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著名高中生羅老師宣佈進軍電商直播,在媒體圈、電商圈激發了一波大討論,然後帶動了更多覺得自己離電商直播還很遠的人認真地在思考這個問題:直播真的有那麼好賺錢麼?自己是否要嘗試去做直播?
毋庸置疑,早期進入淘寶、快手的頭部直播達人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但頭部太賺錢大家反而覺得這事情離自己還很遠。其實在這個行業的人知道,中部、腰部的也在不斷創造者奇蹟,只是大家沒有去宣揚罷了。任何一個行業都一樣,等大家都知道很賺錢的時候,最好的時機也過去了。
直播電商今年引發的關注比以往更多,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疫情,線下被迫轉線上,使得行業的步伐被加快,春節期間在直播這個行業,大家關注比較多的是抖音的各類雲直播現象、快手的帶貨、私域屬性的騰訊看點直播等。
作為半個圈內人士,我來給大家說說直播電商行業幾個賺大錢的機會,其實我的這個觀察方法,適合於你去觀察和分析任何一個新興行業,這個行業機會你抓不住沒關係,你積累能量,等待下一個行業的出現也行。
01、培訓行業
我觀察到一個現象,任何一個行業興起,最早實現穩定、無風險賺錢的那一波,不是淘金的人,而是賣水的人。淘金的人可能會面臨一些風險,有一個淘汰機制,冒出頭才能賺到錢。冒出頭的這一波就會引發大家關注,覺得這個行業很賺錢,然後大家都想擠進來試一試。這是國人的特點,人口大國,生存與發展競爭激烈,人人都在找各種機會,一有機會一定一哄而上,把紅利吃得殆盡。
但一定會存在一個資訊差,後進入的人想打探前面的人是怎麼做的,於是就有培訓行業的誕生。事實上,淘金最賺錢的那波人,因為本身就賺錢,是沒有時間去專職做培訓的。做培訓的人,有三種:一種是自己搭臺,做各種會議,請這些躬身入局的人講,收門票費、招商贊助費;一種是自己也淘點金,不過淘金只是試水,但學習能力、歸納、總結能力不錯,做培訓很有一套;第三種是浮在表面,但煽動力比較強的。
我所認識的第二種比較多,本身和行業貼的比較近,嗅覺比較靈敏,一有機會就切人進去。有人認為這種是“割韭菜”,我自己不這麼看,我將“割韭菜”定義為,只利己不利他,忽悠型的才叫“割韭菜”;專業一點做培訓的,是既利己又利他的,他本身收的是知識服務的錢,是幫你省你自己去磨平資訊差時間的錢,算是你的一個超級助手,既然幫你省時間了,你掏點錢是不是也應該?培訓的用處不大,那是培訓師的水平問題,品質有高低也是自然的。
我昨天就收到了一個做創業者社群的團隊發的課程推送,這老師屬於學習能力很強,超級能歸納整理方法論,春節期間玩了幾場快手直播,然後推出了980元/人的快手直播特訓營,首期限額1000人。
對這種人我是佩服的,對知識的結構化能力很強,肯鑽研,出產的內容還是比較適合小白的,當然缺點可能是自己並不完全屬於這一行業,有些最核心的資訊可能不知道,但畢竟收費不算高。
我把他昨天發的課程推廣文案放在我的知識星球“鯉魚賺錢學堂”裡(附後),你看他的文案,你就知道他是怎麼去做的這個過程,如果你是做其他行業的,這種操作手法也是值得你去學習的。
02、硬體、軟體服務業
雖然很多人說做直播,一臺手機就夠了,手機拍、手機剪,再不濟加個手機支架。但實際上是不夠的,你至少還要燈光;支架也不夠,你可能需要加一個手機雲臺;接著你會發現你還需要一個收音比較好的麥;如果你還要做內容,你想要一臺比較好的相機,甚至一臺高配的電腦。
我們自己做視訊團隊,剛開始裝置就花費了幾十萬,在採購裝置方面還交了不少學費,這還是在我們已經大半隻腳之前已經邁進了視訊這個門檻基礎上的。學費交給了哪裡?舉個例子,你配電腦時,同事總覺得你電腦配置不夠好,你不斷升級你的硬體。我們覺得這肯定是有問題的,找同行的配置單一看,最後發現並不是單個硬體不夠,而是相容性的問題,一臺電腦就比別家同行的貴了大幾千。
我也參加過一些線下培訓的班,新進入者很多都會問前輩的裝置在哪買的,能不能直接甩一個連結,這些人其實都不差錢,缺的是挑產品的時間、以及對產品知識的足夠了解。最好的生意其實是賺風口上行業的錢,賺有錢人的錢。
