年經驗的老產品。
不過,退一步來講,就算支付寶最終輸了,支付寶還是那個支付寶,還是那個國民應用,失敗了支付寶的地位也難以動搖。而如果是美團輸了,其本地生活服務的入口地位不保,美團的未來想象空間勢必將會大打折扣。
從這個角度來講,支付寶這次對美團發起的進攻,也不失是明智的決策。但以現在阿里和美團現在的體量,誰也打不死誰,兩者的競爭局勢將會持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