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的牛年春節,主要頭部網際網路大廠又掀起了新一輪的全民紅包大戰,初略統計幾個大廠的紅包總數為接近180億個,這相當於全國10億網民每人差不多18元,您搶到了多少?
其實經過這麼多年的春節紅包戰的忽悠,多數網民早已經對網際網路春節紅包脫敏,今年我們對“一頓操作猛如虎,過後一算二塊五”的搶紅包結果已習以為常,過年嘛,大家就圖個喜慶樂呵,看著春晚動動手指點點app就玩了。今天我們不討論掀起紅包大戰的網際網路大廠砸錢搶流量的得失,也不討論群眾對到手二塊五的紅包感受問題,我們來捋一下紅包戰中的這些大廠使用的營銷心理學策略,您看看您是中了哪條成了搶紅包的擁躉。
1.從眾效應,我們會在群體中放棄個人獨立判斷而保持與大眾一致。可能剛開始的時候你根本就不知道什麼“集五福”、“集燈籠”等這些事,就是天天忙著上班、家庭,或看到這些活動廣告時就一笑而過,根本就沒當回事,你的手機裡甚至沒有抖音、快手這類app。可有一天你媳婦或者什麼同事、同學、親戚問你“集齊五福沒有?”或者“你有沒有多餘的敬業福”,一開始你不當回事,可是後來大家都在整,甚至看春晚的時候主持人在說用抖音搶紅包雨的時候大家都去點抖音的時候你動搖了,看著大家都玩,為了配合大家,或者單純的自己也想體驗一下,於是就下場了。
2.稀缺效應+病毒營銷。“集五福”活動在剛開始是不會讓所有人集齊或者平均投放五個福,每年都缺“敬業福”,唉~咱們國人對工作是多麼敬業啊!? 為什麼每年都缺“敬業福”,可見敬業真不是什麼“福報”。這種人為製造的“敬業福”稀缺,直接導致發展出各種稀奇古怪的掃出福理論,比如用某個特點照片+某個精確距離+某個特定時間,使“掃福”的行為成為徹底的玄學,這也使得原來只是自己“偷摸”玩的活動在群眾中開始“病毒式”傳播,為了集齊“五福”,大家互通有無、激烈討論方法,用“粘粘卡”等道具,這大大提高的這個活動的樂趣,甚至創造出一門獨特的文化。
3.預期效應+庫裡肖夫效應,庫裡肖夫效應大概是指人們更容易對一個 設計 產生相應的聯想,比如“大紅燈籠”會使得我們更容易聯想到“中國傳統節日”,常見的各種口號、LOGO等都可以作為聯想的起點;而預期效應是指在行動過程中的我們往往會被自己對事物發展的預期所支配,而不是最後的真實結果。如果半個月前告訴你這次集五福活動最後你能得2塊多你還參與麼?呵呵,而所有這些活動的口號都差不多,基本都是“集齊xx,分xx億”,剛看到這口號的時候就感覺自己怎麼也能分幾百,再不也得幾十,而且我們投入的只是自己的時間成本,這些都在向我們傳達一種“你不花錢就能中大獎的感覺”,這種美好聯想極大的放大了所有參與者的心理預期,使其在整個活動中的行為完全被這些預期所支配。
4.目標趨近。這個玩得最好的是拼多多,左一刀右一刀的,讓你放不下沉沒成本不得不玩到最後。“集五福”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目標趨近的過程,其他集卡活動也都類似,你掉入一個預設好的心理陷阱,越是感覺要集齊了,你的驅動力就會越大,當然離你終點越近焦慮和急迫感會誘導你的行為,心安理得地接受各種加碼的營銷行為,比如為了集齊而購買了商品等等。
說了這麼多,想起好多年前趙本山在春晚小品中有句名言“這個世界太瘋狂,耗子給貓當伴娘”,看在紅包的份上,我們就當把伴娘吧,呵呵。
最後上幾張我自己在這些app上薅羊毛的戰果。挺好奇的,您和您身邊最多的有薅下來多少的?
快手,4.60
抖音,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