這種時候,如果你提供已經被驗證過的標準化的硬體配置單,有時候甚至價格貴些都沒關係,基本能批量抓住客戶,以及成為長期供應商,我們自己也喜歡用同行推薦的各類供應商。
軟體也一樣,和網際網路使用者相關的行業,基本上都比較重運營、重增長,這些需要和資料打交道,需要資料相關的運營工具。
我有一個朋友,之前在公眾號圖文時代就投資了一個小團隊做運營輔助軟體,但因為切入地較晚,圖文時代的機會沒有抓住,然後做視訊資料運營的工具,現在做到了每個月數百萬的工具充值會員費,利潤比他自己做廣告業的主業利潤率還要高。有朋友覺得快手、抖音的資料運營工具挺多的了,然後專門做小紅書的工具。
如果你本身是有技術團隊的,技術團隊的能力實際上是可以遷移的,你要盯得是各個新興市場的機會,而不是去分傳統行業一杯羹,那裡競爭太激烈,做好銷售都很難。但新行業不一樣,大家的起點都差不多,也是空白市場,做銷售也不怎麼費力,使用者會實現自然增長。
如果你周圍有朋友是做硬體、軟體服務的,甚至只是配電腦、賣數碼產品的,你不如把類似這樣的機會告訴他。我們之前買裝置的時候,一些裝置的需求在一些平臺上都缺貨了。
我自己也給一些做律師、做保險、做移民中介服務的朋友出過一些主意,我說你們不如一段時間專注於服務某個行業的老闆們,做好針對這個行業的產品,他們比普通人剛剛更有錢,你更能收到服務費。我還觀察到,同一個行業的人,去國外生孩子,基本用的是同一家中介的服務,這個相互介紹的信任成本也低很多。
03、變成這個行業的從業者
我以前談到過一個找工作的溢價理論,就是同樣的技能,你工資的高低,很多時候和你從事的這個行業是相關的,同樣的努力,在一個不賺錢的行業,拿到行業平均工資很難,但在另一個賺錢的行業,可能是1.5倍以上的工資。
我是學新聞的,校園招聘的時候,地產行業的策劃專員,工資是遠遠高於傳統行業的一個辦公室文員或者企業文化專員的。我那時候戲稱“新聞學院”應該改名為“地產學院”,因為很多人的就業去向是房地產企業,這是行業的差異,和個體努力無關。去到地產企業之後,他們買房也會比很多人買的更早,買房也會買在相對低點,這也是不同選擇造成的。
所以如果你所學的專業和電視、視訊、電商等相關,那你選直播這個行業也不錯,這肯定比你去一家沒落的電視臺、一箇中規中矩的電商平臺強。事實上,短視訊興起之後,也的確承接了很多相關專業的人就業。
我在面試的時候,一個學音樂表演的孩子說,如果不是短視訊的興起,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學這個專業能幹什麼。能去的是去酒吧做駐唱,或者徹底轉行,所以感謝這個短視訊時代。
如果你不是學這個專業的,如果學的是人力資源、財務、法務、技術開發等行業,你找工作的時候也可以考慮遵循這個規律,去一家成熟行業的企業所能拿到的工資,也可能比新興行業要低,都說新行業會存在人才泡沫,的的確確是的,這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供應不足,價格上漲,屬於自然規律。
之前一個華為出來的技術大咖去一家新興的技術平臺做CTO,他自己也覺得,他們所在的這個行業人才被泡沫化了,同樣的技能,如果放在老的行業,工資會打6到8折。
我自己也常常給我老家的親戚說,你看哪個行業實實在在賺錢,你就去哪個行業,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創業公司,不要遵循那些虛頭巴腦的就業名聲,你在新行業新公司,上手的機會也會很多,成長的也會更快,自己也有很強的危機感,不會很快就進入舒適區。
至於風險,不會差太多,這個時代做哪個行業沒有風險呢?你要考慮更多的是,你有沒有鍛造出自己可遷移的行業能力,特別是底層能力,職業素養、溝通、寫作、創意等能力。
04、C端產品生產、零售機構
每一次福斯注意力的遷移,或者說流量的平臺轉換,都蘊含著無數的逆襲機會,就看自己能不能抓住。
對於做產品、做貿易服務的公司,抓流量有幾種方式,一是自己自建、自己沉澱流量;二是讓別人的流量都為你打工。
源源不斷地匯入、擁有自己的私域流量,並很好地進行運營,是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
在以前,你只能去做一次性流量,做廣告、做活動、做線下門店,然後吸引注意力做轉化,長期的做法是做會員、做品牌,吸引使用者注意併產生信任。
