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什麼是軟體定義時代?

當今的時代被資訊產業的人士稱之為“網際網路+”的時代,製造業的人士稱之為“+網際網路”時代,而從事軟體研究的人士將其稱為“軟體定義”的時代。軟體定義時代有什麼特點呢?

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從業者角度來看

為什麼叫“網際網路+”時代?因為今天網際網路成為了社會基礎設施,任何行業的產業形態,包括服務業和傳統行業,都會因“上網”而發生改變。例如滴滴公司就是網際網路與計程車行業的結合。你能說滴滴是計程車公司嗎?它其實是一家IT公司,滴滴透過IT平臺顛覆了計程車行業。雷軍稱小米為一個“新物種”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做的是生態鏈。小米打造了一個生態平臺,所有IoT硬體廠商只是生態鏈中的一部分,而整個生態鏈屬於小米。IT行業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一日千里,即發展非常快;第二是無所不在。這兩個特點導致它在某些行業是倍增器,在某些行業是顛覆者。所以,IT界的人認為,只要推動網際網路技術與各個領域結合,就可以跨界擴大各自的地盤,從而顛覆原有行業老大獲取藍海利潤。

IT行業有兩個著名定律,一個是硬體方面的摩爾定律,一個是軟體方面的麥卡夫定律(一個系統的價值等於使用者數的平方)。這兩個定律既體現了IT技術爆炸性的指數進步與組合進步,也反映出巨大通用市場的重要性。因為晶片和基礎軟體領域都具備一個同樣的特點,即研發成本很高,但是擴大規模時的成本並不大。比如做一個資訊系統,服務10萬人和服務100萬人的成本差距不大。但資訊系統的價值是使用者數的平方,比如說使用者數量擴大10倍,它的成本增加可能只有1倍,而價值卻增加了100倍。晶片也是一樣,研發成本很高,如果找不到巨大的通用市場,就獲取不了巨大的回報來覆蓋巨大的研發投入。所以,“網際網路+”時代商業模式的三大精髓就是營造巨大的通用市場、經營掌控生態鏈、跨界競爭獲取藍海效益,其中營造巨大的通用市場是前提,也是基礎。

+網際網路:製造業從業者角度看

製造業的人所說的“+網際網路”,其實也是指這個發展趨勢。工業企業單純購買軟體產品來解決問題的時代已經過去,國際領先的工業企業轉型為軟體公司已是大勢所趨。以波音為例,最開始是購買幾個流體力學軟體來設計飛機,後來逐漸將整個生產流程全部數字化。現在製造業企業的思路是將高階製造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並且基於統一的資料標準,以及網際網路與全球資料中心建設,對全行業的生態鏈業務、管理與服務進行重構,構建基於軟體平臺的服務體系。“高階製造+基於軟體平臺”的服務體系成為領先工業企業的兩大核心競爭力。資訊科技和製造業融合的主要特徵就是個性化定製、網路化協同、智慧化製造、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智慧化的製造也在向服務化延伸,也就是“賣服務”。

軟體定義時代:軟體從業者角度

軟體定義時代的標誌性特徵就是系統的功能主要由軟體來體現。其實“軟體定義時代”一詞主要想表達的是軟體的重要性,突出軟體無處不在,軟體日趨重要。軟體定義,其本質特徵就是軟體與各行各業的結合,尤其是和工業的結合,定義一切的軟體成為了基礎設施。以前做完一個產品以後,它的功能基本上就固化了,但是現在產品的功能主要由軟體來實現,而軟體的特點是可成長、可配置、可演化,這樣就帶來了數字世界產品的不同特點。

在我國,軟體與製造業的融合大有發展機會。我國的工業體系是我國經濟中最具核心競爭力的部分。工業領域一直在講去產能,所謂的去產能,就是活幹得過於好了,能力過於強了。現在我國的積體電路備受重視,就是因為做得還不夠好。我國積體電路的整個體系,實際上是依託全球的體系,與國際產業鏈對接,國內的企業之間反而無法對接起來。但是我國工業體系幾乎都是與國內對接。軟體定義是推動中國工業體系高質量轉型的強力引擎。那麼軟體定義的時代裡,基礎軟體又有哪些演進發展呢?

基礎軟體的平臺化和商業形態演進

最基本、最核心的計算機軟體就是作業系統。作業系統有三大任務:高效管理計算機系統的硬軟體資源,為應用軟體提供共性的基礎服務,為使用者提供友好易用的人機互動手段。多年來,作業系統的三大任務一直沒有變。作業系統發展的驅動力來源於硬體平臺的升級、應用場景的演化、人機介面的革新,這三個方面的變化一直驅動著作業系統的發展。不同於硬體的替代性發展,作業系統以內涵擴充套件式發展為主軸,上層應用軟體的共性功能不斷沉澱融入到作業系統中,作業系統的功能越來越豐富,整體越來越龐大,逐步從“單個產品”的操作 系統發展成為“資訊系統體系基石”的基礎軟體平臺,呈現出明顯的平臺化演進特徵。

與此同時,軟體的商業形態也在不斷演進,先後經歷了大小型機時代的硬體附屬階段、PC時代的獨立軟體產品階段、“網際網路 +”時代的“軟體即服務”階段,以及數字經濟時代的“軟體定義”階段。在硬體附屬階段,軟體僅僅是作為計算機硬體的附屬物而存在,沒有獨立的商業形態,軟體的程式碼通常是向使用者開放的,便於使用者自己進行修改與最佳化。在PC時代,出現了軟體許可證(License)的概念,售賣軟體許可證成為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軟體作為一個獨立的產品銷售,軟體程式碼成為核心競爭力而不再對使用者開放,標誌性的成功案例就是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在這一時期,為了反對原始碼不開放的“閉源文化”和許可證銷售模式的Copyright保護,開源軟體蓬勃升起,誕生了以Linux作業系統和GNU GCC編譯器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開源軟體,以及以GPL為代表的Copyleft許可證規則,形成了一整套可以與商業軟體體系競爭的開源軟體體系。基於這種開放、免費的開源軟體系,一大批資訊服務企業得以起步與發展,促使軟體進入到“軟體即服務”階段,誕生了谷歌、臉書等國外網際網路巨頭,以及BAT等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在這一階段,大量的軟體企業不再售賣軟體產品,而是直接向終端使用者提供某類資訊服務,即“軟體即經營”,運營服務成為了軟體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程式碼。不提供服務,就無法成為軟體業裡面的老大,也無法成為軟體生態的掌控者,這也是如今學術界做基礎軟體難以找到“抓手”的重要原因。

9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Wi-Fi 2.4g/5g和Wi-Fi 4/5/6之前的區別