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之際,網際網路行業還真是熱鬧事不少。先是快手作為國內“短影片第一股”上市,據說造就了很多千萬富翁、億萬豪財,然後是浪潮聯合IDC釋出全球計算力指數報告,該報告指出,中國算力全球第二,且各項指標增速均高於排在第一的美國,尤其在AI算力方面,支出佔比超過所有樣本國家,堪稱領跑全球。
那麼,單說浪潮聯合IDC釋出全球計算力指數報告,就需要我們去辨別和分析這些排名背後的形成因素,以便學習別人的先進之道,改進自身不足,創造更大優勢。
總的來看,在伺服器產業鏈上游的英特爾、英偉達等公司,擁有核心技術,負責CPU、GPU等核心硬體的研發製造。在伺服器產業鏈中游的是負責生產伺服器的浪潮、戴爾等公司,也有所創新,但本質上還是屬於組裝。在伺服器下游的是開展雲計算、網路遊戲、短影片直播等業務的網際網路公司,如阿里巴巴、騰訊、快手等,體量巨大,在資本市場吸金能力與議價能力也都非常強。
儘管浪潮伺服器在國內市場排在前列,但其供應商如英特爾、英偉達等公司一旦停止向浪潮的供貨,那麼浪潮的主業就會基本停止。光是2020年中美貿易摩擦裡的一個英特爾可能斷供浪潮的訊息就導致浪潮股價影響明顯,可見其受供貨商的制約之大。
在這種情況下,結合此次聯合IDC釋出全球計算力指數報告,浪潮資訊副總裁張東指出:“雖然從計算力指數來看,中美在第一陣營,但中國在各個層面,不管是算力能力還是計算效率和應用水平以及基礎設施,跟美國比差距還是很大。需要我們在各個層面進一步加大投入,核心技術要趕上美國。”他還希望,“要像中國去建5G、4G一樣,由政府主導規劃建設智算中心。”
縱觀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中國,前有阿里、騰訊、快手等一眾網際網路公司不斷渲染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繁華世界,中有浪潮等公司源源不斷提供組裝而來的伺服器,以供各類網際網路公司在這些買來的硬體上不斷演繹新的“劍法”,阿里雲更是進入全球前列,與國際大廠分庭抗禮。
只是,硬體領域劍不如人,光靠劍法,就一定能在武林稱王稱霸嗎?沒有核心硬體基礎上建立的繁榮,是不是海市蜃樓?
所以,不要看歲末年初騰訊等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發了多少紅包、給了多少股票分紅,也不要羨慕那些大廠上了市、融了資。
從大的方面講,在國內網際網路行業的硬體基礎方面,沒有取得實質上的進步和突破,在核心科技上被“掐脖子”的現象仍然存在。
從小的方面說,這些公司能夠上市融資,是廣大員工辛苦加班、努力奮鬥的結果,給予一些紅包和股票分紅,也是他們應得的,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為此付出了很多,比如前有拼多多等公司的員工猝死,後有上市前就已推行“大小周”工作制的快手,一些網際網路公司的“996”文化還經常被吐槽。
可以說,最近這三十多年來,在網際網路這個賽道,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一直處於追趕態勢,因為核心硬體技術不在自己手中。而一旦在技術上造成對別國的威脅,相關制裁打壓就會到來,中興、華為這些公司先後嚐到苦處就是證明。
而華為大力發展的華為雲服務仍然受限於CPU等硬體設施,還是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受制於人的現狀。
客觀說,在傳統網際網路行業,無論怎樣佈局、加速,都無法在短期內超越對手。即便最近華為再次投資EDA軟體公司,但Synopsys、Cadence、Mentor在晶片設計上的長期壟斷未必就能被有效打破。
以為算力已經趕超同行、似乎可以並肩美國的,需要明白:之所以沒受到人家的制裁,是因為在中國這樣巨大的市場下,不僅沒有給上游國際大廠造成威脅,反而給人家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利潤,這樣的“金主”可是它們的重點保護和發展物件。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一些大廠,如BAT、華為、小米等公司,在量子領域也已經開始覺悟,從理論到技術,從演算法到應用,都有很多進展,一些技術還獲取了專利,比如2021年1月,華為就被授權公開“一種量子金鑰分發系統、方法及裝置”相關專利。
華為的這一專利授權公告號為CN108737083B
在國家層面,中國多次創造量子位元糾纏數量的世界紀錄;發射世界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實現千里糾纏、星地傳密、隱形傳態三大科學目標;開通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訊幹線“京滬幹線”,實現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訊;研製量子計算機“九章”;研製世界首個移動量子鏈路。
在量子技術這個賽道上,中國處於優勢地位,或許不會像網際網路這個賽道,從核心硬體,到系統軟體,幾乎全都需要仰人鼻息。
而量子技術所帶來的演算法、算力和資料,將對網際網路時代進行真正意義上的顛覆。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隨可操縱的粒子數呈指數增長,一臺操縱50個粒子的量子計算機,對特定問題的計算能力就可超過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當前困擾一些企業的海量大資料問題,在量子計算的強大算力面前,基本都會迎刃而解。
雖然,目前還沒有任何人、公司真正在商業上應用量子計算,但不可否認的是,量子科技已進入“產業化前夜”,艱難,但是值得期待。
未來,量子通訊融合量子計算技術,構成更加高速、更為安全的“量子網際網路”,屆時馬斯克的Starlink(星鏈)也許就是小兒科,一些國家企圖利用Starlink(星鏈)打敗華為5G的野心也許就不會實現。
國外一些大廠對量子技術保持樂觀態度。如IBM認為:透過升級最佳化量子硬體,提升其功能和可靠性,以實現5年內商業化應用,是可以遵照一個可行的時間表來逐步執行的。
而華為能夠受到國人追捧,不光是其在中美較量中的技術骨氣,還有其先見之明。2006年,iPhone尚未橫空出世,推特才出現不久,華為就已經聯合有關院校展開了“大資料分析手機上網習慣判斷使用者興趣”的科研合作,利用自然語言處理解讀網頁資訊並判定使用者興趣。
也許,屢受國外打壓的華為會在量子領域開闢一條新路。儘管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總要比沉溺在沒有核心硬體基礎的“快手們”所帶來的虛假繁榮要強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