另一種是自己的產品足夠好,你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去做流量,你自己建好利益分成機制,給各渠道賦能,用好所有渠道的流量就可以,全世界的流量都為你打工,你自己趟賺就可以。
視訊時代的流量付費很多都是CPS付費,按效果進行分成,這和廣告直接付費不一樣,你自己完全不需要承擔風險。
你想做得更好一些、規模更大一些,你自己可以建立一支媒介團隊,你覺得團隊要更輕,連這個都可以外包。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很多做單品爆款的團隊,他整個團隊也不超過20個人,但能做到數億元的銷量,他連產品的生產、店鋪的管理、文案的撰寫、海報的設計,全部外包,自己只需要通常上下游供應鏈、渠道商就可以,做好資源統籌。
05、內容MCN機構
相比上面四個賺錢方式,這個方式門檻相對更高,也更有風險。因為做好內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別說做一家內容機構,他需要從很多人中篩選出更合適的人。但做好了,你也能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做產品、做服務都可以。
事實上,如果你自己在內容方面本身很擅長,不如自己成為一個從業人員,這個風險反而更小,基本上是賺無風險收益的錢。
視訊這個內容生產,特別是直播,可能更適合個人做。你自己給自己打工,直播半天你可能會覺得不累,但你依附於一家公司,你可能都不願意去做。
這也是這個行業的一些悖論,自己親自下地幹活的老闆,成為ip做起來的概率高很多,依賴於很多員工做的團隊,起來的更為艱難一些。
我想我的讀者裡面,真正適合的可能比較少,這裡不詳細介紹,有問題,可以去我的知識星球“鯉魚賺錢學堂”裡提問。
06、成為超級個體
大家看我前面寫的這些,可能覺得似乎都不適合自己,沒關係,最後這一條適合於所有人,只需要你有這個行動力。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適合自己親自講課,做培訓,但你做培訓的銷售是可以的,你先找到這個行業裡面正在賣的課,和老闆談,你願意幫他賣課,按照效果分佣金,這個是行業成熟的體系,沒有誰不願意。
你再勤快一點,成為他不需要付工資的社群助理,你先把課程學透,幫他管理好學員,讓他們信賴你,然後你就可以切入硬體、軟體的銷售了,因為你通過學習進了很多行業學習群,你積累了有需求的潛在客戶。
你再找幾家軟硬體供應商,你告訴他們你有很大這方面的從業人員有需求,你就能拿到一個穩定的價格,再加上你的服務,這個事,要做好也並不難。
然後你同時會認識更多的從業人員,你幫助那些想找人的老闆,推介更合適的人員,這個也能實現。
再往後,你還能整合各個商品供應商,幫前面的老闆、從業成員提供靠譜的貨源。
你最後會成為這個行業的超級助理,很多人都會和你發生連線,賺錢就會變成更自然的事情,你所有的服務都可以收費。
但有一個前提,就是一定要勤快、勤快、勤快,要服務好、服務好、服務好,這樣會產生口碑效應,能夠裂變出更多的資源。
但這個事情,只適合超級個體做,因為這個是一個服務行業,對服務行業的管理是很難的,如果公司化,會面臨效率不高、激勵困境,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這裡說的是成為超級個體的原因。
你如果做得特別好,能夠成為一家工作室,是有可能的,如果只是做服務,做不出一家特別大的公司,但賺錢可能也不會比前面5個方向差,而且這個收益基本上是無風險的,是反脆弱的,做得再差,耽誤的也只是自己個人的時間,但學到了很多;如果做得好,那收益就會無限。
叨逼叨了這麼多,覺得有收穫的請打個賞以示鼓勵,不過最核心的還是行動力。
我自己覺得,這套底層的觀察行業、洞察新興行業機會的方法論,基本適合於任何行業。一些老的行業,也值得去重做一遍。比如說那個古老的會計行業,你做內容輸出、做知識服務,自己做一個超級個體,也會生存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